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企业安全管理主体的特征、分类及地位

2008-12-0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一、安全管理主体的特征

  主体一词是指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动支配作用的部分,在哲学上是指具有意识的人,与“客体”相对称。所谓安全管理主体,就是指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安全管理者,也可以是由安全管理者群体组成的安全管理机构。要使企业安全管理主体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能够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要有一定的权力

  这种权力可能来自以下方面:一是由财产所有权获得的支配权;二是由某种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赋予的地位和职权;三是由某种传统制度所获得的继承权;四是由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权。安全管理实践证明,以上四种权力类型都可能会获得某种安全管理主体的地位。但是比较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的,能使安全管理效能比较好的,还是来自第二种类型的权力。这是因为,获得第一、三种权力的管理者,有可能不是按其管理能力挑选的。获得第四种权力的管理者则过于带感情色彩,只能在一定时期或一定范围内起作用。   

  2.要有一定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权力是成为企业安全管理主体的必备条件,但不是惟一条件。作为企业安全管理主体除了要有一定的权力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安全技术、安全业务、安全组织、安全指挥、安全影响、号召能力。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些能力较强,就会形成较强的安全管理能力,因此,作为一个安全管理者或安全管理机构,我们要尽量使这几种能力统一。但在不能求全的情况下,对于安全管理主体来说,最主要的能力应是安全组织、安全指挥能力。因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大量的是安全组织、指挥工作,而不是某些方面的安全技术、安全业务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安全生产工作中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或安全生产能手、安全工作劳动模范却不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安全管理者或安全领导者的原因。

  二、安全管理主体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管理职责、管理范围和管理层次等,安全管理主体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因为安全管理主体包括安全管理者和由安全管理者组成的安全管理机构,所以对安全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管理机构的分类。

  1.按安全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管理的领导者

  一般安全管理者是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安全生产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大量的具体安全生产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安全管理活动。

  安全管理中的领导者,是指在安全管理机构中凭借一定的职务和权力,肩负一定的职责,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来组织、指挥、控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实现既定安全生产目标的人。凡参加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都是安全管理者,但不都是安全管理的领导者,领导者只是安全管理者中的一部分。安全管理领导者也是劳动者,也直接、间接地参加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只是劳动的形式不同,他们属于脑力劳动者的范畴。但是,安全管理中的领导者同一般的脑力劳动者又有所不同:一是与安全科学技术人员及具体安全职能人员不同,他们不仅要靠知识和业务能力,还要靠职权来工作;他们不仅要发挥个人的作用,还要组织职工、动员职工,借助于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安全生产工作任务。二是领导工作的成效不仅要看他个人的贡献大小,而且主要看他所领导的单位安全组织管理的如何,看他所属单位的集体安全工作成效如何。所以,安全管理领导者要依靠别人的智慧与力量,依靠集体的安全工作成效来表现自己的成效。三是领导者对他们负责的范围内的部属有指挥权和支配权。因此,安全管理中的领导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具有特殊的作用。

  2.按安全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分为高层安全管理者、中层安全管理者和基层安全管理者

  安全管理者越往高层,所面临的情形越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带有综合性和全局性。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矛盾的特殊性方面,所运用的主要是建立在安全科学基础上的高超的领导艺术。不仅在目前,即使在今后,这种艺术都难以用数学方法来描述,也是简单的条文和书本难以综合、归纳的。安全管理者越往基层,所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清晰、越具体,越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

  3.按安全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行政管理者、技术管理者等

  各类安全管理者中又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管理者。各类安全管理者由于所管理的对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安全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如现场安全管理,主要是监督、检查、隐患整改等;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是针对某个安全问题,在技术上加以改进,使之达到本质安全;安全行政管理,主要是运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来引导职工遵章守法,确保生产经营的安全;安全基础管理,主要是从建章立制、教育培训、基础表格、台账、票证、程序人手、奠定安全生产基础等。

  三、安全管理主体的地位 

  企业安全管理主体在安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管理主体决定安全管理的性质

  安全管理主体不同,安全管理的性质就不同。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管理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主要是由于管理主体的阶级属性而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管理称为资本主义管理或社会主义管理等。但是,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管理主体的不同,管理的性质也会不同。例如,我们所说的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安全管理,它们之间由于管理主体的不同,就不仅仅是管理范围和管理层次的不同,而是有着质的区别。区分这两种管理性质的不同,对于转变职能,建立新的企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安全管理主体决定着安全管理活动的方向

  任何安全管理活动都有一定的目标,而目标是由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管理机构制定的。没有安全工作目标,安全管理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方向是否正确,即安全工作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又取决于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管理机构的业务知识水平,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度及管理水平。

  3.安全管理主体决定着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安全管理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管理机构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安全管理,从根本上说要靠企业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但是也不可忽视安全管理者,特别是安全管理的领导者的重要作用。没有安全管理领导者的有力指挥、科学组织和严格监督,安全管理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