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广袤的草原上,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的浮选槽像一头沉默的巨兽,静静等待着它的猎物。2025年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这头巨兽终于张开了血盆大口——一块号称"刚更换过"的格栅板突然脱落,6名东北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瞬间坠入十余米深的浮选槽中。
槽内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密度高达1.5-2.0g/cm³的矿浆,混合着强碱性化学药剂,温度维持在40-60℃,还有高速旋转的搅拌叶轮。这种环境下,人类生存的希望几乎为零。47分钟后,当救援人员将学生们打捞上来时,医护人员只能确认一个冰冷的事实:6人全部溺亡,仅1名带队教师侥幸生还。
讽刺的是,就在事故发生前五个月,该公司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还发布了一篇题为《内蒙古矿业选矿部浮选车间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文章,自豪地宣布:"顺利完成了一二系列混精二层平台地面格栅板更换......2024年,浮选车间安全环保事故为零、职业健康事故为零、安全生产事故为零,实现了'零事故'的安全目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事故发生前13天,这家企业刚刚召开了上半年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会上信誓旦旦地强调要"树牢安全生产的系统思维与底线思维"。
这种"台上讲安全、台下玩冒险"的荒诞剧,在中国的工业企业中并不罕见。就像那个经典笑话:某矿厂大门口挂着"安全生产1000天"的横幅,结果第二天就发生了事故,领导紧急让人把横幅改成"庆祝安全生产1000天,今日重新开始计数"。中金内蒙古矿业的做法,简直是对这个笑话的现实演绎。
事实证明,所谓"更换格栅板"根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表演。虽然企业在2023年2月曾发布招标公告,计划更换1300平方米腐蚀严重的平台钢格板,但实际执行却大打折扣。
事发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的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这明显是长期缺乏维护的结果。更可笑的是,2023年该企业就曾被通报"格栅板承载力不足",但直到事故发生,这个致命隐患依然被视而不见。
东北大学这6名遇难学生,平均年龄仅20岁左右,正处于大三升大四的关键阶段。他们参加的这次实习是毕业必修环节,该专业五六十名学生全员参与。按该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传统,学生在大二、大三、大四要参加四次类似的参观学习。可以说,这是一次再常规不过的教学活动。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种"常规"上。浮选车间平时只有20-30名员工,但参观日学生加老师超过40人。更离谱的是,企业居然没有限制同时踩踏格栅板的人数,安全员也没有提示任何风险。
7个人(6名学生加1名教师)同时站在一块规格为1.2m×3m的格栅板上,远超单板承重极限。这种场景,就像节假日期间景区管理人员对拥挤的吊桥不闻不问,直到桥塌人亡才追悔莫及。
浮选槽内的矿浆被学生描述为"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业内人士指出:"人坠入浮选槽,生还希望极其渺茫。"矿浆的高粘稠度使人迅速下沉,化学药剂会灼伤呼吸道,而运转中的搅拌机更构成致命威胁。
这种环境下,黄金救援时间只有短短三分钟,但现场严重缺乏救生绳、牵引杆等基础救援设备。据报道,救援人员甚至需要跑到其他车间寻找工具,导致宝贵的抢救时间白白流逝。
在中国工矿企业现场,"安全第一"的标语随处可见。但讽刺的是,这些标语往往与现场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就像一位业内人士的吐槽:"之前去一家矿业公司调研,车间里贴满了'安全第一'的标语,但现场的防护网都锈得快断了"。
中金内蒙古矿业的安全管理,堪称这种"标语安全文化"的典型代表。浮选槽这类高危区域,周围既未设置防坠网、救生圈等应急设施,也未安装防护栏和醒目的安全警示标识。专业人士指出,此类区域按规定应设置双道防护栏,并配备警示装置。但现实是,连最基本的格栅板维护都成了走过场。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家企业并非初犯。企查查信息显示,2021年呼伦贝尔市应急管理局对中金内蒙古矿业实施检查时,就曾发现隐患27条。2024年,该企业还因未批先建,企业和主管负责人共被罚款51.8万元。这种屡教不改的态度,让人不禁怀疑:罚款对企业来说是不是就像交"保护费",花钱买平安后继续我行我素?
这起悲剧暴露了校企双方令人震惊的"双盲"状态。学校方面,组织学生进入高危工业环境实习时,既未为学生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也未安排具备专业安全知识的人员全程监护。更离谱的是,学校甚至未与企业签署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的安全协议。这种"放羊式"的实习管理,简直是把学生的生命安全当儿戏。
企业方面,在接待毫无现场经验的学生参观时,既未进行充分有效的安全培训与风险告知,也未对参观人数和路线进行严格限制。把学生参观纳入"常规流程"却不升级防护措施,这种做法无异于在雷区里开观光车。
一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回忆实习场景时说:"平时除了检修设备,没有员工在机器旁边","浮选区员工平时也就二三十人,实习参观的时候学生加老师会比浮选车间员工多"。
这起事故至少包括以下七点:
第一罪:纸面整改。2023年被通报"格栅板承载力不足",2024年2月宣称完成更换,实则敷衍了事。
第二罪:数据造假。高调宣传"零事故"安全目标,实则隐患重重。
第三罪:会议安全。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开了又开,实际问题一个没解决。
第四罪:标语治厂。满墙"安全第一",现场防护网锈迹斑斑。
第五罪:侥幸心理。认为"这么多年都没出事"就等于"永远不会出事"。
第六罪:责任稀释。出了事就是"临时工"的责任,领导永远"高度重视"。
第七罪:善后公关。事故发生后第一反应不是反省整改,而是忙着"降低负面影响"。
这种形式主义的安全管理文化,不仅存在于涉事企业。一位在多家矿企工作过的老工人告诉我:"现在搞安全检查,提前半个月就知道哪天来查。检查前一天,全厂大扫除,该修的修,该换的换。检查一过,一切照旧。大家都心照不宣,把这叫'迎检模式'。"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戏,最终买单的往往是像东北大学这6名学生一样的无辜生命。
这起事故的一个吊诡之处在于,涉事双方都顶着令人艳羡的"光环"——一方是央企中国黄金集团旗下的正规矿厂,一方是985名校东北大学的优秀学子。按理说,这种"强强联合"应该产生"1+1>2"的安全保障,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央企的光环没能阻止格栅板的脱落,名校的光环也没能保护学生免于坠亡。这提醒我们:在工业安全面前,任何光环都不如一个实实在在的防护网来得可靠。就像网友调侃的那样:"安全不是喊出来的,是焊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遇难的6名学生均为独生子女。这意味着六个家庭不仅失去了孩子,还失去了未来的全部希望。这种痛苦,远非企业一纸道歉和赔偿所能抚平。正如一位遇难者同学愤怒质疑的那样:"溺亡?为什么要弱化事故性质???"确实,"溺亡"这个说法太过轻描淡写,掩盖了"化学灼伤+窒息+机械创伤"的残酷真相。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一堑,长一智",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吃一百个堑,也不长一智"。每次重大事故后,都会掀起一阵"学习事故教训"的热潮,但风头一过,一切又回到老样子。
这次事故后,中金黄金不出所料地发布了"沉痛哀悼"的公告,东北大学也"启动校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但这些程式化的反应,真的能防止类似悲剧重演吗?
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打破形式主义安全管理的恶性循环。具体而言,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安全投入产生"疼痛感"。目前企业对安全违规的罚款,往往比实实在在的安全投入还便宜。这就导致企业宁愿被罚也不愿投入。应该建立"安全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的企业实施市场准入限制。
第二,让安全责任无法"甩锅"。现在一出事就是"临时工"背锅,领导永远"高度重视"。应该建立终身追责制,让决策者为自己的疏忽付出代价。
第三,让安全检查"神出鬼没"。取消提前通知的检查模式,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突击检查。
第四,让安全培训"见血封喉"。现在的安全培训多是走过场,应该引入VR等技术,让员工"亲身体验"事故后果,产生条件反射式的安全意识。
第五,让安全防护"过度设计"。对于浮选槽这类高危区域,应该按照"最坏情况"设计防护措施,比如设置双护栏+防坠网+救生设备的三重防护。
这起事故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可以轻易避免——换一块质量合格的格栅板要多少钱?安装一道防护栏要多少钱?配备几根救生绳要多少钱?与6条年轻生命和企业的声誉损失相比,这些投入简直微不足道。
但现实是,许多企业把安全投入视为"成本"而非"投资",能省则省。这种短视思维,最终酿成的苦果却要全社会共同吞咽。
在结束本文前,我想起一个矿业安全专家说过的话:"每一个安全规程背后,都曾经有一个血淋淋的事故。"中金内蒙古矿业这起事故,又将为安全规程增添怎样的一条呢?但愿这次,我们真的能"吃一堑,长一智",而不是让年轻人的生命,再次成为形式主义祭坛上的牺牲品。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产效率"值得用生命去换取,也没有什么"教学任务"紧急到可以忽视安全防护。当一块格栅板都能决定六个家庭的命运时,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在各自的工作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致命格栅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