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了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系,以及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的三个阶段,使从业人员由被动的“要我安全”,逐步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安全”,最终达到本质安全。
【关键词】安全生产;事故构成;安全文化;本质安全
1 引言
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是指人不受到伤害(死、伤或职业病),物(设备或财产)不受到损失。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把生产工作中已知的风险控制在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过程中,也承受着伴随而来的事故、灾难。安全是伴随着技术、工艺、装备的产生而产生,安全寓于生产之中。
事故构成的四要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管理欠缺。据事故资料统计,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安全生产的灵魂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人的安全素质,人的安全素质最关键是安全意识。企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任何风险都可以控制、任何违章都可以预防、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努力建设“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不断提升全体员工整体安全文化素质,使从业人员人人都是一道安全屏障,才能有效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最终达到本质安全。
2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员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员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减灾工程技术能力;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之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偏重于生产领域的经营活动和劳动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它是对安全价值观的肯定,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的体现,是安全生产的企业经营机制、安全文明生产准则的基础,是安全与效益的统一,是发展企业的动力。随着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和企业文化及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现代化企业在其完善和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和依靠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调动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自律性,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达到生产、效益双赢的目标。安全文化成了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企业安全文化成了企业文明生产的象征,成了凝聚员工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
企业安全文化把实现生产的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为动力机制,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安全生产的经营机制和安全管理机制,保护广大员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珍惜、爱护和尊重员工的生命,从安全的意识、思维、观点、行动、态度、方法上形成员工的深层次的安全文化素质,付诸于创造企业精神,表现于完善和维护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同时丰富和发展了企业文化。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内部普遍形成正确的安全心态,规范安全行为,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设强有力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与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运用安全性评价,采用经常性检查与专项检查,以及丰富多彩的宣传手段等。
3 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安全就成为生命的主题,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素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题。提高安全素质就是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安全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安全知识的掌握,二是对安全知识的运用。一个对安全知识贫乏的人,其出事故的几率就高得多;一个掌握安全知识但不能正确运用的人,出事故的可能性也大得多。前者表现为盲目作业不计后果,后者表现为违章作业淡化后果;前者表现为随意性违章,后者表现为习惯性违章;前者是不会安全,后者是不要安全。
安全文化就是把安全管理置于员工之中。社会中的人,一般都会自然的服从于所处的文化环境,部分人对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到底原因在哪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能无形的约束人们行为的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推动力和强有力的保证。只有搞好企业安全文化,才能将企业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一要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二要培育企业精神,三要塑造企业形象。
4 安全文化建设三个阶段
安全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显示出人们对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安全的影响的不同认识和接受。
4.1第一阶段:以“人盯人”为基础的安全
处在这一阶段的安全管理,是最低级的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完全是被动的“要我安全”,管理者以“人盯人”的方式,监护、检查、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者稍有不慎或管理不到位,非常容易发生事故。
管理者只有通过自身,把安全价值观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进而通过细致的工作和努力的实践,不断进行培育,就能最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逐渐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4.2第二阶段:以规章制度管理为基础的安全
在人们对安全素质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的时候,或者说,在人们的安全素质还没达到应有的高度的时候,靠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弥补人们安全素质不足的唯一方法。约束就必须有标准,有制度,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机制,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
在这个阶段,坚持安全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安全宣传教育,一手抓安全监察。只抓教育不抓监察,教育就会软弱无力,免不了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安全的目的很难达到;只抓监察不抓教育,员工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使员工达到主动的“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我保安全”的安全管理新境界。
加强员工的行为控制,健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和机会。让员工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此,要搞好文明生产、文明施工、文明检修、文明操作的标准化工作,规范岗位作业标准化,保证作业环境整洁、安全,预防“人”的不安全因素,使员工干标准活、放心活、完美活。对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特殊工种人员,要进行强制性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使员工真正懂得违章的危害及严重的后果,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的安全责任制。
4.3第三阶段: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最终达到本质安全
所谓本质安全,是通过追求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人的本质安全相对于物、系统、制度等三方面的本质安全而言,具有先决性、引导性、基础性地位。人的本质安全包括两方面基础性含义。一是人在本质上有着对安全的需要。二是人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可以实现系统及个人岗位的安全生产无事故。具体体现在人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能力。即,具备自主安全理念,具备充分的安全技能,在可靠的安全环境系统保障之下,具有安全结果的生产管理者和作业者。
5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安全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
安全是靠人创造的,大多数事故也是人为的。从安全工作的主体看,人是保证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事故责任的承担者、事故后果的受害者。因此,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因素,强调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就要从保护生命、关心健康做起,使员工做到“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我保护他人不受伤害”,这既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文化的首要目的,也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更是员工家庭和社会的基本愿望,这些目的和愿望都要以安全意识为基础。
5.2不断创新安全文化的培育手段和方式
在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同时,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情况,根据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吸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我们要利用一切的宣传和教育形式传播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的目的。
5.3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
企业要增强凝聚力,要靠经营上的效益和员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心灵的认可、感情的交融、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必不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是增强员工凝聚力,培养安全意识的一种好形式。因此,要广泛地开展认同性活动、娱乐活动、激励性活动、教育活动等。如,张贴安全标语、提合理化建议、举办安全研讨、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案例展览、建立光荣榜、违章人员曝光台、评选最佳班组、先进个人、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等,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向员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取得广大员工的认同。
6 结束语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使从业人员由被动的“要我安全”,逐步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我保安全”,最终达到本质安全。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途径,立足于规范化、完整性、实用性,逐步形成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最终达到本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