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浅谈企业取证之后如何持续保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2007-07-27   来源:石家庄分公司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随着2003年3月21日,英国标准协会BSI太平洋有限公司现场审核的圆满通过。这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已经开始步入ISO9000:2000标准所规定的轨道,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这并不是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认证后对质量体系流程监控、检查中发现,一些部门有自满和松懈情绪,对贯彻体系文件不如认证前那么认真了,管理工作有滑坡下降的趋势,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有必要认真作一番探讨。

  一、怎样正确看待完成认证:
  1、通过认证并不表明质量体系中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质量体系审核是对企业现场及体系要素的抽样检查,根据抽样检查的结果来判定企业的质量体系合格与否。这必然具有一定的风险。因而,在认证审核中,BSI公司的审核员都会反复声明,他们的审核是抽样调查,没有抽到的部门或要素不一定不存在的问题。那么,仅仅以认证审核中出现问题多少来判定部门的质量管理水平或要素的受控状态就可能出现误导,就会因为没有查到这个部门或要素而掩盖这个部门或要素存在的问题。
  因此,企业对自己的质量体系运行状况应有一个正确的判断。BSI公司查出的问题固然是问题,没有查出的问题同样是问题,都应当认真对待、彻底纠正,判断的标准只能是ISO9000:2000标准。更何况,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条件的变化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的质量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将永远处在一种动态发展状态。认为通过了认证,质量体系的一节问题都解决了,甚至认为原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存在了,只能是自欺欺人,不利于不断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2、应当瞄向更高阶段的质量管理目标
  企业完成取证,标志着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即使完全达到了ISO9000:2000标准的要求,也只能说明企业的质量管理刚刚达到初段水平。也就是搭建了质量体系的框架,还有许多工作要冲实、完善。因而在完成质量体系认证(注册)之后,应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我们的企业决不能只满足于通过认证,而应当把眼光瞄向更高的质量管理目标。
  3、质量认证的目的应落实到提高产品质量上
  企业贯彻ISO9000:2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完成质量认证,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向顾客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搞形式主义、搞时髦,就会使企业误入为了认证而认证的歧途,失去了贯标和完成认证的意义。即使有的部门在质量认证中为应付检查偶然出现过一点弄虚作假,在认证过后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搞清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切实找出在贯标、执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中存在的问题,真正使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起来。质量体系是否适宜有效,关键要看质量体系能否对影响产品质量的第一个要素进行有效控制,能否发现和纠正各种可能的(包括潜在的)发生不合格的因素,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企业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正确运用这个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个体系,最终达到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企业如何持续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1、应全面贯彻ISO9000:2000标准
  ISO9000:2000标准是一系列标准,各项条款之间关系紧密、层次分明,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企业通过认证的质量体系,只能用于证明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从管理角度来看,这种质量体系尚不够完整,因为,任何企业进行内部质量管理,都不能不考虑质量的经济性及产品和过程的安全性等。企业有必要按管理者推动方式,以已建成的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机构,按照ISO9000:2000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建立一个更加全面的质量体系。
  2、发挥中层的作用、预防为主
  要保证河水的水质,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企业的决策一般通过中层来布置,基层落实。重点抓中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层布置任务时,现自查是否以顾客为焦点、是否面向用户、是否面向市场,各职能部门在检查基层时,也要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检查,而不要各查各的,最后又由信息技术部门再检查是否符合ISO9001标准,形成多重检查,耗费多方面精力,降低效率。另外,如果各部门在检查时未按ISO9001标准要求检查,不合格项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待信息技术部门检查时已经迟了,为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重点要抓中层。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在开展TQC活动中就已经提出不允许使用“防止再发生”一词,要求企业养成从一开始就不能失败的信念。我们的企业尽管现在仍必须不断制定防止再发生的纠正措施,但也不能总是习惯于出了问题才纠正,无奈于亡羊补牢。而必须在整个质量体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积极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认真分析产品的规范及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所有过程、操作、质量记录、服务报告和顾客意见,确定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预先消除一切可能产生不合格(包括潜在不合格)的因素。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3、应进行持续改进
  企业的质量体系总是处在适宜—不适宜—适宜、有效—无效—有效这种无限循环的动态发展状态。对质量体系中组织结构、资源以及每一项活动和过程的每一次改进都是一次飞跃,可以提高质量体系的效益,为企业及顾客提供更多的收益。因此,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是促进质量体系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重要手段。
  为了搞好质量改进,首先,企业的高层领导应对质量改进给予足够的重视,创造必须的环境条件。第二,要使企业的全体职工对质量改进形成和保持一种共同的观念和行为。第三,在质量改进中也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积极寻求和准确把握进行质量改进的机会。从预防问题发生着手,而不是等出了问题、造成了质量损失再去改进。能做到这些方面,就为企业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保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可靠保证。
  4、应加强流程监控、内审和管理评审。
  强流程监控、内审和管理评审是企业质量体系的主要自励机制,是实现企业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手段。企业抓好强流程监控、内审和管理评审,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做好内审和管理评审的计划,务必按期按计划进行。计划中也应考虑情况的突然变化,如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顾客投诉等,则应根据需要随时安排。第二,要从人员素质上予以保证,即要有经过培训、有一定经验、可以胜任的人员参加。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从工作质量上予以保证。企业要明确,进行强流程监控、内审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对强流程监控、内审出现的不符合项必须抓好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落实及效果检查,通过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促进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而进行管理评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的总体有效性,并根据内审结果及由于技术进步及市场、质量概念、社会要求等的变化对质量体系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管理评审的结果应导致对质量体系的改进,其中应特别重视对顾客意见和要求的处理,不断提高质量体系持续向顾客提供符合规定要求产品的能力。企业如果能切实抓好这两项工作,认真去做,必然对提高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加强统计、分析技术
  统计技术具重要的增值作用。统计技术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在于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质量数据和信息,控制并优化质量过程,促进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统计技术就是保证产品质量和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可见它有很好的增值作用。
  6、应继续加强教育和培训
  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企业工作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企业完成认证以后,这一工作仍不可有丝毫松懈。首先,在质量意识方面,必须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使全体职工都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企业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及顾客利益联系起来,尽职尽责。第二,在遵纪守规方面,应不断加强对质量体系文件的学习和教育,使企业人人都能理解和掌握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严格按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的规定执行。特别要做好各种质量记录,为“写到的就要做到”提供证明。另外,还应注意加强部门之间、要素之间的接口教育。使每一个责任人员都能分清自己的职责。第三,在工作方法或操作技术方面也应加强培训。包括对各类专门人员的培训,如对内审人员、特殊工序检验人员、操作人员的培训等,也包括对各种专门技术的培训,如统计技术如何在企业各个部门推行使用,质量改进如何在企业广泛开展的培训等。这里应特别注意对骨干力量和后备力量的培养,企业如果能有这样一支质量意识高,责任感强,且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必然是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最重要的资源保证。
  综上所述,企业取证之后只是质量管理工作步入正轨的开始。要使企业始终保持稳定而优异的产品质量,必须持续地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不断地完善企业质量体系,努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为此,企业应努力做到本文提到的如何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充分发挥企业上上下下各类职能人员的能动作用,还应辅之以奖惩,激发广大职工保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责任感和积极性。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