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转载“安全管理十大‘作死’行为”

2025-04-09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某化工厂曾发生过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在其调查报告里,有一句话令许多人深以为然:“所有环节的‘小漏洞’,都在等待一个巧合的时机。”

厂长觉得“偶尔不戴安全帽没事”,安全员认为“台账写得漂亮就能交差”,员工吐槽“培训就是浪费时间”……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却在某个平常的下午,被一场爆炸串联成了“杀人链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安全管理领域,最可怕的并非对安全知识的无知,而是企业管理链条上的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选择“装睡”。今天,我就为大家详细列出安全管理中的十大“作死”行为,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对照自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1.形式主义台账:把“厚度”当“力度”

在一些企业,安全档案堆积如山,足足塞满了三个柜子,表面上看安全管理工作做得十分细致。然而,当真正面对实际情况时,却漏洞百出。

一线员工连灭火器的有效期都不会查看,这意味着在火灾发生时,员工可能因无法正确判断灭火器是否可用而延误灭火时机。

隐患整改记录写得十分详尽,行云流水般记录着整改过程,但车间同一个位置却连续3个月被拍到电线裸露。

这充分说明,记录只是表面功夫,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安全整改工作中。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做好安全管理的记录工作,也就是所谓的“留痕”,就等同于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了。

请记住:“留痕”≠“落地”,纸面功夫再好,也挡不住真实事故的耳光。

2.以罚代管:把安全人员变成“收费员”

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过于依赖罚款手段。员工一旦违规,立刻罚款200元,但没有人告诉员工“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就导致员工只是因为害怕罚款而暂时收敛行为,却不明白背后的安全原理,下次可能还会因为同样的原因违规。

在部门安全考核方面,往往只是简单地进行扣分,而管理层从未参与过风险分析会,对部门存在的安全风险没有深入了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

请记住:罚款治标,恐惧治脑,但治不了蠢蠢欲动的侥幸心。

3.领导免责三件套:“强调、重视、要抓好”

在一些企业的大会上,领导们常常高喊“安全第一”的口号,言辞激昂,看似对安全工作极为重视。然而,很多时候还是会暴露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选择。

在实际行动中大打折扣,安全预算被砍得最狠,安全管理人员永远不足,这无疑是对安全工作的忽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领导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不是早就对你们提过要求了,为什么还是这么不重视安全?”将责任全部推给下属,自己置身事外。

请记住:领导的安全责任,不能只停留在演讲稿和甩锅话术里。

4.培训就是念PPT:员工听课≈看催眠直播

走进一些企业的安全培训现场,会发现鼾声比掌声还响,或者集体刷手机,员工们对培训内容毫无兴趣,把培训会当成了休息会。讲课老师也只负责按照PPT念完就完成任务了,各取所需倒也相安无事。

至于培训后的考核,考试卷还是要有的,卷子也是要本人写的,但是答案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也是有参考资料的,只要培训时间够了,没人会不及格。要问员工是否真正掌握安全知识,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当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真实险情时,第一反应往往不是进行应急处置,而是四处找领导,找到领导,听领导指示就好了,至少不会犯错误。

请记住:知识灌输≠能力构建,安全防御需要肌肉记忆。

5.设备迷信:以为买了AI监控就能高枕无忧

有些企业花费大量资金,如80万安装智能巡检系统,本以为可以依靠先进技术保障安全。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智能巡检系统的误报率高达30%,频繁的误报让工人不堪其扰,最终直接关闭警报。另外,消防通道被杂物堵塞是严重的安全隐患,可摄像头却只对着打卡机,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监控作用。一旦询问原因,那就是预算不够,等明年有钱了再装几个摄像头就行了。

请记住:技术是工具,不是替罪羊,人才是安全链上最脆弱的环节。

6.应急预案形同虚设:演戏式演练只能图个乐

一些企业的应急演练,基本就是演戏,只能图个乐。演练前三天就给员工发剧本,员工对台词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专业演员。

演练用的灭火器,瓶身老旧、指针早已指向红色危险区域,却依旧在演练中被“正常使用”,成功扑灭“大火”。

平时现场沟通基本靠吼。演练时,却能做到人手一台步话机,虽然对讲机里传来的不是嘈杂的干扰声,就是参演人员的闲聊,但是至少看上去装备精良。

演练结束后,总结会议同样敷衍。领导只是简单表扬几句“大家表现不错”,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轻描淡写,既不深入分析原因,也不提出整改措施。下次演练依旧沿用旧剧本、旧流程,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请记住:演戏能骗过自己和检查组,但骗不过真实的事故。

7.安全部当“背锅侠”:出事前边缘化,出事后C位问责

在企业日常运营中,安全部常常被严重边缘化。各类会议安排座位时,安全部人员总是被安排在后排角落,他们的声音仿佛被刻意忽视。即便安全部精心准备的安全建议,也常被其他部门以“影响效率”“增加成本”等理由轻易驳回。

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情况瞬间反转。安全部被无情地推到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无论事故的真实原因如何,从领导到各业务部门都会认为,某某某做安全部负责人的时候总出事,能力不够压不足呀,年底考核基本又是最后一名了。

请记住:安全管理的权威性,不是靠职位给的,是靠管理层真金白银的支持。

8.忽视“安全心理”:高压下的员工比设备更危险

在生产任务的重压之下,员工的安全心理状态常常被企业无情忽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危险行为令人担忧。为了赶订单进度,企业安排员工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连轴转12小时成为常态。在这样的疲惫状态下,员工身体和精神都极度透支。

而在一些企业,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员工们整日提心吊胆。发现安全隐患上报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反而可能因为影响班组整体绩效而遭到同事的埋怨和领导的责骂。这使得一些本可以及时处理的小隐患逐渐积累,最终可能演变成重大安全事故。

另外,企业内部紧张的工作氛围也给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某电子厂,管理层对员工要求极为严苛,稍有差错就会严厉批评。员工们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精神高度紧张。

这种对员工安全心理的忽视,让员工在工作中时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随时可能因为心理因素引发安全事故。

请记住:疲劳和恐惧会让人主动选择“冒险捷径”。

9.盲目对标“行业最佳”:别人家的制度治不好你的病

在追求高效安全管理的道路上,一些企业盲目跟风,照搬其他行业的制度标准,却未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导致诸多问题。例如,照搬石油行业防爆标准到食品厂,由于标准不适用,食品厂员工觉得操作过于麻烦,最终偷偷拆掉静电装置,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还有企业学互联网大厂搞安全数字中台,但巡检大叔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导致新的管理系统无法有效运行。

请记住:安全管理不是奢侈品陈列柜,而是量体裁衣的防护甲。

10.把检查当期末考:突击整改=慢性自杀

许多企业对待安全检查就像学生应对期末考试一样,存在严重的突击整改现象。当得知检查组即将到来,整个企业便陷入一阵慌乱的“伪装”行动中。在一家化工企业,为了应对环保和安全检查,企业领导下令在一夜之间对厂区进行“大改造”。生锈的储料罐来不及更换,就被匆忙刷上一层新漆,试图掩盖罐体老化的事实;原本应该定期维护的消防设施,因为长期缺乏保养无法正常使用,工作人员便在检查前临时更换了部分零部件,让其表面看起来完好无损。

对于检查所需的台账资料,企业也是抓紧时间“对标对表”。安全培训记录缺失,就安排员工补签名字;隐患排查报告中的问题整改情况,随意填写“已完成整改”,实际上许多隐患根本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在检查过程中,企业领导还安排专人陪同检查组,试图分散检查人员的注意力,对一些关键区域和重要设备刻意回避。

这种突击整改的行为,虽然能在短期内应付检查,但让企业在安全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犹如慢性自杀,随时可能因为安全问题引发严重事故。

请记住:应付检查的安全,就像考前打小抄——迟早穿帮。

揭开“作死”背后的管理真相

这十大“作死”行为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层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毒瘤,持续侵蚀着企业安全管理的根基。

1.责任推诿:“层层压实责任”的变味。

“层层压实责任”原本是强化安全管理的有力举措,期望通过明确各级职责,让安全管理工作环环相扣、落到实处。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异化为“层层推卸责任”。从高层到基层,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的苗头,各层级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将责任推给下一级。决策层往往以“已传达安全要求”为借口,将责任向下转移;中层管理者则以“按上级指示执行”为由,进一步把责任推卸给一线员工。到最后,所有的责任如同雪球一般,全部积压到了不会说话的资料台账和管理制度上。

2.短视成本观:重善后轻预防的代价。

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上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呈现出“成本错位”的现象。他们宁可在事故发生后花费巨额资金进行善后处理,如支付伤亡赔偿、修复受损设备、恢复生产秩序等,却不愿意在事前投入相对较少的资金用于安全预防工作,如设备维护、员工培训、安全设施更新等。这种错误的成本观念,源于对安全风险的低估和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他们没有意识到,一次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了事前预防的投入。

3.不合理制度设计:违背人性的管理困境

企业在安全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反人性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要求员工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依然严格按照复杂的安全流程操作,这违背了人的本能反应和行为习惯。在赶工的紧急情况下,员工往往会因为追求效率而忽视安全流程;另一方面,企业在提出这些要求时,却没有给予员工足够的容错支持。一旦员工出现操作失误导致出现安全或质量问题,就会面临严厉的惩罚,这使得员工在工作中充满恐惧和焦虑。这种恐惧心理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还会导致员工为了避免惩罚而隐瞒安全隐患,或者在面对突发安全情况时,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敢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最终,这种反人性的管理设计,不仅无法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反而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

终结“作死”的三把刀

面对安全管理中的重重困境与“作死”行为,企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扭转局面,以下三把“利刃”,将助力企业斩断安全管理的乱象,重塑安全防线。

1.砍掉虚假安全,聚焦风险实质。

不少企业习惯用“零事故天数”来衡量安全管理成果,沉浸在表面的“安全”假象中自我陶醉。这种做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员工,但也容易掩盖潜在风险。

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停止过度依赖这一单一指标,转而运用“风险干预量”来精准衡量安全管理的实际成效。“风险干预量”涵盖了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的综合考量。

企业应组建专业的风险评估团队,借助先进的风险评估工具,定期对生产流程、设备设施、人员操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风险排查。对于识别出的风险,依据其危害程度和发生概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干预策略,如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设备维护、强化员工培训等,确保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从关注事故结果转变为关注风险过程,提前化解安全隐患,真正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激活沉默数据,挖掘隐性价值

未遂事件,那些看似“有惊无险”的瞬间,实则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宝贵财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事件往往被忽视。

企业应转变观念,把未遂事件当作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要契机,积极鼓励员工上报“差点出事”的情况。为了让员工毫无顾虑地报告,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及时上报未遂事件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同时严格保护报告者的隐私,避免其遭受任何形式的指责或处罚。

企业还应针对收集到的未遂事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潜在原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环境因素等。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流程、改进设备设施,从而有效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

3.让安全“有利可图”

传统模式下,生产部门往往更关注产量和经济效益,而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需要构建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利益纽带,将生产奖金与安全绩效紧密挂钩。

明确制定安全绩效评估标准,涵盖安全目标完成情况、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安全事故发生率等多个维度。对于流水线组长、车间主管等基层管理人员,其绩效奖金与所在团队的安全表现直接相关。

这样一来,基层管理人员会像重视生产任务一样重视安全管理工作,主动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监督,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通过这种方式,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打造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结语:安全不是慈母,而是狼性教练

安全管理不会因为企业“努力过了”就原谅不好的结果。它更像是一位狼性教练,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规则。但只要企业和员工尊重规则,认真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安全也会给每一个人发“免死金牌”。从众多血泪经验中可以总结出,安全管理的本质不是单纯追求“不出事”,而是要做到“不让小错长成大事”。在这里提醒大家,比事故更可怕的是,所有人都觉得“这次不会轮到我们”的这种侥幸心理。

请记住:在安全管理的赛道上,无视规则的 “作死” 是冲向悬崖的加速,唯有尊重规则、真抓实干,才能握住驶向安全彼岸的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