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U型布置流动机理研究

2003-11-03   来源:本站原创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d2W/dX2-M2W=0 (16)

    dW/Dx=0 (16a)

    其中

    M2=2k/H[k*/k(F/F*)2-1](Fcn/F)2

    方程(16a)表示过热器、再热器内无流体流动。方程(16)的解依赖于M2的符号。U型过热器、再热器的边界条件为:

    在X=0时,W=1;在X=1时,W=0.

    按M2的不同,我们可得到以下三种流动状况:

    (1)M2>0,或k*/k(F/F*)2

    方程(16)的解为:

    W=C1eMX+C2e-MX

    代入边界条件,可确定积分常数C1和C2。由此,我们可获得方程的特解:

    W=em(1-x)-e-m(1-x)/em-e-m=shM(1-X)/shM (17)

    将方程(17)代入方程(9),可得:

    W*=(F/F*)W=(F/F*)shM(1-X)/shM (18)

    考虑方程(4)和(8),在忽略摩擦项后,从0到X积分,可得:

    P-P0=k[1-sh2M(1-X)/sh2](19)

    P*-P*0=k*(F/F*)[1-sh2M(1-X)/sh2] (20)

    p-p*=H/2(F/nFc)2M2ch2(1-X)/sh2M

     =k[k*/k(F/F*)2-1]ch2(1- X)/sh2M (21)

    (2)m2=0,或k*/k(F/F*)2=1

    在此情况下,方程(16)化简为:

    d2W/dX2=0 (22)

    从0到X积分上述方程,方程为通释为:

    W=1-X (23)

    应用上述的边界条件,分流和汇流集箱的速度分布为:

    W*=F/F*(1-X) (24)

    代入动量方程(4)和(8),在忽略摩擦项后,从0到X积分,我们可得分流、汇流集箱的静压分布:

    P-P0=p*0=kX(2-X) (25)

    将方程(23)代入方程(14),可得:

    p-p*=H/2(F/nFc)2 (26)

    (3)M2<0,或k*/k(F/F*)2<1

    令M12=-M2,解方程(16),分流和汇流集箱的速度分布为:

    W=sinM1(1-X)/sinM1 (27)

    W*=(F/F*)W=W*=F/F*sinM1(1-X)/sinM1 (28)

    将方程(27)和(28)代入方程(4)和(8),在忽略摩擦项后,从0到X积分,分别得到分流和汇流集箱的静压分布:

    p-p0=k[1-sin2M1(1-X)/sin2M1] (29)

    P*-P*0=k*(F/F*)[1-sin2M1(1-X)/sin2M1] (30)

    将方程(27)代入方程(14),可得:

    p*-p*=H/2M2(F/nFc)2cos2M1(1-X)/sin2M1(31)

    4结果和讨论

    依据上述计算得出的三种流动状态,我们可得出下列的流动图,图4是分流集箱内的速度分布,图5是分流集箱内的静压分布,图6是分汇流集箱间的静压差分布。明显地,无论M2是大于还是小于零,流量都不可能达到均布,只有在M2等于零时,才达到流量均布。

    对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分、汇流集箱的横截面是相等的,即F=F*。因此,M2的正负就只依赖于k*/k。由实验数据可知[6],k* (0.4-0.72,k=1-1.2。也就是说,汇流集箱的动量交换系数大于分流集箱的动量交换系数,即k*/k>1/所以,M2总是大于零的,M2小于或等于零都是不实际的。

    在图6中,当M2(0时,在入口处支流流量偏大,而在封闭处流量偏小,并且,M越大,偏差越大。只有当M2=0时,流体才达到均布。所以,U型过热器、再热器达到流量均布的条件是M=0。通过对M2的分檄,由M2的定义可知,当F=F*时,M2=2/H(k*-k)(Fcn/F)2,即M2的大小与H,k*-k,Fcn/F有关,因此,调节流量均布的基本手段有以下三种:(1)调节支管的阻力系数H,这在锅炉的设计、制造中,常通过在流量偏大的支管内加节流圈来实现,目前已虱到实际应用;(2)调节集箱横截面与总的支管截面之比(nFc/F),该比值减小时,M2值也相应地减小。在实际设计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该途么的应用未能得到充分利用;(3)调节k*-k,k*和k越接近,M2值就越小,流量就越均布。但研究表明[6],k*和k主要受集箱内速度分布的影响,而速度分布又受支管间距、d/D、nFc/F的影响,在计算时较复杂,(详细的可参见王峻(日+华)等,锅炉过热器布置流动机理研究。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1998,14(5):2~6)

    5 结论

    通过建立的U型过热器、再热器理论模型,分析了U型布置的流动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节U型过热器、再热器流量均布的三条途径:调节支管的阻力系数H、调节集箱横截面与总的支管截面之比(nFc/F),以及k*-k。对实际U型过热器、再热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在U型布置的三种流动状态(M2>0。M2=0,M2<0)对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由于分流、汇集箱横截面一般相等,所以只有M2>0因k*>k)的流动状态。但对化工、通风等工程领域换热、通风系统,分流、汇流集箱横截面可以不相等,因此,U型布置的三种流动状态(M2>0。M2=0,M2<0)都可能存在。所以,该理论具有一般的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