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声声,时代留痕
2025-04-26
来源:安全文化网
作者:王帅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前不久回了趟老家,刚踏入村子,那熟悉又久违的广播声便钻进了耳朵。一瞬间,我的思绪被拉回了童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也随着这广播声,缓缓展开。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广播不仅是个人记忆的承载,更是社会变迁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前不久回了趟老家,刚踏入村子,那熟悉又久违的广播声便钻进了耳朵。一瞬间,我的思绪被拉回了童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也随着这广播声,缓缓展开。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广播不仅是个人记忆的承载,更是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流通缓慢的年代,广播是我们了解外界的一扇窗,是乡村与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我家屋檐下挂着的广播装置,是一个四方的木盒子,表面的油漆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斑驳不堪,木盒正面中间,刻着一颗五角星,里面嵌着碗口大的喇叭。两根细细的线接入喇叭,虽然声音不算响亮,但在简陋的木屋里,却格外清晰。每至夜幕降临,一家人便围坐在火堆旁,静静聆听广播里传来的故事和歌曲,温暖与满足在心底蔓延开来。这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温馨时刻,更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广播将分散的个体连接成一个紧密的社群。
自上小学起,广播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清晨,“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的声音准时响起,紧接着,熟悉的《东方红》序曲在空中飘荡,新的一天也就此拉开帷幕。父母会在序曲后,轻声唤我们起床。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皖北庄子蒙城偏远乡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初步认识,也充满了无限向往。久而久之,这旋律成了我的起床信号,只要它一响,我便会满怀期待地迎接新的一天。广播不仅传递信息,更塑造了乡村居民的时间观念和生活节奏,成为乡村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乐。
而那档“小喇叭”少儿节目,更是我童年最甜蜜的回忆。节目播放时,我和弟妹们总会迫不及待地搬着小木凳,围坐在喇叭下,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故事、童谣或是广播剧。那些充满童趣的声音,带着我们在想象的世界里遨游,也点燃了我们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广播作为一种教育和娱乐工具,丰富了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和想象的大门。
在当时,电视机对偏远农村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收音机偶尔在供销社的柜台里出现,也带着几分神秘;报刊更是稀缺,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份。广播,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一头连着党中央,一头连着广袤的乡村。除了收听党中央的重要通知,村民们还通过广播收听新闻联播、歌曲、评书、相声、天气预报等节目。这些节目如清泉般,滋润着他们单调而艰辛的劳作生活,带来了欢声笑语,也让他们在平凡日子里,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广播在乡村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信息传播者,也是文化传承者和精神抚慰者。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收录机、电视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曾经风靡一时的有线广播,渐渐没了踪影。但在乡村,广播声并未彻底消失。如今的“村村响”广播系统,更加先进,声音悦耳,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时事新闻,还有健康生活指导、信息服务等实用内容。在数字时代,广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转型升级,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工具,用于传达政策法规、发布应急信息;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传播地域文化、塑造公共空间声音景观。
再次听到这熟悉的广播声,仿佛穿越了时光,心中感慨万千。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我对乡村的无尽乡愁与美好记忆。从最初简单的信息传递,到如今多元的内容服务,广播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演变,记录着乡村的发展,也诉说着时代的故事。广播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科技进步、文化发展和社会变革对乡村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未来,广播将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成为连接乡村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