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及其意义

2009-06-30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动员和组织企业的全部力量,全方位、全过程去做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企业应建立一种有效的运转形式来满足它的需要。电力系统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的两个体系——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察体系,并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电网的安全运行就能得到保证。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就是企业为了安全生产的目的,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把从事企业生产的有关人员、设备进行有机的组合,并使这种组合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运作,形成合力,在保证安全的各个环节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确保生产的安全。我们称这种组合为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
  
  这个体系包含三个因素,即人、设备、手段。要想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有效可靠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首先要抓住人这个主体因素。因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安全管理也是如此。人在安全生产活动的诸多矛盾中,是一个要的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另外,规范人在生产活动中的行为,保证人与设备之间正常运作是必要的手段,它包括规程制度、先进技术以及党群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等。首先,应该在企业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娴熟的业务技能、严格的组织纪律、听从指挥的优良品质。其次,应根据生产的客观环境及规律,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制订若干的法规、规程、制度、办法,以及“乡规民约”等,用它们来约束、指导和规范人们在生产中的所有行为。具备了上述条件就一定会把三个因素中的设备因素治理好、管理好,保障设备的安全,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能安全生产得到全面切实的保证。这样,一个有效可靠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就建立了。通过这个体系的运转,使企业的生产管理发生了积级的变化。
  
  1.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使安全管理由粗放逐步向集约化转变
  
  过去一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是停留在一般号召和经验管理的水平上,致使管理不能深化,安全状况时好时坏。建立起有效可靠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后,使安全管理工作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实现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运作方式明确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达到了强化、深化、细化的目的。在体系的运作中,我们把安全生产视为静态和动态过程的系统工程去强化管理,建立起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把过去的被动预防转变为主动控制,打破粗放管理中只靠事后监察的做法,把管结果变为管因素,从而形成了集约管理的新机制。
  
  2.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整体工作的开展
  
  安全工作是电力企业产、供、销各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安全形势的好与坏,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中,它更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活动的正常与否,保证体系的运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建立起行政正职是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核心,各副职、各部门、各分场车间、各专业、一直到每个班组、每个职工都责任明确、分级把关、分级控制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坚持有效发挥体系内各群体的功能和党群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共同发挥出整体作用,构筑起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协调配合,堵塞漏洞,防患未然,企业就能实现安全、优质、高效、文明。进而壮大了企业的力量,振奋了职工的精神。职工劳动热情高,安全就会更加得到保证,如此良性循环,企业的工作会越来越好,否则,相反。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安全生产对企业整体工作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样看,保证体系的建立确实对企业的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促进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理顺了生产中群体的关系,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更为严密,更趋科学性。旧有的传统管理突出了经验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因而它的片面性、局限性较大。如习惯性违章行为的长期顽固存在,就是粗和管理所至,实行标准化作业,以科学的程序作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完善设备,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违章行为的发生。过去,由于安全监察与安全保证职能的混淆,使安全保证工作失去了必要的制约。两个体系的建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及相互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有效地克服了职责不清的弊端,增强了整体工作效能,因而使整体安全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4.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加快了设备治理及改造步伐
  
  设备管理是保证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认识到设备在完成企业经营最终目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因此,在体系的运作中,人的各种努力,除保证自身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外,其余的全部作用在设备上,如每年春秋两季的安全大检查、“达标创一流”活动、设备的渗漏治理、“红旗化”、“标准化”竞赛等等都是为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提高设备的供电可靠性。保证体系的建立,使上述工作得到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从领导决策到基层执行运作、中间的服务保障和党群组织的监督保证,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设备治理及改造上。最近几年的实践,尤其是部、网省局“达标创一流”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达标企业大都消灭了设备渗漏问题,一些老旧设备得到及时改造,故障临检小时大大减少,设备出力大大增加,从而为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5.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展了生产力
  
  在企业的旧有管理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等现象,对于一些矛盾较大、困难较多、易得罪人,又不易出成果的工作经常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而对一些既省事、又能联络感的工作则都愿意出头。例如,对资金、物资的分配权,对人员的支配权,都愿意掌管。基层一些干净、轻松的工作都愿意去做。而在现场纠正违章,提出考核批评意见以及基层一些脏、险、累活就不那么踊跃了。对于事故、障碍、失误的责任就更无人承担,常常出现“责任不清”。尤其是处于边缘状态的,往往会产生互相推诿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觉悟高的同志出于对事业和组织负责就多付出艰辛的劳动,承担一些不应承担的责任,而个别觉悟差的就拣了便宜。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先进职工的积极,而后进的职工也不能及时地吸取教训,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运转。保证体系的建立,科学地明确了企业各类各层次人员的安全责任,到位标准及相互配合的方式,有力地避免了推诿现象的发生,并通过运转的严格考核手段,明辩了是非,对于工作突出者及时充分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于过失者及时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处罚,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级性,使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加快了转变的步伐,整个保证体系真正有效地运转起来。例如,有的企业全面实施了标准化作业,有的创新了各种安全管理方法,有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有的利用“达标创一流”加快了企业前进的步伐,从而使安全生产活动既扎实、又热烈地开展了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6.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增强了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培育了骨干力量
  
  保证体系的建立既引入了系统的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控制论的理论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又特别注重了电力企业多年实践中一些经验的结晶,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与当前经济环境的相适应。因此,这个体系的运作体现了理论与初中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这处体系主体地位的职工群众,一方面接触了现代化管理理论,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加深了对这些理论的理解、掌握。在这些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实践,从而产生更加明显的管理效果。如各企业普遍采用的安全责任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等管理办法,就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体现;有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安全立体防护法”、“加强九个管理、确保四个一样”、“全封闭立体交叉防护”等等做法,就是系统工程理论的运用。还有广泛使用的目标管理等,都在生产实践中为保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理论武装了职工群众的头脑,正确指导了群众的生产实践。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结合市场的环境特点,针对企业人员思想状况的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做为原则指导,创造性的实践,并总结归纳出许多适合本行业、本企业实际,有创新意识的宝贵经验。从而,又丰富了这些理论,如此循环往复,大大提高了广大职工群众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使其驾驭安全生产活动的本领越来越强。所以,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培育了骨干力量。
  
  总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需要,是适应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是企业管理进步的标志,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