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方法

2009-10-13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摘要.作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与改善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交通安全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就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与改善的目的及工作程序、业务岗位设置、排查标准、排查方法以及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策略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交通安全1交通事故多发点段1交通安全管理

  近年来,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持续上升,交通安全形势日趋恶化,交通事故及其损失已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道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遏制交通事故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综合采用工程技术、教育培训、法制与管理措施,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交通事故的损失。

  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与改善是交通安全管理

  工作的重要任务。2001年,公安部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对其辖区范围内的交通事故多发点进行彻底的排查,切实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然而在目前交通安全管理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的诸如工作目标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工作程序不科学完善、对策措施不系统、缺乏简便实用的工作方法等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了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与改善的目的,提出了工作程序和业务岗位设置的建议。针对交通事故多发点点段的排查标准、排查方法以及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策略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的目的与工作程序

  交通事故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交通事故是小概率的随机事件,人们很难对特定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精确的预测。但交通事故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在一些特定的地点,交通事故经常发生。这些地点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显著地高于其它地点,被称为交通事故多发地点。

  对中国南方某城市1999年和2000年的交通事故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尽管全市75个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道路里程只占道路总长度的3.2%,而在此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却分别占到总数的13.5%、37.0%、54.7%、和31.4%。

  系统地开展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与改善工作,其目的在于全面地揭示交通事故的空间分布规律,深入研究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为交通事故防治策略,方案的生成与效果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和规范的方法,从而促进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一般都应经历如下的阶段。

  (1)收集鉴别对象的相关数据,资料;

  (2)处理有关数据并按规定绘制交通事故黑点图、公路线形图等;

  (3)确定鉴别标准及鉴别方法;

  (4)依特定的长度搜寻公路危险地点;

  (5)建立技术档案,保存相关数据,资料,图表等。

  2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的业务岗位

  为了便于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与改善工作的顺利开展,规范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都应在相关的业务部门设置如下的岗位:

  (1)交通事故调查人员,负责勘察交通事故现场,提供表征交通事故状况,交通事故发生条件,交通事故环境条件以及交通管理条件等数据资料;

  (2)交通事故分析人员,负责鉴别交通事故多发地点,分析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成因,提出改善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措施并进行评价等;

  (3)数据处理人员,负责处理相关数据,绘制事故黑点图,道路线形图等,做好交通事故统计及上报工作,制作并保管交通事故多发地点技术档案。

  3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的标准

  建立公路危险地点鉴别标准的目的是设定明确的定量指标,判别特定地点(点、段、区域)是否危险,即交通事故多发或交通事故损失严重的可能性要高于其它地点。因此,确定公路危险地点的鉴别标准通常要考虑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frequency)和损失情况(severity)这两个因素,也有人用交通冲突次数来评价危险地点。

  一些国家制定的公路危险地点的鉴别标准如

  下:

  (1)事故数(Accident Frequency)、事故率(accident rate)标准,其中事故率为相对于单位道路长度、每百万车公里或单位交通流量,公路上所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

  (2)事故率质量控制(Rate Quality Control,ROC)标准,当某一地点发生交通事故的频率超过相应的概率(由poission布得到),则该地点为危点(Zegeer,1982年);

  (3)危险指数(Hazard index)标准,综合考虑到事故数、事故率、损失情况、交通流量或行车视距等

  因素后,得到的综合指标的标准;

  (4)道路特征标准,综合考虑到道路特征参数

  (如道路构造、道路线形、路面状况、交通设施等)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后,所设定的鉴别阈值;

  (5)事故损失指数(Accident senerity index)标

  准,将表征鉴别对象交通事故损失状况的指标(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等)加权综合后,得到的鉴别标准;

  (6)安全系数(safety index)标准,考虑行车速度的变化所设定的鉴别阈值。

  (7)潜在改善效能(Ptential Accident Reduction PAR)标准,选择能够通过改善措施,获得最大改善效能的地点作为危险地点。

  2001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了《全面排查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工作方案》其中对公路交通事故多发地点的鉴别标准,做了如下的规定:

  (1)多发点,为500m范围内,一年之中发生3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地点;

  (2)多发段,为2000m范围内或道路桥、涵洞的全程,一年之中发生)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路段。

  上述标准是目前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所做出的最为明确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可在规定的基础之上,借鉴其它的标准来开展。

  4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的方法

  4.1事故数Z事故率法

  4.1.1事故数法

  在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将交通事故的历史数据,尤其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作为排查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指标,并根据交通事故的统计特征及交通安全管理目标的要求,确定鉴别标准,当特定地点交通事故发生次数的数值超过鉴别标准阈值时,即可认为该地点属于危险地点。这就是事故数法的基本思路,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全面排查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工作方案(中采用的鉴别方法,即为事故数法。依据该工作方案的规定,在一年之中发生)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500m范围内的地点为交通事故多发点,在一年之中发生)次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的,2000m范围内的路段或道路桥-涵洞的全程区段为交通事故多发段。

  事故数法的最大特点是简便-易用,鉴别工作对数据的依赖性不大,基本适用于当前的危险地点鉴别工作。但由于该法仅将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作为鉴别指标,并未考虑事故地点的交通量等因素的影响,尚不能全面反映出交通事故信息。此外,应用事故数法得到的鉴别结果,在分析交通事故多发的成因及制定改善危险地点的策略阶段,所提供的支持作用不大。

  4.1.2事故率法

  针对事故数法的不足,有专家提出用事故率(即特定地点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与相应的日平均交通量的比值)作为公路危险地点的鉴别指标,当该地点事故率的数值超过鉴别标准阈值时,即可认为该地点是危险的。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事故率法仍可能出现漏选或误判的情况。

  4.1.3事故数 事故率法

  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将事故数法和事故率法结合在一起,采用事故数法进行初步筛选,应用事故率法最终确认公路危险地点,以克服事故数法和事故率法两者的缺点。

  4.2事故系数法

  交通事故调查的结果表明,道路条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是显著的。某一路段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用表征道路条件对交通事故影响的事故系数来评价。它是由不同路段上的各种道路因素相对安全系数的乘积计算得到的。事故系数超过鉴别标准的,可列为交通事故多发地点。事故系数法充分考虑了各种道路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在量化与综合的基础上,评价特定区段的危险性。该方法选取的指标代表性较强,危险分析较为深入细致。运用事故系数图可直观全面地反映出特定地点的道路条件及交通安全状况,且危险地点鉴别的结果有助于交通事故多发的成因分析和改善措施的选择。在实际应用中,事故系数法既可用于现有道路危险地点的鉴别,又可用于新建道路或道路改建的交通安全分析,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需求量较大,数据资料分散,采集难度较大,当前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全面应用事故系数法不太现实。

  4.3 安全系数法

  交通事故在公路路线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大部分集中发生在较短的路段上。在经常发生事故地点的前后相邻路段上,车辆速度经常发生急剧的变化。安全系数法的核心是用速度的变化来评价特定地点的危险性。

  尽管安全系数法省去了对于道路条件的详细分析,降低了该方法对有关道路条件方面数据的依赖性,但在事故多发成因及改善策略分析阶段,仍然需要大量的有关道路条件-交通状况-驾驶特征方面的数据,故安全系数法通常与事故系数法等方法配合使用。

  4.4 事故率质量控制法

  事故率质量控制法(Rate Quality Control,ROC)的基本思路是:交通事故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在特定区段上交通事故的分布应当符合统计规律。在此方面,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特定区段上交通事故的发生次数服从poission分布。在特定的置信度条件下,若

  所选区段发生事故的概率q(K)小于实际发生在该路段的事故的频率q(K),则可认为该区段存在较大的危险,应属于危险地点。

  综上所述,作为公路危险地点鉴别方法,事故数事故率法、事故系数法、安全系数法、概率论法各有其功能特点和适用范围。鉴于中国道路交通及交通事故的现状,考虑到目前公路交通管理的体制及公安、交通部门的职责权限,建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选择公路危险地点鉴别方法时,应首选事故数2事故率法,以安全系数法和概率论法进行验证和补充,有条件的可采用事故系数法。如此既可保证公路危险地点鉴别方法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又可保证鉴别结果的可靠性,并可为下一阶段的事故多发成因分析及改善措施的比选,提供必要的支持。

  5 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策略分析

  在确定了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基础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应的道路状况、交通特征、管理条件等因素,开展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找出导致交通事故多发以及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措施与方案,并进行交通安全评价,以确定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改善方案。为此,应做好如下的工作。

  5.1公路危险地点的成因分析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成因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导致特定地点交通事故多发或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通事故调查的结果表明,直接导致特定地点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包括人的原因)车辆原因)道路原因)环境原因等。其中,人的原因)车辆原因)环境原因往往以随机的形式出现,而道路原因对交通

  事故的影响则更加持久和显著。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调查法)统计图表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多类线性判别分析)层次分析法等。

  5.2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策略

  在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时,通常采用如下的策略:

  (1)定期评价交通安全状况,及时发现事故多发点段;

  (2)确保车辆行驶速度的变化平缓;

  (3)指明正确的行驶路线;

  (4)交通安全设施齐全,交通渠化规范完备;

  (5)必要的交通管制措施;

  (6)区别对待,综合治理。

  应依据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成因分析的结果,采用关键因素法)安全检查法等方法,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5.3改善公路危险地点的方案

  根据改善特定地点交通安全状况具体目标的不同,若干个改善措施可组合成改善方案。一个完善)规范的改善方案应包括危险地点及其主要成因)改善危险地点的目标与原则)改善危险地点的组合措施)方案的实施程序)实施方案的部门及其权责)财务保障计划)设施装备保障计划以及改善危险地点方案的预期效果分析。在制定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方案的基础上,应依据特定的准则,借助于相应的方法,评估各备选方案预期实施效果的优劣,从中选择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的改善方案。

  常用的评价准则包括,最大期望收益决策准则)最小机会损失决策准则)等可能性准则)最小投入准则)最小风险准则等。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投入产出分析)决策树法)决策矩阵法)专家群体评价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