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他找到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过了几小时,它就“不翼而飞”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要“小题大做”地去处理,以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正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的明智举措。同样,对安全生产也要抓早抓小、见微知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单位针对自身工作特点出台了各项规章制度,对规范管理工作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总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破之。领导者破,为普通群众打开了一个“缺口”,群起而效之;普通群众破,领导者不及时采取有力的补救措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即使再完整的规章制度,也必将重蹈“破窗户”之辙。“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防微杜渐”,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同样,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有一种叫“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其主旨也和“破窗理论”相通。比如,日本的企业将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将藏污纳垢的办公室和车间死角也贴上"红牌",以促其迅速改观,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不仅窗户玻璃被打破会暗示别人去破坏更多的玻璃,其它方面的东西被打破也会暗示别人去打破更多东西。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也会有这样一种情况:看见某人违反操作规程或简化一些作业程序进行生产操作,当时并未出现纰漏,于是为了省时省力,自己也就跟着学了起来。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为自己的作业过程埋下了事故的隐患,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更多的同事,纵容他们违反标准操作规程。如果都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工作,必将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当抱着“宁走百步远,不冒一分险”的工作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对于一些小过错,有时也不妨以“小题大做”的方式处理,只要处理的方法得当,也就能防止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所有人今后不再犯类似的小错误,更不会犯大的错误,切实地保证安全生产。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按规章制度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破窗理论的本质是主张建立一种防范和修复“破窗”的机制,亡羊补牢并严厉惩治“破窗”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破窗理论”对于我们也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在安全生产中“小题大做”,才能永远“窗明几净”,实现企业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