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家乡的年味

2025-01-04   来源:安全文化网    作者:王帅   |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随着春节的临近,儿时的年味在我心中悄然浮现。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蒙城县,那是一个小乡村。尽管地处偏远,但田清水秀,景色如画,令人陶醉。在爸妈和亲戚朋友的深切关爱与细心呵护下,我就如同乡里的一棵小树苗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随着春节的临近,儿时的年味在我心中悄然浮现。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蒙城县,那是一个小乡村。尽管地处偏远,但田清水秀,景色如画,令人陶醉。在爸妈和亲戚朋友的深切关爱与细心呵护下,我就如同乡里的一棵小树苗,日复一日地吸收着亲情与友情的滋养,茁壮成长。
后来,得益于组织的悉心栽培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我终于走出了生我养我的乡村,来到了县城,并在这里安家落户。我的生活因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回望乡村岁月,我满怀感激。那段纯真的时光不仅教会了我坚韧与感恩,更为我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当春节临近,我总会想起家乡的年味,那是乡村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岁月的味道。虽然我已经远离了家乡,但那份记忆中的味道,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当回想起七八十年代的蒙城,那个生我养我的小乡村,它如一幅水墨画,静静悬挂在记忆深处。那时候的春节,绝非日历上冷冰冰的数字,而是甜蜜与温馨交织,构成了那段美好的时光。每当忆起,心头便涌起一股暖流,总渴望着能再次回到那段纯真的岁月。
我记得,一进腊月,村子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准备过年的东西:煤油、香烛、纸钱以及写对联的红纸,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最让我难忘的是,快过年的时候,大人们会带着孩子去赶集,为孩子们买新衣,让他们在过年时穿上,漂漂亮亮的。我呢,总是早早地就问奶奶:“啥时候过年啊?”因为在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能穿上新衣,吃上肉和花米饭,还能和朋友们痛痛快快地玩个够。
到了腊月二十,村子里就开始杀年猪了。那时候条件不太好,猪都喂得不大。为了让腊肉能多放些日子,大家会根据猪的大小,选在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七这几天杀。老人们有个讲究,说是“杀七不杀八”,所以腊月二十七那天,村子里的年猪都差不多杀完了。要是哪家准备杀猪,一早父母就让孩子去告诉亲戚,让他们别做饭了,全家都来吃杀猪饭。亲戚通知完了,再去请村子里的老人,说一句:“爷爷奶奶,今天早上来我家吃饭,我家杀猪了。”就这样,年味一天天地浓了起来。
除夕这一天,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忙碌而喜庆的气息。家家户户早早动手,从房前屋后到室内,都被打扫得焕然一新,似乎要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大人吩咐孩子们,拿着备好的红纸,去找村子书法高手书写对联。这些对联不仅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更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写好的对联被郑重地贴在自家的大门和屋内柱子上,红纸黑字,熠熠生辉。
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准备年夜饭以供奉老祖宗。尽管同在一个村子,但各家的供奉方式却各具特色,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打糍粑是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有的家庭选择打两次(或两甑),有的则打三次,以此表达对老祖宗的尊敬和虔诚。打糍粑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家庭晚饭后就开始,而有的则要等到半夜鸡鸣第一声时动手,寓意着新一年的开始和吉祥如意。
此外,包粽粑也是除夕这天的一项重要习俗。不同姓氏的家庭,包粽粑的方式也各有千秋。有的姓氏选择用三股谷草包裹,有的则用五股,比如我家便是包的五股谷草,寓意着家族的团结和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村子拥有着一个独特的习俗:在除夕夜这个团圆之夜,家庭成员被严格规定不得外出到其他人家用餐。这一传统不仅凸显了家庭凝聚力和亲情的至高无上,还确保了每个家庭都能独享那份温馨而珍贵的团圆时光。在这样的氛围笼罩下,整个村子仿佛被一层欢乐、祥和轻轻包裹,共同期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随着年夜饭的欢声笑语渐渐平息,村子里随即回荡起打糍粑的咚咚声和爆竹的噼里啪啦声,整个世界似乎都洋溢着这股欢乐、祥和与喜庆的气息中。然而,在这喜庆的浪潮中,我却怀揣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在半夜鸡啼之时,我将踏上寻觅那传说中的“聪明水”的旅程。
为了这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我特意寻觅了两个硕大的葫芦。尽管年幼力微,但那份对知识的无尽渴望和对美好未来的深切憧憬,驱使着我坚持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挑这满载希望的“聪明水”。我深信,或许正是这一挑战,能让我如老师所言,“一点即透,一听即明”,从而在学业上突飞猛进,早日挣脱大山的束缚,去追寻并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我焦急地等待着,心里不停地盘算着,焦急地等待着鸡叫的时间。终于,在爸爸妈妈的轻声提醒下,我拿起手电筒,踏上了前往老井的路。那老井离村子脚不过百多米,但在夜色中却显得格外遥远。当我气喘吁吁地赶到井边时,发现已经有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在排队等候,大家都满怀期待地等待着那一桶“聪明水”。
终于轮到我了,我谨慎地舀起清水,缓缓倒入葫芦中。我小心翼翼地挑起那两葫芦沉甸甸的水,踏上了归家的路途,心中交织着紧张与激动的情绪。待我摇摇晃晃地将这两葫芦水安全送到家时,已是雄鸡第三遍啼鸣之时。尽管天边尚未露出鱼肚白的曙光,我却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早早爬上了床铺,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大年初一的到来。
那一夜,我睡得格外香甜,梦里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而那两葫芦“聪明水”,或许就是我心中那份最纯粹的信念和力量。
在迷蒙的晨光中,我被一阵阵响亮而热闹的爆竹声猛然惊醒。那声音如同大自然的使者,摇醒了沉睡的大地,并悄然宣告新年的到来。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望向窗外,只见天已大亮。
邻居家忙碌的杀鸡声与爆竹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演奏出一曲充满年味的迎新交响乐。这声音中蕴含着对新年的期盼、对老祖宗的敬仰,以及家人团聚的喜悦。
我迅速穿上妈妈精心准备的新衣服,那是一件既暖和又喜庆的衣裳,穿在身上如同披上了爱的铠甲,让我心里暖洋洋的。走出房间,我看到爸爸和妈妈已在供桌前忙碌一早,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供品:香甜的水果、金黄的糕点、香气四溢的鸡肉,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丰收与希望的美好故事。
“老三,”爸爸微笑着叫我,这个昵称里洋溢着亲昵与期许,“去点爆竹吧,请老祖宗来享用大年初一的团圆饭。”他的语气庄重而喜悦,仿佛在进行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仪式,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族的传承与责任。
我接过爸爸手中的香和爆竹,走到宽敞的院子里,小心翼翼地点燃了那串火红的爆竹。爆竹声声,清脆悦耳,如同老祖宗在耳边轻声细语的祝福与叮咛,那份慈祥与庇护让我倍感温暖。那一刻,我仿佛被这份温馨与团结紧紧环绕,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幸福。
新的一年,就这样在爆竹的欢歌与硝烟中悄然拉开序幕。我深知,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崎岖坎坷,只要我们心怀爱意,坚守信仰,就能像这爆竹一样,勇敢地面对一切挑战,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大年初一早饭过后,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汇聚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坝子上。那里,就像是被欢乐的魔法笼罩的仙境,每一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热闹。
小男孩们兴奋地拿着陀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比赛谁的陀螺转得更快、更稳。他们用力抽打着陀螺,让它在地上飞快地旋转,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同新年的钟声般欢快。小女孩们则聚在一起,踢着鸡毛毽,抛着小糠包,她们轻盈的身姿在阳光下跳跃,如同一群快乐的小精灵,为村子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泼。
而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男女青年,则选择在更宽敞的地方玩起了扔糠包的游戏。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每当有女生对某位男生心生好感,便会故意将手中的糠包轻轻抛向他,以此作为微妙的示意。男生若是接住了,便会礼貌地回扔过去。一来一回之间,两人的眼神中闪烁着默契与欣赏,感情也在不经意间悄然升温。这份纯真与美好,如同乡村之间清澈的沟河流,纯净而又不失生机。
在正月十五之前的这段日子里,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彼此间情谊深厚,共同编织着节日的温馨篇章。他们相互请客吃饭,轮流做东,餐桌上摆满了各自精心准备的美食,欢声笑语中分享着快乐与满足。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泡一壶好茶,脸上洋溢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共话家长里短;中年人们则邀请同辈相聚,畅谈人生理想与奋斗历程,彼此激励,共同前行;孩子们更是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在游戏中结识新朋友,纯真无邪的笑声此起彼伏,分享着童年的欢乐与梦想。整个寨子被一种团结互助的温暖氛围紧紧包裹,宛如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这个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共同维系着这份难能可贵的和谐与亲密。
而那些新婚夫妇,更是趁着节日的喜庆,带着精心挑选的礼物,满心欢喜地去看望自己的娘家人。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脚步轻快地穿梭在寨子的角落间,将新婚的甜蜜与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化作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传递给每一个人。这份温馨与甜蜜,如同春日里和煦的微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让人心生暖意,倍感幸福。走进家门,家人们早已备好热腾腾的饭菜,围坐在一起,新婚夫妇分享着新婚的喜悦,家人们则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和祝福,整个房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温馨。
岁月如梭,转眼间,蒙城的城乡小乡村已焕然一新。然而,那份深植心底的年味,却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它承载着对过往的怀念,更指引着我们追寻纯真、和谐与幸福的永恒之路。
每当春节临近,记忆中的年味便如潮水般涌来,将我们从现代生活的忙碌与喧嚣中拉回,给予我们一丝慰藉,让我们感受到心底的温暖与甜蜜。这颗镶嵌在记忆深处的璀璨明珠,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永远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春节,这个神奇的时刻,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了归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家的依恋、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永远不会改变。因此,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勇敢地迈向未来,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期待。(王帅)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上一篇:你好,新年

下一篇:从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