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电视上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某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故事,造成7人遇难。事故发生后不久,当地政府及监管部门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当地所有的煤矿停产整顿,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进行整改、关闭取缔,对事故责任人将追究相关责任。下一步工作中,政府及监管部门将吸取此次故事教训,组织人员进行安全学习培训,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
其实,这样千篇一律的报道已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几乎已是全国的一个普遍现象:一旦事故发生后,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无疑都会"积极"的开展"亡羊补牢": 开展"一刀切",要求当地所有煤矿停产整顿;都会承诺下一步将如何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如何追究那些拿人生命当儿戏者的责任;如何认真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如何总结事故教训;今后如何完善制度、措施;如何加强培训教育;或许他们的心中想到更多的是如何向上级部门写检查,推卸自己的责任;如何……这似乎都成了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习惯性"动作。煤矿如此,非矿山、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危化品生产等行业也是这样。
政府及监管部门开展的“亡羊补牢”“一刀切”,尽管可以减少或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安全状况得到一时好转,相关的规章制度得到完善,那些拿别人生命当儿戏的人也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政府及监管部门也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因停产整顿也给其他无辜的同类行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安全工作上也仍只是治标不治本,那些鲜活的生命也仍然永远无法挽救,还遇难者一个完整幸福美满的家。
为此,我不禁要问:这样“亡羊补牢”,效果意义何在?为何非要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和那些孤儿寡母的泪水才能换来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习惯性”动作?这样用血与泪、千万破碎家庭换来的教训,代价似乎太大。 “亡羊补牢”似乎为时已晚。
试想一下,假如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将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从制度上把安全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到预防事故上;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大日常工作的检查力度,立足于发现并立即消除隐患,铲除事故温床;对预防事故引起足够的重视,严格执法;保证职工的教育培训;强化整改措施,加重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明确监管部门在预防事故中的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将规章制度确实落到实处;严肃惩处生产领域的腐败行为;少做点表面文章,确实将安全工作重心放到日常管理和事故预防上来,切实加强日常安全管理,或许换来的将是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