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告别“虚假安全”

2009-04-28   来源:《安全生产》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错误操作。更令人不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战斗机完成任务,凯旋归来,即将着陆的几分钟里。这种看似“安全”实则“不安全”的状态,被人们称为“虚假安全”。

    电力生产也广泛存在着这样可怕的“虚假安全”。在设备紧急抢修阶段,在高空作业、交叉作业密集的技改阶段,在赶进度抢工期、参建人员众多的基建阶段,在检修量大、任务繁重的机组大小修阶段,不安全因素随处可见。但越是这样,往往越能“平安无事”。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们事先已经充分认识到安全风险,而从思想上首先绷紧了弦,在施工前对现场环境、作业特点进行认真勘察、细致梳理,制定详尽的、有针对性的、层层防护的安全措施,并在作业过程中一丝不苟地执行,以“谨小慎微”的态度,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项操作,以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不违章”、“零差错”来保障安全。

    然而,到了扫尾阶段,人们潜意识里会认为,高风险的作业已经结束,工程已经步入安全阶段,持续绷紧的弦这时会陡然放松,高度紧张的思想也一下子松懈了下来,安全规定、安全措施,便会在不自觉中被抛到脑后,作业时头脑里会出现一种“空白”或“混沌”状态。于是,违章、误操作便极易发生,事故就会在某个瞬间乘虚而入。某电厂就是在两台60万机组建设竣工庆捷前夕,以一起未系安全带、违规翻越高层楼窗的“低级错误”,导致了一起惨痛的人身伤亡事故,使庆功会变成了哀悼会,大喜日成了大悲日,事故的“一票否决”为整个工程蒙上了阴影。

    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不是成功。要想获得安全的满分,必须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松懈、不麻痹,让安全的警钟时时刻刻长鸣于心。曾听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师傅说,活越干胆越小。原来这位身在一线近40年的老技工,是想以退休前的“不出错”,来成就一辈子职业生涯的“零差错”,树立“安全”的样板。我们要向这位老师傅一样,永远保持可贵的“胆小”,对安全心怀敬畏,对生命时刻敬重。这样,才能彻底摒弃“虚假安全”,成就绝对安全。

上一篇:安全生产力戒“五忌”

下一篇: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