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进程中,总有一些无形的“墙”在阻碍融合与创新。这些“墙”可能是固化的思维模式,是部门间的壁垒,是体制机制的束缚。它们像一道道屏障,隔绝了资源的流动,限制了创新的活力,让新质生产力的萌芽难以破土。而打破这一切的关键,正在于一个“拆”字——敢于拆除障碍,才能为发展开辟新局。
拆墙不是盲目破坏,而是精准发力。那些制约深度融合的条条框框,那些让群众办事“多头跑”的流程梗阻,那些让创新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的体制机制,都是必须拆除的对象。拆除审批中的“玻璃门”,企业才能轻装上阵;拆除数据共享的“隔离墙”,跨领域创新才有基础;拆除部门协同的“篱笆桩”,政策红利才能真正惠及群众。当“墙”越来越少,资源要素的流动就会越来越顺畅,不同领域的碰撞融合就能催生新的可能,这正是智能化新质生产力生长的沃土。
拆墙的同时,更要架桥。如果说拆墙是打破阻碍,架桥就是搭建连接。政策与市场之间需要桥,让调控更精准地对接需求;科研与产业之间需要桥,让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政府与群众之间更需要桥,让民意畅通无阻,让服务精准直达。近年来,不少地方把群众举报当作“哨声”,闻令而动、快速响应,正是架起了党群连心桥的生动实践。群众的呼声里藏着真实的需求,藏着发展的痛点,把这些呼声当作行动指令,才能让改革始终对准靶心。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唯有主动适应才能赢得主动。那种“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那种“守摊子”的保守心态,早已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闭环管理让举报线索落地有声,体现的正是这种主动作为的担当——不仅要听民意,更要解民忧;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这种从“接诉”到“办结”的全链条响应,既拆除了民意与行动之间的障碍,也架起了信任与发展之间的桥梁。
创新的逻辑,本质上就是突破的逻辑。从敢“拆”到善“架”,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变,我们正在用改革的勇气和智慧,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扫清障碍。当每一次拆除都指向更高效的协同,每一座桥梁都连接着更广阔的可能,发展之门必将在不断突破中越开越大,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让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
下一篇:破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