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一起瓦斯连续爆炸事故的处理及分析

2004-07-16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摘  要:文章针对一起炮后明火,继而引起瓦斯连续爆炸的事故,介绍了处理方案的确定和实施,并分析了事故处理的经验及不足。
关键词:直接灭火;隔绝灭火;快速密闭

    2002年2月6日3:20,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1122(8)工作面降压巷,放炮后引燃笆片与煤。在事故处理中又相继发生3次连续爆炸,经集团公司、矿方和我队联合作战,于2月28日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事故的处理。
1  概  况
    潘二矿设计能力为210万t/a,实际生产能力75万t/a,为高瓦斯突出矿井。通风方式为混合式,3个进风井、1个回风井。采用立井集中石门开拓方式,含煤地层为石迭系,可采煤层20层,平均倾角为20º,地质构造复杂,中小断层极其发育。
    事故发生在南一采区1122(8)采煤工作面,开采8煤层。煤厚约2.2m,该采面走向长度为190m,倾向长160m,倾角8º。回采到走向长9m时,因地质构造重新施工,降低上顺槽(即降压风巷)至发生事故已施工46m,降压巷采用局部通风机供风,风量190m3/min,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9m3/min。
2  灭火方案的确定及实施
    2月6日3:00左右,矿方工人在掘进施工中,放炮产生火源,点燃工作面瓦斯,继而引燃笆片及煤,工人现场用水灭火,但因水量太小,无明显效果。我队于4:30到达现场并进行了侦察。侦察结果:降压巷口:CH4:0.9%,CO:2 500X10—6,丁:50ºC,烟雾能见度0.5m,无法再前进。指挥部初步拟定了3个方案:一是继续直接灭火;二是在降压巷口构建临时木板密闭;三是在1122(8)工作面下顺槽构筑临时密闭。根据小队侦察情况,指挥部认为火势发展迅速,现场水源不充分,已不具备直接灭火条件。如果实施第二方案,由于封闭巷道体积小、瓦斯涌出量大,瓦斯会很快聚积到爆炸浓度,在封闭时危险系数明显增大。
而第三方案相对较安全,又便于快速运料施工,所以最终决定按第三方案实施。
    我队7:30完成木板密闭,并用快速密闭材料喷涂堵漏。同时,矿上留3名人员距事故地点600m处机电峒室观察警戒。
    9:40,发生瓦斯爆炸,临时密闭墙遭破坏,观察警戒人撤出。指挥部决定先观察48h,待灾区情况稳定后,再处理。另外,安排在距灾区1 200m处的运输石门救护队每半小时汇报一次监听情况,6日23:40灾区发生了第二次爆炸,监听人员听到爆炸声,并感觉到风流颤动。7日未发现异常情况,指挥部决定先对灾区进风系统隔绝,然后隔绝灾区回风系统。8日早班,施工了运输石门(断面16 m2。风量达3 500 m3/min)沙袋防爆墙,同时对胶带机联巷(①号墙)和运输石门封闭墙(②号墙)处先行挖槽和拆除支护。中班,救护队开始同时对上述两处进行永久封闭。16:30,灾区发生了第三次爆炸,现场施工人员感到风流骤停,小队待通风正常后继续施工,于17:20完成封闭。
2月14日,我队对回风系统进行了侦察,根据侦察情况,指挥部研究决定在图1所示3个地点至南风井图1  潘二矿1122(8)灾区事故处理现场示意点(③、④、⑤号墙)先建立木板密闭,随后进行永久密闭。16日构筑了三道木板墙,并用快速密闭对墙面和周边进行喷涂堵漏。灾区封闭后,回风侧CO浓度逐渐降低,至18日S1C回风系统已无CO,之后,在三道木板墙外侧又打三道永久密闭墙,彻底处理了灾区,控制了灾情。

3  总  结
    (1)整个事故处理方案思路清晰、步骤明确,始终把救灾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因为掘进面外因火灾处理难度较大,尤其对高突瓦斯矿井,如果错过第一灭火黄金时间,未将初起火灾扑灭,随着火势的发展,火源向外迎风燃烧,从而使火源以里空间逐渐加大,尽管积聚的瓦斯部分涌出被燃烧,但瓦斯浓度却在不断增大,所以,瓦斯爆炸危险系数亦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我队根据现场灭火条件,放弃了直接灭火,在下顺槽外口远距离建筑木板密闭并立即撤出人员,及时果断,避免了爆炸伤人。
    (2)处理事故中要在下井前做好战前准备,多中队联合处理事故时,我队统一部署,下达作战任务书,提出具体作业要求、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另外,下井小队要集体行动,任务完成返回时必须清点人数集体返回,严禁单独行动。
    (3)采掘工作面应当备有一定数量的各类灭火器,针对不同类型火灾,矿方能以最快速度争取在火灾初起时予以扑灭,对炮后瓦斯燃烧,用水灭火不起作用,而且还具有危险性,只有用干粉灭火器才能起到效果。
    (4)采区主要进风巷道运输石门,由于风量大、负压高,在封闭预留门孔时,必须提前做好防止料石被负压吸跑的准备,否则封堵门孔很难进行。
    (5)处理事故中,遇异常情况(如爆炸),多数队员应急措施不当,惊慌乱跑。以后在处理火灾、爆炸事故中遇到吸风停风、风流颤动等爆炸现象时,应立即屏住呼吸,背向冲击波卧倒,佩用好呼吸器,绝不能乱跑,尽可能最大限度减少受伤率。
(摘自:《煤矿安全》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