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定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 。这一主题直击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痛点:全员参与不足、隐患识别能力薄弱、应急能力待提升。本文从建筑行业视角出发,结合政策要求与实战经验,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主题内涵与行业要求
1、“人人讲安全”:构建全员责任体系
安全生产并非仅是安全部门的职责。根据国务院安委会通知,建筑企业需通过安全微课堂、主题辩论赛等活动,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管理 。例如,班前会增设“3分钟隐患分享”,鼓励工人主动报告现场风险;管理层需带头学习《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强化责任意识 。
案例:某工地推行“隐患随手拍”积分制,工人发现并上报隐患可兑换奖励,季度隐患整改率提升40% 。
2、“个个会应急”:强化实战化演练
消防逃生、机械伤害处置等技能需覆盖全员。建议企业开展“1+1”应急培训:每月1次桌面推演(如塔吊倾覆模拟)+每季度1次实战演练(如有限空间救援) 。重点岗位(如电工、焊工)需通过VR模拟考核,确保技能达标。
二、建筑行业隐患排查“三步骤”
1、精准识别:聚焦高风险场景
结构安全:排查脚手架连墙件缺失、模板支撑体系变形等隐患,借助无人机巡检+AI图像分析技术快速定位风险 。
消防安全:严查临时用电私拉乱接、动火作业审批不全等问题,推广“智慧消防系统”实时监测烟雾浓度 。
设备安全:建立塔吊、升降机“一机一档”电子台账,每日检查钢丝绳磨损、制动器失效等细节 。
2、分级整改:闭环管理机制
将隐患分为红(立即停工)、橙(限期3天)、黄(班内整改)三级。使用数字化平台(如钉钉安全模块)跟踪整改进度,超期未处理自动推送上级督办 。
3、长效预防:文化+科技双驱动
文化层面:设置“安全之星”荣誉墙,评选年度零事故班组;推行“家庭安全承诺书”,让家属参与监督 。
技术层面:应用BIM模型预演施工风险,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深基坑位移、高支模沉降等数据 。
三、应急能力提升“四项实战”
1、预案动态化:每季度修订应急预案,细化台风、坍塌等场景处置流程,确保与属地消防、医疗部门联动机制畅通 。
2、装备标准化:配置应急物资智能柜(定位AED、防毒面具等),扫码即可快速取用并同步报警 。
3、响应专业化:组建“工地应急突击队”,成员需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技能,定期与消防救援队联合拉练 。
4、复盘常态化:事故/演练后召开“风暴复盘会”,用“5WHY分析法”追溯根源,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
结语:2025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为建筑行业指明了方向:从“被动管控”转向“主动预防”。唯有将安全责任压实到每个岗位、每名工人,将隐患排查转化为日常习惯,才能真正实现“零事故”目标。建筑企业可参考本文框架,结合自身特点定制实施方案,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石。
上一篇:全员参与安全,这个能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