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概况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因本单位使用的甲醇、丁酮、过氧化氢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泄漏后遇有明火或可燃物,容易引起火灾和爆炸事故),一旦甲醇、丁酮、过氧化氢贮罐发生泄漏,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化学灼伤事故,因此在生产中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预防甲醇、丁酮、过氧化氢泄漏引发更大事故,特编制本预案。引用文件及术语、符号、代号。
1、引用文件
我单位在编制的应急救援预案中引用了以下有关法律、法规文件,通过在本应急救援预案引用而成为本预案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预案,同时,根据使用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352号)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l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8部门公告2003年第2号)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l6483)
《重大危险源辨识》(GBl821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l5603)
《原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
2、术语、符号、代号
危险化学品: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事故:指由一种或数种危险化学品或其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
应急救援: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限的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目标:指因危险性质、数量可能引起事故的危险化学品所在场所或设施。
预案:指根据预测危险、危险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充分考虑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分类:指对因危险化学品种类不同或同一种危险化学品引起事故的方式不同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分级:指对同一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一、企业概况
大城全和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大城县杈村镇杜权村村东,紧邻青留路,东距廊泊路4公里,交通便利,四周1000米内没有村庄,符合环保要求。该公司始建于2001年2月,主要生产玻璃棉管道保温及外护辅助材料和玻璃钢用助剂,经过几年的发展,现有固定资产200万元,从业人员13人,年产值350万元,年利税50万元。全和化工正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全和人要以现代人的姿态去奋发工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化学危险目标及具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
根据本公司使用化学危险物品种数量、危险性质以及可能引起化学事故的特点,确定(1)原料储罐区(2)生产车间(3)成品库为事故应急救援目标:
甲醇为无色澄清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燃,属于一级易燃接触性危险品。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6.0一36%,遇明火易燃,能引起爆炸。
危险特性见下表:
名称 |
腐蚀性 |
爆炸极限 |
接触危险性 |
火灾危险性 |
进入人体途径 |
甲醇 |
弱 |
6.0-36% |
|
|
吸入、食入 |
甲醇贮罐■600×450 半地下四周砌有防护堤。
过氧化氢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残气味,强氧化剂,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危险特性见下表:
名称 |
腐蚀性 |
爆炸极限 |
接触危险性 |
火灾危险性 |
进入人体途径 |
过氧 化氢 |
中等 |
无意义 |
Ⅱ级 |
不燃 |
皮肤吸入、食入 |
过氧化氢贮罐■600×450 两个立式地上四周砌有防护堤。
丁酮为无色液体,有类似丙酮的气味,爆炸极限1.7—11.4%,易燃,能在较低入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危险特性见下表:
名称 |
腐蚀性 |
爆炸极限 |
接触危险性 |
火灾危险性 |
进入人体途径 |
过氧化甲乙酮 |
弱 |
1.7-11.4% |
Ⅰ级 |
可燃 |
吸入、食入 |
丁酮贮罐■600×450 四周砌有防护堤。
过氧化甲乙酮为无色油状液体,具有愉快气味,在110℃急骤分解,产生爆炸。
危险特性见下表:
名称 |
腐蚀性 |
爆炸极限 |
接触危险性 |
火灾危险性 |
进入人体途径 |
过氧化 甲乙酮 |
弱 |
1.7-11.4% |
Ⅰ级 |
可燃 |
吸入、食入 |
塑料桶包装。
以上危险目标对周围影响范围500米以内。出现事故可以及时救援。
三、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的设备器材及其分布
在储罐区北侧有一消防砂地,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4具,消防锨、桶各2只,水管1条,防毒口罩10个。
在过氧化氢罐区防护堤外设有防护服2身,护目镜3副,耐碱手套9副,5干粉灭火器2具,手推式干粉灭火器2具。
在成品库内,存放4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12具,室内消火栓2台。
四、1、应急救援组织(文件)
2、组成人员
(1)马训(公司经理法人代表)负责发生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挖援总指挥。
(2)杜景松(副经理)负责发生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的组织工作。
(3)葛东东(副经理)负责发生危化品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后的实施工作,报警联络。
3、主要职责
(1)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
五、报警通讯联络方式
1、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办公室电话:5788767
2、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方式
马训:13832605646
杜景松:13931631163
六、事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一)危险目标 原料储存区
甲醇储罐一旦出现泄漏,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叹附或吸收;大量泄漏,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车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甲醇泄漏一旦发生火灾,遇小火用砂土闷熄,遇大火可用雾化水灭火,或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并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到灭火结束。
丁酮一旦出现泄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小量泄漏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专用收集器,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一旦发生火灾,将容器喷水保持冷却,可用砂土、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如容器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过氧化氢泄漏的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电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大量泄漏用泵转移至专用收集器内,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二)危险目标成品库
过氧化甲乙酮消防应急处理
应急人员需在防爆掩蔽处操作,遇大火时切勿轻易接近,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火熄灭后需等到物品全部冷却才能进行清理工作。
(三)危险目标车间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灭火方法: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其它注意事项:车间内严禁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上述三个危险目标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或火灾,应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措施:
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车间报警,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2、车间接到报警后,应立即按照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通知领导小组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3、领导小组成员通知有关人员迅速向主管上级公安、劳动、环保、卫生等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4、发生事故的岗位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泄漏部位和原因,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等一系列措施消除事故,以自救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应向救援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堵漏或检修的具体措施。
5、领导小组成员到达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迅速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伍立即开展救援工作,如事故扩大时,应请教支援。
6、生产车间在查明事故发生部位和范围后视能否控制作出部分或全部停车的决定,若需要紧急停车,则按紧急停车程序通过车间班长迅速执行。
7、医疗救护队在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救护伤员、伤员用大量水冲洗烧伤部位,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8、抢险队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命令迅速进行设备抢修,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
9、当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
(1)在分管经理的指挥下,组成事故调查小组,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2)在分管经理的指挥下组成抢救小组,研究制定抢救方案,并立即组织抢救,尽早恢复生产,夜间发生事故由车间值班主任按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指挥事故处理和落实抢救任务。
七、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1、发生危化事故后,对事故现场人员进行清点,根据岗位人员逐一核对,确保万无一失。
2、岗位人员可从车间西侧到青留路紧急疏散、撤离。
3、抢救人员将撤离前的人员数目和撤离后的人员数目及时报领导小组。
八、危险区的隔离
1、危险区的设定
(1)原料储罐区(2)生产车间(3)成品库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规定方式、方法
贮罐区四周的防护堤外是事故现场的隔离区。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护栏警告标志。
3、事故现场的隔离方法
在事故现场四周用红线隔离。
九、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抢险队在发生危化品事故时,做出迅速有力的反应,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在具有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穿戴防静电、防腐防护服、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耐酸碱鞋、护目镜、防毒口罩。深入事故发生中心区域,关闭系统,抢修设备,防止事故扩大,降低事故损失,抑制危险范围的扩大。
救援队伍对受害人员实施医疗救护转移等活动。
十、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1)甲醇事故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叹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硫代硫酸钠洗胃并就医。
(2)丁酮事故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并就医。
(3)过氧化氢事故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硫代硫酸钠洗胃并就医。
(4)过氧化甲乙酮事故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并就医。
食入:立即漱口,并送医院救治。
十一、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1、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保护,防止发生更大的人员伤亡。
2、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泄漏经处理后剩余的少量,可用消防沙覆盖,即将消防消措施在事故现场,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整个洗消工作由分管经理负责,由班组人员进行实施。
十二、应急救援保障
l、内部保障
(1)抢修人员,由化工车间4人组成,担负事故现场的修理任务。
(2)现场救护由公司办公室4人组成,担负抢救受伤人员的任务。
(3)通讯联络由公司办公及化工车间4人组成,担负与抢修现场救护、医疗、治安、消防、交通管理,供应运输后勤人员的联络。
(4)工艺流程图现场平面布置图、气象资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互救信息等存入于公司办公室并由专人保管。
2、外部救援
应急救援信息咨询电话:022--2471650824375726-
十三、预案分级响应条件
在罐区一旦发生泄漏,预案开始启动。
十四、事故应急救援终止程序
l、确定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
2、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地区及人员事故危险的解除。
十五、应急培训计划
l、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
2、应急救援响应的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
3、社会或周边人员应急响应知识的宣传,每年一次。
十六、演练计划
l、危险物品发生火灾的演练
在远离储罐区的安全距离以外,用一小罐甲醇点燃后由车间当班人员按应急预案程序进行演练。
2、危险物品发生泄漏的演练
在离罐区的安全距离以外,焊制一个20L的铁桶加入自来水(焊接有二处漏点),发生泄漏由车间值班人员按应急预案程序演练。
3、现场救护的演练
从车间中选定一人,在手臂处用自来水代替危险品演练发生危险物品溅入皮肤后采取措施方面的演练。
4、演练范围与频次
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上半年危化品的事故的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下半年演练受伤人员现场救护。
十七、附录
l、组织机构名单(文件)
总指挥:马训
副总指挥:杜景松
成员:葛东东葛北北王文凯王继颜杜晴晴
2、值班联系电话:5788767
3、组织应急救援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马训:13832605646
杜景松:13931631163
4、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应急咨询服务电话:
5、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022--86734246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
xx市医院:2037242大城县医院:5512177
xx市环保局:2034442大城县环保局:5573057
xx市劳动局:2227364大城县劳动局:5522135
xx市安监局:2110311大城县安监局:5565569
xx市消防大队:2050119大城县消防大队:119
平舒镇人民政府:5522869大城县中医院:5500205
上一篇:供气站事故应急抢险预案
下一篇:打火机制造厂事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