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你了解吗?

2025-03-30   来源:大唐思拓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安全生产重于泰山,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我国应急响应实行分级管理,分为Ⅰ-Ⅳ级。跟着小编一起学习本期应急响应机制,帮助您预防及应对突发事件!

应急响应分为几级?

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响应。

01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Ⅰ级响应: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2)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3)超出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

(4)跨省级行政区、跨领域(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5)国务院领导同志认为需要国务院安委会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

02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Ⅱ级响应: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

(2)超出市(地、州)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

(3)跨市、地级行政区的安全生产事故。

(4)省(区、市)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

03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启动Ⅲ级响应: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产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2)超出县级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3)发生跨县级行政区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4)市(地、州)人民政府认为有必要响应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一般事故时启动Ⅳ级响应。

注: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那么安全生产如何防患于未然?避免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实现“预先评估、事前预防、事中消除”的安全风险预警目的,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

1. 生产安全事故预警

监管部门需定期分析行业事故数据,特别是工矿商贸、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和建筑施工五大重点领域,每季度形成专题报告。通过总结事故规律,发布趋势预警,提醒相关企业加强防范。同时,每年开展典型案例分析,以真实事件警示行业。

2. 安全隐患预警

结合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监管部门每季度对风险源进行专项排查,分析共性隐患并发布预警。此外,每年选取典型违法案例进行通报,帮助企业对照整改,避免类似违规行为。

3. 管理差距预警

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监管部门每年应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找出本地企业在风险管控上的不足,并发布改进建议。在事故高发期,重点强化建筑施工、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尤其要加强对近年发生过事故的企业检查。

4. 重点领域防控措施

消防安全:重点排查老旧城区、城中村及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场、学校、医院等),严查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对重大火灾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危险化学品:严格监管生产、储存、运输环节,打击非法经营行为,加强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

道路交通安全:严查超速、酒驾、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强化客运和危化品运输车辆管理。

城市燃气与特种设备:定期检查燃气站点安全状况,确保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合规运行。

5. 应急管理要求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突发事件能快速响应。同时,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密切关注舆情和群众举报,及时核查处理。还需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保障安全投入,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严格按"四不放过"原则严肃处理事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