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生产性噪声的预防控制

2010-08-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1.生产环境中噪声的分类和主要作业根据噪声来源可分为①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转动、撞击、摩擦而产生的噪声,如织机、球磨机、电锯等发出的声音;②流体动力性噪声:由于气体压力突变或流体流动而产生的声音,如汽笛、空压机、通风、放水及冲刷等发出的声音;③电磁性噪声:由于电机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声音,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声音。

  根据噪声的作用特点可分为连续噪声及脉冲性噪声;按频率大小又可分为:低频(300Hz以下)、中频(300~800Hz)和高频(800Hz以上)。生产环境中实际存在的噪声是各种频率声音的混合,各个频率的声强也不相同,组成特殊的频谱。生产性噪声多属宽频带、中高频噪声。

  接触噪声的作业种类甚多,主要工种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如机械工业中的铆工、铲边工、铸件清理工、开矿,水利及建筑工程的凿岩工等)、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钢板校正工、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2.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不良影响,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同时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听觉损害:长时间在噪声作用下,听觉敏感性下降,听阈上升可达10~15dB;但离开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这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听觉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在强烈噪声长期作用下,听力减弱,听觉敏感性可下降10~15dB以上、甚至达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甚至需数小时,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听觉疲劳是病理前状态,是可以恢复的功能性变化,或称为暂时性听阈上移。如在强烈噪声长期反复作用下,听觉疲劳在休息时间内也不能完全恢复,则可发展成为病理状态,出现内耳的退行性改变以及永久性听阈上移。进一步形成听力损伤和噪声聋。

  噪声聋:又称职业性耳聋,是我国的一种法定职业病,其主要表现是听力下降。以听力计检查可见以4000Hz为中心的高频听阈上升,在听力曲线图上呈现典型的4000Hz处呈V形下陷并随工龄增加而加重。

  急性听力损伤:又称暴振性耳聋,多因爆破、火器发射或其他突发性巨响所引起。病变不仅由于强大的声压,而且更主要的是由于冲击波气压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创伤,可导致鼓膜破裂、中耳听骨破坏、内耳组织损伤出血,甚至脑震荡。患者受振后当时即感听力完全丧失、剧烈眩晕和耳鸣,有时恶心、呕吐。轻症可部分或大部恢复,重症可致永久性耳聋。

  噪声聋的诊断:①明确地接触高强度噪声的职业史;②排除其他致聋的原因,如中耳炎、药物、老年聋及外伤等;③用听力计测听,永久性听阈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即:高频纯音3000、4000、6000Hz任一频率听力下降≥30dB为听力损伤,列为观察对象;500、1000、2000Hz语言频率听力下降三者的均值≥25dB时,为噪声聋。

  国内有人建议噪声聋分级标准:听力下降25~40dB为轻度;41~55dB为中度;56~70dB为重度;71~90dB为严重度;>90dB为全聋。

  慢性噪声性听力损伤及噪声聋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应加强预防及采取听力保护措施。暴振性耳聋应及时给以促进内耳血液循环和改善营养及代谢状况的药物。对鼓膜及中、内耳外伤应注意防止感染及采取对症治疗。

  (2)听觉外损伤:噪声尚可引起听觉器官之外的其他系统的改变。例如疲乏无力、头痛、头胀、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高频噪声常常引起血管痉挛、心律增快及血压增高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有人报道噪声可使血液中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改变。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噪声可使肾上腺功能亢进,脑垂体前叶内嗜伊红细胞数增多,尿中17-酮类固醇含量减少。胃肠道内消化液的分泌、肠蠕动能力,也可在噪声作用下发生变化。总之,噪声的危害是全身性的,听力损失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近来有人用噪声病这个概念,来强调噪声危害的全身性。

  3.影响噪声危害的因素:

  (1)噪声的强度和频率组成:强度愈大对人的危害也愈大,一般认为80dB以下的噪声,听力损失率甚低,90dB以上听力损失发生率逐渐升高,140dB噪声作用下短期内即可造成永久性听力丧失。频率的影响也很大,通常高频噪声的危害较低频为大。

  (2)噪声工龄和每天接触时间:工龄增加,噪声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噪声强度愈大,则出现听力损失的时间愈短。据国内调查,在高频噪声环境中作业,听力损失(听阈上升25~35dB)开始出现的时间:

  80dB时为10~15年;100~110dB时为2~3年;110~129dB时为1~2年。有时噪声强度虽不太大,但作用时

  间很长时,也能引起听力损害。工作日内安排一定的工间休息,使工人在休息期间离开噪声环境,有利于听觉疲劳的恢复。

  (3)噪声的性质:强度和频率经常发生变化的噪声比稳定噪声有更大的危害,调查资料证明脉冲噪声更易引起听力损伤。

  (4)个人防护和个体感受性:配戴防声器有一定的防护效果,可以推迟或减轻听力损伤。个人因素的差异也影响发病情况;听觉器官有其他病变时,容易产生听觉疲劳以及噪声聋。

  4、防止振动和噪声危害的措施

  预防振动和噪声的危害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振动源和噪声源,控制振动和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以及采取相应的医疗预防措施。

  1)除振动源和噪声源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以无声铆(水压或油压机)代替风动工具铆接、用液压机代替锻造机、用焊接代替铆接、用电弧气刨代替风铲铲除铸件缺陷等。

  2)控制噪声的传播

  (1)隔声、隔振:用一定的材料、结构和装置将噪声源封闭,防止噪声传播。常用的如隔声罩、隔声墙、隔声门窗等,所有隔声结构应当严密无缝隙,且应具有一定质量以防产生共振。在机器的基础上应设专门的隔振材料,以防振动和噪声通过地板等固体材料向外传播。

  (2)消声:主要用消除或减弱风道、排气管等产生的流体动力性噪声。常用各种消声器。

  (3)吸音:用多孔材料铺装在室内墙壁或悬挂在室内空间,以吸收传播中的声能,降低噪声水平。常用的吸音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等,有的利用共振的原理,采用穿孔板做吸音结构。

  (4)合理的厂区规划、厂房设计:在产生强烈噪声的车间周围应设良好绿化的防护带、车间墙壁、顶板、地板等应当使用吸音材料,以减少车间内噪声的反射和散播。

  3.卫生防护措施

  (1)合理使用耳塞:合理使用防声耳塞、耳罩,对保护听觉器官有一定效果。耳塞多由泡沫塑料、软塑料及纤维棉等材料制成,根据外耳道大小设计若干型号,隔声效果可达30~40dB,对高频噪声效果显著。

  (2)戴防护手套:对接触局部振动的工人,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泡沫塑料衬垫手套,可起到减振及保暖的作用,对预防振动病有一定效果。

  (3)合理安排劳动制度:工作日中穿插一定中间休息,休息期间离开噪声和振动车间,并根据噪声的频率和强度,适当限制工作时间。如我国对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噪声最大允许强度为:85dB(A)8小时,强度每增加3dB(A),工作时间相应要缩短一半,但最高不得超过115dB(A)。

  (4)注意保暖:对接触振动的工人应当注意保暖,车间气温不应低于16℃。

  4.医疗预防措施对接触噪声及振动的工人,应当进行定期体格检查。接触噪声的工人应以听力检查为重点,如在停止接触噪声后16小时以上,高频段(3000~6000Hz)听力下降15dB时,即应采取相应的处理以防听力继续下降。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