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服饰首推西服。
作为洋装的西服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进入中国,并取代了中山装的正装地位。关于这一点,当时正是上班一族的我深有体会。那时满大街都是身穿西装的人,穿中山装的寥寥无几。我有同学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不但接受过如何穿西装的正规培训,而且要求上班必须西装革履。
城里这样,农村也如此,我堂哥住在乡下,我去他家时,看到村里绝大多数中青年男性,甚至包括年长的老汉都穿着西装。当时农村已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特别高,他们或敞着怀,或挽着袖,穿着一件不系领带又沾满泥土的西装在自家承包地里劳动的情景随处可见。
表哥劳作时肩上斜挂着背负式喷洒器,把身上的西服弄得七扭八歪,脏兮兮的,那画面令我至今难忘。后来,西装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开始被各种休闲装所代替。尽管如此,作为服装中“大佬”的西装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喇叭裤是裤腿呈喇叭状的裤子,是改革开放初期服饰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喇叭裤的特点是低裆短腰,紧裹臀部,裤子大腿处窄如瓶颈,膝盖下越来越宽,裤腿则如一把大扫帚,故喇叭裤又有“八字裤”“扫帚裤”之称。
喇叭裤传到国内,立刻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他们竞相购买和定制,并以穿上这种张扬、不羁的喇叭裤为荣。这种突然而来的变化很快引起一些人的不安与担忧,坊间不断传出“路人怒剪喇叭裤腿”的新闻,而儿子与老子为一条裤子上演全武行的故事也不绝于耳。
潮流毕竟是潮流,非人力能阻挡,喇叭裤还是在全国风靡一时。不过喇叭裤走俏只有短短十几年。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觉得喇叭裤流行现象绝非偶然,它既是那个特殊年代年轻人对僵化思想的反叛,也是他们崇尚个性与自由的青春宣言,将其“上纲上线”确实有些反应过激。
三
牛仔裤以其“史诗级”的丹宁蓝色调、沉稳百搭的气质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可谓老少咸宜。我曾看过一则资料: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人均拥有牛仔裤竟高达4.2条,不难看出牛仔裤在中国的拥趸众多。连我老父亲也曾穿过牛仔裤,那倒不是他自己买的,是外甥嫌裤子肥,送给了他。孩子们都担心牛仔裤布料较硬,给父亲身体带来约束,谁知道七十多岁的父亲对裤子的整体感觉还不错,穿起来也丝毫没有违和感。我也有几条牛仔裤,虽然平时穿的次数不多,但蹬到腿上,那挺括简约的版型,颇有些新意。
上世纪90年代末,破洞及毛边牛仔裤的面世,证实了服装设计师们的天才和超凡的想象力。其散发的对主流与传统小小叛逆的内涵及俏皮属性,很快吸引了全球年轻人的注意,并成为潮人的标志。一向跟风时尚的女儿立刻购买了一条。
四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男人们夏天多光膀子或穿土布坎肩,城市男人则穿篮球队员的那种背心或圆领短袖棉白衫,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汗衫和老头衫。后来,T恤(体恤)衫进入内地市场,很快以摧枯拉朽之势,将背心布坎肩及老头衫统统斩于马下。
我们常见的T恤衫基本以圆领衫、V领衫为主,与过去单色调的老头衫相比,T恤衫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和印花设计。炎炎夏日,人们穿上一件舒适自然、透气吸汗、潇洒又不失庄重的T恤衫,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T恤衫刚进入烟台时,以翻领T恤为多。当时我住在北大西街附近,那儿有一家韩国城,没事的时候我与妻子常去那里溜达,商场内卖翻领T恤的摊位一家接一家。我的第一件藏青色T恤衫就是在那儿买的。当时占据烟台市场的驰名品牌有香港金利来、鳄鱼以及法国梦特娇等,它们是T恤衫中的奢侈品。
五
在这一时期,各种休闲运动鞋和棒球帽也陆续出现,既有国际知名品牌,也有从小作坊起步的民营自主品牌。过去我常穿布鞋、解放鞋及皮鞋,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老三样”,休闲运动鞋以其新颖的式样让人眼前一亮,在功能性、舒适性上也更受现代人的喜爱。
“刘老根”式土掉渣的帽子逐渐成为历史,以棒球帽为代表的帽子家族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时尚界的宠儿,除了防晒、保暖外,棒球帽还更多地被赋予了装饰的功能。步入老年的我,一年四季都戴眼镜与戴帽,细细玩味,还真能从中体会到年轻的味道。
六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文化衫。所谓文化衫,就是在白色的圆领衫上印上字,一件文化衫便制作成功。文化衫上流行的文字众多,如“别惹我,烦着呢”“一切跟着感觉走”“我吃苹果你吃皮”“挣钱真累”“等等。这些凭空跳到文化衫上的奇奇怪怪的文字,充满调侃味道。我曾有过几件文化衫,都是朋友送的,但上面的内容让我始终没有勇气穿出门。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上一篇:说说那年那月狗的事儿
下一篇:后勤人的日常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