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越来越严格,不一定是管理的越来越好,可能是过度安全管理。 表面上制度上墙、台账成山、检查频密,实际安全事故却不降反增, “严格管理” 与 “风险失控” 背离严重。
一、过度安全管理的典型表现
1.形式化监管泛滥:比如有的企业每年接受上百次安全检查,员工忙于填写台账、应对会议,无暇处理真实隐患。 过度强调“痕迹管理”,如强制使用复杂PPT汇报、要求全员背诵安全法规细则,却忽视实际风险排查。
2.主观标准替代科学规范:比如某化工企业领导因个人偏好,要求更换符合国标但颜色“不美观”的设备防护罩,造成数十万元浪费。 管理者凭直觉提高安全标准(如禁用五年以上起重设备,而设计寿命为十年),忽略技术规范和实际风险等级。
3.层级混乱与越权干预:比如高层领导绕过专业安全部门,直接要求基层整改无关紧要的卫生问题,导致安全管理体系失效。决策权集中在非专业人员手中,破坏专业分工,形成“外行指导内行”的恶性循环。
二、过度安全管理的危害
1.资源错配与成本激增:企业将大量人力投入低风险检查(如反复核对安全帽系带),却忽视设备老化等核心隐患;政府频繁组织安全检查,导致企业疲于迎检而非整改。
2.抑制创新与主观能动性:员工因畏惧繁琐流程而选择“少做少错”,基层管理者因过度问责不敢灵活决策,形成“躺平”文化。
3.掩盖真实风险:过度关注表面合规(如文件修订、会议记录),反而忽略动态风险(如施工吊篮操作中的实际防护漏洞),形成“安全泡沫”。
三、破解过度安全管理的关键路径
1.建立科学的风险分级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场景,例如:对化工企业高危作业实施实时监控,而对办公室环境简化检查流程。
2.推动专业主导的决策体系:明确安全管理权责边界,如企业安全部门独立于行政层级,直接向董事会汇报;政府检查以专家评估替代行政指令。
3.平衡“刚性制度”与“柔性信任”:如某企业引入智能化安全系统,减少人工检查频次,通过实时数据预警替代形式化台账。
4.鼓励员工参与共治:建立匿名隐患上报通道,对提出有效改进建议的员工给予奖励,将安全管理从“自上而下管控”转为“自下而上共建”。
上一篇:有限空间作业六大安全原则:守护生命红线,筑牢安全屏障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