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物质危害辨识

2008-04-1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和废弃物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分别具有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标准》GB13690-92将145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含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八类。这些危险特性可概括为化学反应危险、高能量储存的危险、物质毒性危害、腐蚀性危害、辐射危害等。可根据易燃、易爆物质化学特性、引燃或引爆条件,分析其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的火灾、爆炸危险因素。可根据存在的有害物质和物理危害因素,分析作业环境的危害因素。

  (一)易燃易爆物质

  (1)凝聚相化学爆炸物质

  1)火炸药

  雷汞、叠氮化铅、三硝基间苯二酚铅、四氮烯、二硝基重氮酚、2,4,6一三硝基甲苯(TNT)、2,4,6一三硝基甲硝胺(特屈尔)、黑索金、奥克托金等各种火炸药,在受热摩擦、撞击、冲击波、电火花、激光甚至可见光的作用下,能发生爆炸,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2)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导致自燃、爆炸的物质

  硝化棉、赛珞珞、黄磷、三乙基铅、某些氮化物、甲胺、丙烯腈等物品和许多有机过氧化物,对热、振动、摩擦极为敏感,是极易分解、燃烧、爆炸的物质。

  3)常温下能与水或水蒸气反应产生可燃气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

  如金属钾、钠、碳化钙、一氯二乙基铝、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三氯氢硅等。

  4)极易引起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强氧化剂

  如氯酸钠、氯酸钾、双氧水、过氧化钠、过氧化钾、次氯酸钙、高锰酸钾、重铬酸钠、发烟硫酸、发烟硝酸、纯氧气等。

  5)受到摩擦、撞击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如硫磺、樟脑、松香、精萘等。

  (2)气相爆炸物质

  气相爆炸物质分I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等三类。

  1)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常见的爆炸性气体和液体蒸汽的闪点、燃点、爆炸极限、密度等特性参数请见附录4-7。

  (a)闪点

  闪点是指当接近火源时,液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能发生闪燃现象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火险越大,是描述液体燃烧特性的重要参数。国家标准规定依据可燃液体闪点的高低将其分为三级:

  一级易燃液体闪点<-18℃;

  二级易燃液体-18℃<闪点<23℃

  三级易燃液体23℃<闪点<61℃。

  (b)燃点

  又称引燃温度,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能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c)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纤维与空气组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时,可燃物的浓度范围(可燃气体、蒸气的浓度按体积比计算,可燃固体按单位体积中的重量比计算)。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下限越低,越容易发生爆炸。

  (d)密度

  可燃气体、蒸气密度越大,越易积聚在地面并沿地面传播,越易引发火灾、爆炸。

  2)爆炸性粉尘

  固体可燃物及某些常态下不燃烧的金属、矿物等物质的粉尘,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异常的化学活性;表现为燃点降低,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其粉尘的平均粒径越小,越易燃烧、爆炸。

  易燃易爆粉尘和可燃纤维的特征参数请见附录4-8。

  (二)腐蚀和腐蚀性物质

  物质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称腐蚀。

  (1)电化学腐蚀

  锅炉壁和管道受水的腐蚀、金属设备在大气中的腐蚀、地下管道在土中的腐蚀、有机物质加工设备的腐蚀等大部分属于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与金属、周围介质的电化学性能和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分析时,对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设备、管道内部不易察觉到电化学腐蚀要给予注意,一旦发生破坏,将会导致后果严重的事故发生。

  (2)化学腐蚀

  由于腐蚀性物质造成的化学腐蚀在工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肺部、食道,会引起表皮组织、粘膜的灼伤、炎症,甚至死亡;作用于建(构)筑物、设备、管道、容器等表面,会造成损害和破坏。

  (3)腐蚀性物质的分类

  将重要的腐蚀性物质按化学组成予以分类:

  1)无机酸性腐蚀物质

  主要是一些具有氧化性的强酸,如硝酸、硫酸、氯磺酸、盐酸、磷酸等,还有遇水生产强酸的物质,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

  2)有机酸性腐蚀物质

  一级有机酸性腐蚀物质,如甲酸HCOOH、溴乙酰CH<sub>3<sub>COBr等;

  二级有机酸性腐蚀物质,如乙酸CH<sub>3<sub>COOH、氯乙酸CH<sub>2<sub>ClCOOH等。

  3)无机碱性腐蚀物质

  主要为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硫化钠、硫化钙、氧化钙等。

  4)有机碱性腐蚀物质

  主要为有机碱金属化合物和胺类,如丙醇钠CH<sub>3<sub>CH<sub>2<sub>CH<sub>2<sub>ONa、二乙醇胺HN(CH<sub>2<sub>CH<sub>2<sub>OH)<sub>2<sub>TFFU。

  5)其他无机及有机腐蚀性质

  无机物如次氯酸钙Ca(ClO)<sub>2<sub>、次氯酸钠NaClO、三氯化锑SbCl<sub>3<sub>等;有机物如苯酚C<sub>6<sub>H<sub>5<sub>OH、甲醛HCHO等。

  (三)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职业安全卫生中的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职业性接触毒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在操作时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质。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

  (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

  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情况、慢性中毒患病情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程度定出级别。在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将毒物危害程度分为: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

  列入国家标准中的常见毒物有56种,其中Ⅰ级13种、Ⅱ级26种、Ⅲ级12种、Ⅳ级5种,这些毒性物质及行业举例请见国标原文。

  (2)毒物危害因素分析

  生产性毒物的种类繁多,毒物的危害程度中毒的机理也不相同,分析毒物危害因素时应注意:

  1)分析工艺过程,查明生产、处理、储存过程中存在的毒物名称和毒物危害程度等级;

  2)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厂、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作为参考、类比;

  3)分析毒物传播的途径、产生危害的原因。按空气中毒物最高容许浓度、毒物危害程度和作业时间,确定毒物的种类、分布、危害方式、危害范围和主要毒物危害。

  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请见附录4-6。该附录中未列出的毒物在作业场所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可参考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1997~1998年生产环境化学物质阈限值。

  (四)生产性粉尘

  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治疗只能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不能使肺组织的病变消失。此外,部分粉尘还可引发其他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沥青烟尘、石灰、皮毛、烟草等粉尘使皮肤、眼睛发生溃疡性皮炎、结膜炎等),急性中毒(如铅尘、锰尘等),致癌率增高(如石棉尘、砷尘及放射性物质粉尘等)。

  生产性粉尘危害主要产生在开采、破碎、粉碎、筛分、包装、配料、混合搅拌、散粉装卸及输送等过程和清扫、检修作业等作业场所。

  (1)尘肺的分类

  按尘肺的发病原因,通常可分为以下五类:

  1)矽肺

  由于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矽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发病周期短、病变过程快,是危害面最广、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尘肺病。

  2)硅酸盐尘肺

  由于吸入含有硅酸盐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石棉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水泥尘肺均属于硅酸盐尘肺。

  3)炭素尘肺

  由于吸入含有炭素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煤尘肺、炭黑尘肺、石墨尘肺均属于炭素尘肺。

  4)金属尘肺

  由于吸入含有金属性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铝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5)混合性尘肺

  由于同时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煤矿工人所患的煤工尘肺(煤矽肺)和铸造工人所患的铸工尘肺多属于混合性尘肺。

  目前,我国把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石棉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这12种尘肺病例为法定职业病。

  (2)影响粉尘的致病因素

  粉尘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粉尘的沉积量、粉尘的致病性、吸入量。

  1)粉尘在肺泡内的沉积量是发生尘肺病的首要条件,沉积量和下列因素有关。

  粉尘粒径:人体呼吸器官对粉尘的进入有防御机能,进入的粉尘大部分被阻留在鼻腔中或粘附在各级支气管的粘膜上,随呼吸或痰液排出体外,仅有一小部分粒径较小的尘粒才可能进入肺泡而沉积。粒径大于15微米很难进入肺泡,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径在10微米以下,阻留在肺泡内的粉尘95%以上的粒径都小于5微米。

  表面活动:粒径越小、破碎生成的粉尘越新、表面活性越大,导致肺组织纤维化的作用越强。

  荷电性:空气中悬浮粉尘大部分带电,温度升高荷电增加,湿度增加荷电减少;荷电多的尘粒易被阻留在肺内,并能影响细胞的吞噬速度。

  2)粉尘的致病性(毒物粉尘除外)

  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不与其他元素氧化物结合在一起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发展速度越快,危害性越大;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70%以上粉尘的发病时间远低于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下的粉尘;石棉、铅、铬、镍、滑石、联苯胺粉尘,焦炉烟尘及放射性矿尘等是致癌粉尘,金属致癌粉尘除与剂量有关外,且与吸烟有关;如接触铬尘的工人,肺癌死亡率吸烟的约为不吸烟的6倍;有机粉尘均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肺泡炎;难溶性粉尘都能引起气管炎和肺部组织纤维化(尘肺);

  3)粉尘的吸入量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越高、有尘作业的劳动强度越大、接触粉尘的时间越长、粉尘吸入量就越多,越容易得尘肺。

  (3)生产性粉尘危害因素辨识

  1)根据工艺、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分析可能产生的粉尘种类和部位;

  2)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厂、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或模拟实验测试数据作为参考、类比;

  3)分析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扩散传播的途径,依空气中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作业时间、粉尘的特性,确定粉尘的种类、分布、危害方式、危害范围和主要粉尘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