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对流程、制度、技术等“事”的层面的探讨与优化,却容易忽视一个根本性的真相:所有管理上的问题,看起来是事的问题,是流程的问题,其实根本上还是人的问题。 这一论断在地勘单位这一兼具科研性、生产性、野外作业风险高、团队协作要求高的特殊领域,显得尤为深刻和关键。管理的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如何对待“人”,如何激发“人”的潜能与责任感。
一、人才甄别与动能激发——从“湿柴”到“烈焰”的助燃艺术
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工作的挑战性要求团队成员具备强大的内在驱动力。稻盛和夫将员工分为“自燃型”、“可燃型”与“不可燃型”。若误招了无欲无求、对事业缺乏热情的“不可燃型”员工,便如同拥有一堆“湿柴”,难以点燃,这不仅是管理者的失察,更是组织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在于精准甄别。要竭力吸引和发掘那些对地质奥秘怀有好奇、对探索发现充满渴望的“自燃型”人才,并全力激活占团队多数的“可燃型”员工。管理者自身需扮演“助燃剂”的角色,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将员工个人的职业梦想与单位“城乡电网找消缺立功”、“科技攻关”的组织使命紧密相连,促使他们充分燃烧,释放光与热,形成干事创业的熊熊烈焰。
二、能动性与流程的辩证统一——人是流程的灵魂
我们常将效率低下归咎于流程。的确,僵化、不合理、死板的流程会阻碍工作。然而,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人们常常以流程为借口进行推诿扯皮,陷入相互指责的恶性循环。
我们必须认识到,流程是为顺利开展工作服务的,而人才是推动工作的灵魂。实践中,即便某些流程在客观上存在缺陷,但只要关联团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顺畅的沟通通道和长期的协作默契,这些“不完美”的流程依然能够被高效、顺畅地执行。反之,再完美的流程,若交由缺乏责任心、相互拆台的人执行,也终将沦为一纸空文。这深刻揭示了“人本身的关系更大、更重要”的道理。在地勘单位,尤其是在跨专业、跨部门的项目协作中,培养员工的主动性、担当精神与团队信任,远比单纯优化流程图更能保障项目的最终成功。
三、务实激励与价值认同——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驱动团队,不能空谈梦想与情怀。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组织中,单位与员工是合作关系。要激发员工,尤其是在艰苦环境下坚守的地质工作者,就必须真诚地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构建坚实的利益共同体。“利益,比道理更有说服力”。管理者需要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将单位的项目成果、经济效益与员工的薪酬、奖金、加班费、稿费兑现、发展机会直接挂钩,让大家清晰地看到,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每个人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少谈情怀多谈回报”,是对员工辛勤付出最直接的尊重。
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工作服务国家战略、探索自然规律的崇高属性,是其天然的价值富矿。管理者应善于阐释工作的深层意义,让员工在攻克技术难题、获得城乡电网找巡视巡检发现中,体验到被需要、被欣赏、被认同的深刻满足,从而实现从“为钱工作”向“为事业奋斗”的升华,构建精神层面的命运共同体。
四、榜样引领与文化塑造——身教重于言传的无声力量
最深入人心的管理,从来不是口头上的宣贯,而是行动上的垂范。当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人员看到管理者与他们在野外同甘共苦,当团队成员看到领导在科研上严谨求实、在管理中公正廉洁,任何口号都会变得苍白无力。“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道破了管理的真谛。
管理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构建团队信任感的基石,也是对“可燃型”员工最有力的感染和动员。当你自身对工作充满激情、对效率极致追求时,这种能量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整个团队。因此,当发现团队士气低落、态度不端时,管理者首先应反思:是否是我的行为影响了他们?我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传递了正能量?“以身作则胜千言”,管好自己,方能影响他人,从而塑造出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团队文化。(王帅 过传武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