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被员工广泛认同或实际执行的企业经营哲学,即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以其为核心所外化产生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体。
“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它以生产安全为主题、以企业全体成员为主体、以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为主线、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特征的一种文化,是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教育,以增强安全意识的一种方式。
一、“安全文化”的功能
安全文化是 “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
“安全文化”的功能包含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就是采用“灌输法 ”。在人的大脑中所形成的观念和意识,支配着人的行为,即习惯性行为。但是,每个人形成一种意识,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而要改变人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必须首先转变人们思想上的不良观念和意识。我们要通过对安全文件指导精神的学习贯彻,企业规章制度的明确落实,以及各级管理人员坚持对“安全第一”思想的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事事讲, 将“安全第一”的思想灌输给管理者与全体职工,使其从思想上解决“要我安全”还是“我要安全”的问题,进而把安全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认识功能是企业的安全文化把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相结合,使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实际转化为另一种表达形式,使之更直观具体、更生动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与工作,让相对较为抽象的理论更易为企业全体成员所认识、所理解和接受。
导向功能是企业的安全文化以其内容的针对性、表达方式的渗透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和作用效果的持久性形成企业的安全文化环境与氛围,使全体成员耳濡目染,起着直接的与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从而影响每个成员的思想品德、工作观念的正确形成,无形地约束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
二、“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企业发展离不开安全管理,安全文化是企业管理技术的灵魂科学,它发挥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从管理科学的角度而言,安全文化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目标。但是,有人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理解并不全面:仍然停留在作表面文章,认为写几条标语,搞几项活动,就算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认为安全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这些认识有碍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入展开,从而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安全文化融汇企业的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规范等多方面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安全文化首先是企业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称为一种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企业要培养和体现职工群体意志、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精神文化着眼于造就人的品格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榜样示范等,在企业成员的灵魂深处产生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冲破各种不良影响的桎梏,把自己的事业与国民经济的繁荣、建筑业的振兴结合起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促使企业全体成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促使企业成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工作观念。
2、物质文化。安全文化是企业的一种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利用物质条件,为企业所有人员创造有利于调动工作与生活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效率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在这些物质条件的建设与管理中必须体现安全的要求。物质文化对人的感觉、心理产生一种影响,使人受情景的约束,自觉地遵守安全的特定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企业生产安全的目的。
3、管理文化
(1)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用优化的管理方法,规范、约束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生产安全,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企业要建立起一整套针对思想教育、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劳务人员、管理人员等的规章制度,使所有人员的工作、生活行为有章可循,使考核、督促有据可依。制度的建立,不仅能成为全体成员的行为准则,而且应是激励成员前进的动力。这些制度应该具有法规性,需不折不扣地执行;应该具有针对性,紧扣管理对象、工作范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定性定量相宜,并要具有连贯性,易于贯彻执行。
(2)目标文化。目标文化应体现企业的发展内涵及企业特色。企业应对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根据自身的客观资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为社会输送合格建筑产品的责任,确定企业的定位目标、奋斗目标及发展战略。企业的目标文化可宣传“品牌战略”、“精品意识”,但不能脱离现实,空喊口号。目标文化对外宣示了企业对外作出的承诺,以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对内则产生一股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使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为之奋斗。
(3)行为文化。安全文化也是企业的一种行为文化,包括全体成员要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各级领导干部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够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个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等。行为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的安全意识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它促进企业成员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安全管理活动,把理想、信念、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实现企业的安全目标而努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企业的物质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企业的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而企业的精神文化是核心、管理文化是手段,它引导着职工的行为,反作用于物质文化。因此,安全文化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抓物质文化建设或忽略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都将达不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预期目的。
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绝不应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各级部门下发的安全规定、文件,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应该总结、宣扬现代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3、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别独行的事务,而要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的“安全文化”词语会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要紧扣企业的生产目标与管理体制,配合企业改革的步伐,采用动态的管理方法设计安全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有效的宣传方式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从宏观出发,自微观入手,及时地研究社会与企业的状况,搜集安全文化的信息,不断地调整、完善安全文化的内容;同时注意评价实施安全文化的绩效,防止走过场、搞形式。
4、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直接领导,充分发挥企业政思想工作的作用。由企业法人代表挂帅,并由党、政、工、团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该领导班子负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企业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并要做好宣传动员、督促检查、总结评价等各项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与政治思想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企业全体成员中开展理想与道德的教育,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境界。同时,把安全文化融入企业党团、工会等的各类活动中去,使安全文化产生更广泛的效应,以深入人心。
5、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员工,员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员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宣传、倡导企业的安全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如报刊、广播、宣传拦、会议等,树立先进典型,狠抓落后个案,弘扬正气,抨击歪风,摒弃一切品位低下的“文化”,净化场地环境,营造一种健康、活拨、高尚、进取的企业安全文化环境。
6、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要准备打持久战。要善于总结,不断地积累经验,经过长期的培育、反复的强化,以形成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氛围,以此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总之,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必将改善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水准,是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搞好生产安全与创出企业特色以及创造更佳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
上一篇:让安全文化成为安全事故的终结者
下一篇:构建安全文化体系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