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情况示意图
陆空结合地毯式搜寻被困者
野三关隧道事故尚有9人下落不明 1人在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在成功救出43人后,搜救洞内9名下落不明的施工人员的工作仍全力进行。昨日上午,野三关隧道现场抢险救援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研究决定:采取三项措施继续加大救援力度,全力做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连日来,各参战单位密切配合,日以继夜不间断进行救援搜寻,五个救援组向不同方向同步推进。到目前为止,被困52人中,已有43人成功获救,其中有1人送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目前,洞内尚有9人下落不明。由于隧道内仍在流水,每秒3立方米左右,同时淤泥较深,粘度大,地质结构复杂,给搜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此,野三关隧道现场抢险救援领导小组和指挥部采取三项措施继续加大救援力度。
一是调整和优化搜寻方案,突出重点,采取地毯式搜寻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个工点和角落。目前要尽快到I线被淤泥堵塞难以进入的150米地段进行搜寻。以疏通九号横通道为重点,尽快使机械设备能够进入,排除洞内积水和淤泥。
二是迅速组织专家组加强指导,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和技术手段,实行科学救援。鉴于野三关隧道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和高风险、高难度的特点,采取山上和山下、洞内和洞外、空中和地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运用钻探、红外、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查清突水突泥的源头、容量、溶腔形状和水流量,同时密切关注水情、雨情的变化,做到科学救援,确保救援人身安全,严防再次发生事故。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精心组织。每个救援搜寻小组必须有干部和技术人员带队,加强对救援工作的现场决策指导,确保救援万无一失。
昨日中午,常务副省长周坚卫、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等领导赶到巴东县民族医院,看望慰问了获救工人及家属,转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他们的亲切问候,并向每名工人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
此前,施工单位中铁十六局有关负责人已到医院看望了获救职工,每人给予了500元的慰问金。
昨日下午,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卫生厅副厅长黄利鸣带领武汉同济医院徐永键等3位专家来到恩施州中心医院,看望伤员们并为重伤员陈祥勇会诊。
逝者陈德柒
“他总抢着干活不怕吃亏”
49岁的四川人陈德柒,是唯一获救后抢救无效死亡人员,是前天最后被救出的三名被困者之一,在隧道内已经受了严重内伤。
“他是一名电工,在项目部负责,人很和气,特别吃苦耐劳,一起搭班干活时总是抢着干,不怕吃亏。”陈德柒生前好友王长全谈起对他的印象扼腕痛惜。
据王长全回忆,去年6月,他和陈德柒进入同一个项目部工作开始互相认识。陈德柒身高1.7米以上,年龄比他大一点。
王长全记得最清楚的是,去年一次在井下安装电缆线时,上面要挂线,下面正在放炮,挂线处距井下的地面约5米高,人要站在铲车上才能布线安装。按照分工,本来应该是王长全去挂线,但被陈德柒抢了先。
由于操作不慎,铲车碰到了洞顶,两块石头落下,一块砸破了陈德柒的安全帽,头被打破了,流了很多血,另一块石头落在了他的腿上,腿也受伤了。
事后,陈德柒只休息一段时间,就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干活,碰到搭班干活时,他仍然是抢着干。
巨浪袭来,老陈腰部骨折
距离地面两公里的地方,就是一个喇叭口,这里也是值班室。事发当时,陈德柒、袁德武、陈祥勇及调度员老高正在值班室。
值班室距离突水突泥的地方较近,砰的一声巨响后,巨浪就扑向了值班室。浪水掀开了值班室的门,将4人卷入漩涡中。
据事后了解,混乱中,袁德武抱住了两块木板,随着浪水冲。在第十泵站处,卡在了泵站和一辆台车之间,他用尽浑身的力气,终于爬上了泵站旁边的一辆台车上。
陈德柒不会游泳,洪水来时,死死地拉着袁德武的裤子,跟着一起跑,以致袁的裤子被拉掉了。
在泵站处被卡后,陈德柒因为腰部被浪冲得骨折了,怎么也上不了台车。这时,袁德武用力把他拉上台车。
老高则卡在了反一线打氧孔的台车上,他也顺利地爬上了车。
34岁的陈祥勇则被巨浪卷着从反一号线直下,穿过斜井口子,笔直进入了支井河。斜井与支井河是2个掌子面,相距好几公里。陈祥勇被救起后至今仍没有脱离生命危险。
[NextPage]
■特写
“我们没有放弃,不停地呼喊”
“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不停地呼喊。我们相信政府一定会派人来救我们的。”回忆起事故后被困在隧道内的情形,中铁十六局四公司电工王长全不无感慨地说。
哗啦哗啦,一阵响声后,电就停了,伴随着一阵大风,洪水汹涌而来了。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下意识中抓住了喷铆机的管子,但是管子一下子拉脱了。凭借着铲车的灯光,他看见旁边有一根通风机的管子,他又一下子抓住了这根管子,担心被洪水冲走,他将管子缠在右手腕上,返身又缠在背上。
“隧道内漆黑一团,什么都看不见。水又冷,肚子又饿!虽然有点心惊胆战的,但大家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耐心地等待救援。”
“最难熬的时候,大家都轮流呼喊,相互鼓劲,相信一定会有人来。”王长全说,16个小时过后,终于看到前面救援人员铺设木板的亮光。除呛了几口泥浆外,王长全基本没有受伤,是自己走出隧道的。
装载车司机徐明泉说,最难熬的时候,他在口袋里摸到了一包香烟,拿出来与站在一起的5个工友们分享,一口一口慢慢地吸。大伙又冷又饿,但都心存希望……
■现场
6只手死死抓住铁桩自救
昨日上午8时许,躺在巴东县民族医院的病床上的邹太军向记者回忆了事发经过。他是巴东县野三关大树垭村9组人,是隧道斜井抽水工。
悬空时腾出左手拉工友
4日晚6时,邹太军下井抽水。他的工作地点在第十泵站。
“怎么这么大的风啊。”一名勤杂工的话还未说完,邹太军就感觉到背后非常的凉,一股大风吹了过来。“如果有苞谷,肯定要被连根拔起。”
邹太军一转身,一股浑浊的泥水就朝他面前冲了过来。不到1分钟,水就涨到了4米深。水泵旁边有一堵8米长的挡水墙,墙高约4米,挡水墙上方2米处,是安装电缆线、排气管的地方,此处有一根长50厘米、直径约25厘米的铁桩,见凶猛的泥水袭来,邹太军迅速向挡水墙上爬去。
刚爬上墙靠近铁桩时,脚下的挡水墙,5米长的部分被泥水冲倒了。照明灯突然熄灭了,黑暗中,邹太军加紧步伐,伸手抓住了电缆线,双手吊在铁桩上,双脚腾空了。
与邹太军一起的两名勤杂工是张俊芳和周先能。大水袭来时,二人迅速攀着电缆线往上爬。张俊芳刚抓住电缆线时,他的双腿就泥水淹没了,而此时,水还在快速上涨。
正在悬空的邹太军腾出左手,使劲地拉了张一把,张俊芳也吊在了铁桩上。几乎是在同时,周先能也攀在了铁桩。“我们三个人6只手死死地抓住铁桩,双腿浸在泥水中,看着脚下的泥水在不断上涨。”
不灭照明灯带来希望
“我们在这里,快来救人啊!”10多分钟后,洪水慢慢下降了,3人开始大声喊叫,但没有回应。
邹太军说,刚开始,他们曾试探着自己走出去,但是,通过试探,发现身前身后的泥水都有2米深,自救的希望很快破灭了。“下井时带的方便面被洪水冲走了,全身是冰冷的泥水,冻得浑身发抖,饥饿寒冷同时袭来,让我们感到害怕。”
给他们希望的是值班室那盏亮着的照明灯。邹太军说,虽然呼叫无人应答,也不见前方有人来施救,但灯光给了他们温暖,他们一直坚持着。
前晚10时许,施救人员发现邹太军他们。因为满地泥水,担心陷进去难以自拔,施救人员带着木板,铺一块前进一米,就这样,才靠近他们。但是,横在他们面前的是2米深的泥水,铺木板已经不可行了。
施救人员找到了4个汽车内胎,拼装成简易的小船,划到了他们跟前,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坐上工地的施救车上到地面上。当晚11时许,他们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
最关心一起受困的弟兄
“我陪你去医院。”邹太军被救出井时,他的妻子就守在井口。见他安全出来了,妻子激动地冲上前扶住了他,要将丈夫送到医院治疗。但是,邹太军的回答是,“你回去吧,家里没有人,我有一起的弟兄陪。”
邹太军昨日告诉记者,当时,人是晕的,只看见妻子焦急的眼神,但心里想的还是一起的兄弟。“说实在话,困在井里时,确曾想过妻子和儿女,但想得更多的是弟兄们的安危,想的是怎么能够自救,安全出来后,担心的还是兄弟们的伤情,还有井下被困的兄弟。”
据介绍,邹太军养育有2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目前,2人都在浙江打工。
■进展
被救人员情况稳定伤者存在四类病情
昨日,不少获救人员都通过电话向家里报了平安。地处巴东等临近野三关的工人家属,都赶到了医院,照料自己的家人。
“昨天还是生死的问题,今天只是健康的事情了。”昨日,坐在病床上的王长全显得比较轻松。
昨日上午10时许,他还用记者的手机给在湖北随州的妻子打了个电话,报了平安。
为了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王长全常年在外做事。他说,自己挣的钱不多,不够两个孩子的生活学习费用,无奈,妻子只好也常年外出打工。
王长全告诉记者,出井已经10多个小时了,现在自己已经安全了,精神好了,就给妻子报个平安。
他说,妻子在外做事不容易,害怕她担心,更怕她从广东赶来,这样,不仅会耽误工作,也没必要。
事故发生后,恩施州迅速调集事发地附近的巴东县民族医院、巴东县人民医院和大支坪医院约100多名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全力抢救被救出来的工人。
据巴东县民族医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发生后,该院进行了精心准备。
全身心投入到抢救伤者工作中。截至昨日,共收治43名工人,目前,除了陈德柒经全力抢险无效后于6日凌晨死亡外,其余人员病情非常稳定。
记者昨日上午了解到,重伤者陈详勇被巨浪卷走后,身上多处软组织挫伤,极有可能引起肾衰竭,目前已经转移至恩施州中心医院治疗。
另据了解,省派出的相关医疗专家正从武汉赶往恩施,为救治伤者提供技术支持。
据介绍,受伤住院治疗的工人中,主要存在四类病情:软组织受伤、吸入性肺炎、长时间受凉水浸泡引发感冒发烧、长时间未进食引发低糖。目前医院正在全力救治。
昨日中午,记者在巴东县民族医院看到,获救的工人神情较轻松,有的已经能自己吃午饭、喝矿泉水,有的还相互攀谈交流被困和解救的惊心时刻。还有病人能自己去医院卫生间方便,有的在家人的陪同下,在医院大院子内走动。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