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街道,车水马龙。电动车如灵动的溪流,穿梭于城市的脉络之中。然而,这看似平常的景象,却因一些执法场景,泛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我对交通安全与执法方式的深深思索。
常常能看到,交警与协警们出现在街头巷尾,设点检查电动车是否佩戴安全帽,以及是否正确佩戴。他们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了守护交通安全,那顶小小的安全帽,在意外发生时,或许就是守护生命的坚固屏障。可当执法的过程出现偏差,原本善意的初衷,却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些随意设置的检查点,像突兀的礁石,打破了道路原本的流畅。有时,六七个警察严阵以待,将道路拦得严严实实,过往的人们被强行拦下,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尤其是协警,在执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令人不解的“专制”。他们不允许当事人说话,用强制的手段执行规定,全然没有了文明执法的温度。在法制社会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执法方式显得格格不入。不禁让人疑惑,这些执法者真的理解法律的内涵与精神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追赶未戴安全帽电动车的行为。在道路上,速度与意外总是相伴而行。一旦在追赶过程中引发交通安全事故,责任该由谁来承担?是急于完成任务的执法者,还是本就违反规定的骑行者?又或者,那些默许这种执法方式的当地政府、公安局长、交警大队长,是否也该为此负责?当执法变成一场危险的追逐,当道路变成充满不确定的战场,原本想要守护的安全,反而成了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
道路本应是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纽带,是人们平安出行的通道,而不是让人提心吊胆的关卡。交通安全的维护,离不开执法的力量,但执法的方式,更需要以人为本,以理服人,以法育人。文明执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应该体现在每一个执法细节中,尊重当事人的权利,耐心沟通与教育,让人们真正从心底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而不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引发抵触与不满。
希望上级政府能够重视这些现象,让执法回归理性与温情。让每一条道路都能成为安全、有序、和谐的通途,让交通安全的守护,真正温暖每一个出行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