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文心与尘光

2025-08-18   来源:安全文化网    作者:王帅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世人总爱把文化人三个字挂在唇边,落于笔端。那些在文学星空中耀眼的名字——从鲁迅的冷峻笔锋到沈从文的湘西烟雨,从茅盾的社会画卷到汪曾祺的烟火人间——向来是被反复颂扬的对象。这不仅是文字工作者引以为傲的名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世人总爱把“文化人”三个字挂在唇边,落于笔端。那些在文学星空中耀眼的名字——从鲁迅的冷峻笔锋到沈从文的湘西烟雨,从茅盾的社会画卷到汪曾祺的烟火人间——向来是被反复颂扬的对象。这不仅是文字工作者引以为傲的名片,更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明、悠长的地域文化相映成趣,如同古瓷上的釉彩,层层叠叠晕染出文明的底色。
可很少有人细想,每一颗文学星辰的升起,背后都托举着一片浩瀚的星云。若没有庞大的创作队伍做基石,没有无数笔耕不辍的写作者做烘托,没有那些甘愿隐于幕后、彼此切磋的“幕僚”群体,单靠一人之力,再聪慧的灵魂也难在文学的土壤里破土而出。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创作氛围”——它像江南春日的烟雨,无声地浸润着每一寸笔墨;又像北方冬夜的炉火,默默温暖着每一颗伏案的心。而在这份氛围的链接与助推中,那些不被聚光灯照耀的写作者,何尝不是文学世界里的“无名英雄”?
在许多地域,都活跃着这样一群文化人、文学人。他们或许没有惊世骇俗的代表作,却始终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耕耘:清晨在晨光中写下第一行文字,深夜在台灯下修改半页手稿;会为一个贴切的比喻反复琢磨,也会因读者一句真诚的反馈倍感温暖。他们与当地的作家们融为一体,在文学沙龙里畅谈创作心得,在田间地头共寻灵感,却又能在作品里保留自己独有的笔触——或是带着乡土的质朴,或是藏着城市的细腻。这份“和而不同”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不容小觑的文学现象,如同原野上的野花,不与牡丹争艳,却自有一番蓬勃的生命力。
偶尔也会有人问:文学和养生到底有无关联?纵观百年文学长河,从“新文化”运动时期振臂高呼的写作者,到如今在键盘上敲击心声的创作者,多数人执笔的初衷,从来不是为了延年益寿,而是为了一份纯粹的精神追求。他们试图通过文字,为自己的生存寻找意义——在迷茫时给自己一盏灯,在疲惫时给自己一个港湾;也希望用作品给读者带去精神愉悦:让身处困境的人看到希望,让内心孤独的人感受到温暖,让奔波忙碌的人停下脚步,品味片刻的诗意。
毕竟,好的文学作品,首先该是一扇窗,让我们透过文字看见更丰富的世界,感受更细腻的情感——这便是它最本真的审美功能。至于教育意义与精神指引,不过是这份美好之外,自然而然流淌出的光芒,如同月光洒在大地上,不刻意照亮谁,却温柔了每一个夜行的人。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上一篇:蒙城风“警”线

下一篇:文心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