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56家文学报刊、20家专业文学期刊的生态格局中,文学期刊始终是承载时代精神、培育文学新人的重要阵地。近期,潘飞老师四次到访安徽,围绕电力文学展开深度研讨,这不仅为行业文学发展注入新活力,也折射出当下文学期刊选稿用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宏观视角看,当下文学期刊正处于多元文化碰撞的关键期。一方面,短视频、网络文学等新兴媒介分流读者注意力,传统期刊发行量与影响力遭遇冲击;另一方面,部分文学期刊陷入同质化困境,用稿标准模糊,导致优质作品被埋没,创新之作难觅平台。在此背景下,明晰选稿用稿的核心逻辑,成为文学期刊突围的关键。
以《脊梁》为代表的行业文学期刊,在定位与选稿上具有独特价值。电力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其文学创作既需要展现电力人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也需挖掘行业背后的人文温度。潘飞老师在安徽的系列讲座中强调,电力文学不应止步于对技术与工程的简单记录,而应聚焦“人”的故事——那些在崇山峻岭间架设输电线路的坚守,在抢险救灾中逆行而上的担当,都应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这种将行业特性与人性光辉相融合的理念,为《脊梁》等期刊的选稿指明方向。
优秀文学期刊的用稿,需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其一,坚持艺术性与思想性并重。作品不仅要具备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叙事结构,更应传递深刻的社会洞察与人文关怀。其二,关注现实题材创作。在电力文学领域,反映新能源转型、智能电网建设等时代议题的作品,既能展现行业发展成就,也能引发读者共鸣。其三,为新人作者提供成长空间。潘飞老师在交流中多次提及,年轻作者往往能以独特视角打破创作定式,期刊应建立科学的审稿机制,避免“唯名家论”,让更多潜力作品破土而出。
面对文学传播格局的变革,文学期刊还需主动拥抱创新。《脊梁》等刊物可尝试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平台,通过新媒体矩阵推送优秀作品,举办电力文学创作营、主题征文等活动,扩大行业文学的影响力。同时,加强与高校、作协、企业的联动,形成创作、评论、传播的良性生态链。
潘飞老师的安徽之行,既是对电力文学的一次深度赋能,也为文学期刊从业者敲响警钟:唯有坚守品质、贴近时代、开放包容,才能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站稳脚跟。期待未来有更多像《脊梁》这样的文学期刊,以敏锐的文学嗅觉、专业的选稿标准,为中国文学的百花园培育出更多行业文学的璀璨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