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甲胺的物理、化学特性
二甲胺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气体、高浓度时具有氨的臭味,浓度低时有鱼油的恶臭,比重(液体)d4°0.68,蒸气比重1.55,沸点6.8℃,凝固点-92.19℃,闪点-17.78℃,自然点400℃,易溶于水。二甲胺水溶液有40%、60%(重量)两种,40%二甲胺水溶液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密度0.895g/cm3(20℃),凝固点-37℃,闪点-10℃。本厂使用的是40%二甲胺水溶液,作溶剂作用。
化学性质活泼,有弱碱性,与酸、酯、二硫化碳、亚硝酸、不饱和烃、金属钠、烷基酰氯都可发生化学反应。
二、主要危险性
1、燃烧爆炸性 本品闪点低,容易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受高热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水银接触会产生激烈反应,可引起爆炸。
2、腐蚀性 本品对铜、铜合金、铝、镀锡、镀锌钢板有腐蚀性,故不能使用这些材料的容器。对低碳钢和普通钢材没有腐蚀性,聚乙烯和聚四氟乙烯也耐腐蚀。
3、毒害性 本品能刺激皮肤和粘膜,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更强烈。经常吸入二甲胺气体,会出现中枢神经麻痹、头痛、血压升高等症状。车间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10mg/m3,大鼠口服致死量698mg/kg。
三、二甲胺现场的基本情况
由于场地的限制以及每件二甲胺的重量较重(180kg/桶)等原因,进厂的二甲胺直接存放于二车间絮凝剂制备房。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将二甲胺作为溶济制作絮凝剂供生产使用,固定由2名员工使用二甲胺,白天班生产。最大储存量:4吨,每天用量:72kg。为防止操作人员中毒和突发事件发生,岗位装有电风扇,配有防毒面具、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在门口挂牌提示“物品有毒、闲人免进”。
四、危害因素辨识和处置措施
二甲胺可能产生的危害有:操作人员中毒(伤害眼睛、上呼吸道、皮肤等)、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引起事故原因人为操作失误和异发事故,针对可能的危害,采取预防措施、杜绝误操作,做好灭火、防爆工作,积极抢救中毒受伤人员。
二甲胺中毒的急救方法:皮肤接触时,立即脱掉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的水清洗皮肤;溅入眼内时翻开眼帘用干净的水清洗;吸入二甲胺气体,引起中毒的患者,应立即转移到空气新鲜处,根据症状实行人工呼吸或吸入氧气,保持安静、温暖,速送医院治疗。
五、应急救援组织和职责
一旦发生二甲胺重大的突发危害事件,立即成立以厂长和书记为正副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生产科、办公室、车间等相关人员组成,并成立应急救援分队,队员由工厂青年骨干等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事故现场抢救作业,抢救受伤人员,以及现场灭火、安全疏散、安全警戒等工作。
六、突发事件的处理
1、发生二甲胺突发事件,发现者立即向车间领导或厂调度汇报,并逐级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告。车间领导等有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组织抢救,采取一切可行办法防止事故扩大。
2、领导小组成员到达现场,根据事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管理决定,采取措施,开展救援工作。
3、事故控制后,制定维修方案,立即组织维修,恢复生产,减小损失。
4、事故发生后,按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
七、有关规定和要求
1、救援原则: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减小伤亡和损失。
2、做好救援物资器材的准备。如防护用品、灭火器、消防设备。
3、每年组织一次救援演练,以提高应急管理救援能力。
4、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按操作规程作业,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5、加强救援组织管理,防止救援人员受伤和次生事故发生。
6、经常检查岗位情况,做好进料、用料等岗位原始记录。
附:调度电话 8011 、8838000或13471489067
上一篇:氨系统重大事故救援预案
下一篇:锅炉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