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准备与响应要素的理解和探索

2008-08-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测量确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等。

  一、实施应急准备与响应的要求及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对危害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负责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应急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从上所述,国家法律法规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的要求及实施充分体现了党的“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方针。

  二、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理解

  应急准备与响应作为体系十七个主要要素之一,在体系要求来看,组织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都有可能发生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如有毒、有害化学品泄露,发生火灾及爆炸,建筑物坍塌等。组织应建立应急准备的措施,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由于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这是控制事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本身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标准应急准备与响应要素要求形成的计划和程序应有以下几点规定:

  1、确定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潜在的及可能发生紧急情况和事故的活动场所,分析其结果。

  2、根据紧急情况和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制定措施,以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风险。

  应急措施可包括:

  ——应急工作的组织及相应职责

  ——关键人员名单;应急服务部门(消防、医疗卫生部门)

  ——内、外部信息交流

  ——危险物质信息,包括每种物质危害因素,以及发生事故时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应急救援人员和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设施;

  ——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3、虽然规定了应急准备和响应计划和程序,但由于情况估计不足,在实施过程中,计划和程序文件已规定的应急措施尚不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标准中规定“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的计划和程序。”

  4、标准中规定,“可行时,组织应定期检验上述程序”。“可行”的目的是实施活动不会产生新的风险、而 “检验”是通过实施该项活动以验证其有效性。

  三、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与策划

  1、应急管理

  尽管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应急管理是对事故的全过程处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1)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来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备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2)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包括应急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施)、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3)响应

  应急响应是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疏散、救护和抢救、信息收集和决策及外部救援等。

  (4)恢复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他首先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2、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典型的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1)组织机构包括: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专家、医疗救治、消防与抢险、检测组织、公众疏散组织、警戒与治安组织、洗消去污组织、后勤保障组织、信息发布中心。

  (2)支持保障系统包括: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通信系统、警报系统、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宣传教育和培训系统。

  (3)响应机制

  事故应急救援应根据事故的性质、程度、发展趋势实行分级响应机制,根据需调动的人力、物力和规模、范围典型的响应级别分为三级。

  (4)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

  四、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实施

  在实施中,企业首先应建立一个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程序,以规定应急时间的准备和响应要求。

  例如:下列物质存放或堆放点为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重点;

  易燃易爆液(气)体;汽油、柴油、油漆、稀料、氧气、乙炔气、天然气;

  化学品:硫酸、硝酸、盐酸、磷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又如:建筑施工企业,下列物质或场所为应急准备和响应的重点:

  可(易)燃物体:建筑垃圾、冬季施工保温材料;

  作业点或场所:现场电气焊作业点木工棚、装饰作业点、防水作业面、仓库、油库、施工现场配电室、食堂、中心试验室。

  对潜在事故由相应的部门组织制定预防措施及应急措施。对应急场所工作人员就进行岗位教育、防火和灭火知识教育,可行时进行演练。责任单位对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迅速做出有效反应,如遇事故性质严重难以处理,应立即联络紧急救援和报告。

  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处理完毕后,应对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进行一次评审和修订,以检查其有效性,对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程序的更改要予以记录。

  综上所述,应急准备与响应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实施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应急准备与响应要素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减少了事故发生后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唯一手段。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