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非电离辐射与职业病

2011-01-28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1.射频辐射

  射频辐射亦称无线电波,量子能力很小,属非电离辐射。按波长和频率可分高频电磁场、超高频电磁场和微波三个波段。

  (1)高频作业

  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使用的频率多为300kHz~3MHz。

  高频介质加热:高频介质加热的对象是不良导体,广泛用于塑料热合、棉纱与木材的干燥、粮食烘干及橡胶硫化等。常用的频率在1~1OOMH之间。

  高频等离子技术:常压下用高频电磁场激发气体可获得高频等离子体,温度可高达8000。C以上,并辐射极强的光波。等离子在形成过程中无污染,对外界呈中性,有较强的导电能力,用于高温化学反应和高温熔炼。

  医疗应用:利用高频电磁场的致热效应,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物质代谢增强多用于止痛、消炎、改善局部循环。

  工人作业地带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包括振荡部分和回路部:分,如高频振荡管、电容器、电感线圈、高频变压器、馈线和感应线圈等部件。无屏蔽的商频输出变压器常是主要辐射源。对于半导体外延工艺来说,主要辐射源是感应线圈。塑料热合时,工人主要受到来自工作电容器的高频辐射。馈线也是作业地带电磁场强度的辐射源之一。

  (2)微波作业

  微波最早用于雷达,相继用于通讯、导航、天文和高能物理等领域。为防止干:扰雷达和通讯,国际无线电感应特别委员会(CISPR)规定出几个频率为"工业、科学和医疗专用微波频率"。其中(915±25)MHz和(2450±50)MHz用得最多,我国目前也使用这两个频率。

  微波能具有加热快、效率高、节省能源的特点。微波加热广泛用于食品、木材、皮革、茶叶等加工,以及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烘干粮食、处理种子及消灭害虫是微波在农业方面的重要应用。

  微波在医疗上用于消毒、灭菌、理疗等。

  生产场所接触到的微波辐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电气密闭结构不严,造成的微波能量外泄。另一类是各种辐射结构(天线)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工作场所微波辐射强度的大小除与辐射源能量有关外,尚与离开辐射源的距离、工作人员所处的方位、周围环境中的反射物及加工介质的性质等有关。微波方向性较强,正辐射方向上的微波能量远大于偏辐射方向的微波能量。由于反射作用,生产场所的金属物体会使微波能量分布复杂化。被加工物料体积较大,含水量较高时,微波能泄漏会增加。

  (3)射频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即可恢复。但在高强度长期作用下,心血管系统的症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高频电磁场的有害作用主要来源于中波和短波。高频电磁场场强较大时,短期接触即可引起体温变化,班后体温、皮肤温比班前明显升高。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头痛、乏力、失眠多梦,白天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精神衰弱症状。

  当接触时间较长和场强较大时,出现手足多汗,手指轻度震颤,有人出现皮肤划痕症等。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动过速或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接触中波的个别工人可有可逆性白细胞增多现象。部分报告认为,接触中波的工人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并随工龄增长而增多。检查可发现胃分泌机能降低,胃蠕动迟缓。此外,女丁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甲状腺轻度肿大,部分人可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临床表现。

  微波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还可引起眼晶状体、周围血象以及性功能的改变。微波作业工人常有较多的神经衰弱症状。可出现轻度甲状腺肿大,此外还有机能障碍,如阳痿、性欲减退,女工可见月经失调。长期接触微波可出现血压降低,但也有人血压增高。偶然事故中接触功率密度很高的微波可导致白内障。

  2.红外线

  红外线也称热射线,其辐射频率为3.0×105~4.0×108MHz,波长为1.0×10~~7.5×10m。自然界中凡绝对温度在零度(一273cC)以上的物体,都是红外线的辐射源,只是频率和强度不同。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波长越短,能量也越大。

  自然界中最强的红外线辐射源是太阳,透过大气层的红外线波长在900nm以下。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等都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炼钢、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玻璃熔吹工、烧瓷。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白内障是长期受到炉火或加热红外线辐射致眼睛晶状体损伤而引起的职业病。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如玻璃工的白内障,一般多发生于工龄长的工人。产生白内障的波段主要是800~1200nm和1400~1600nm。其损害是由于晶状体及周围组织吸收辐射能,导致晶状体温度升高,造成蛋白质凝固所致。最终晶状体全部浑浊,呈灰白或白色。患者出现进行性视力减退,晚期仅有光感。一般双眼同时发生,进展缓慢。

  3.紫外线

  电磁波谱中频率为7.5×1043~4.0×1010MHz、波长为4.0×10-7~7.5×109m的一段称紫外线。波长为1.0×10-7~4.0×10-7的紫外线量子能量小于12eV,属于非电离辐射。波长小于180nm的紫外线可被空气全部吸收,不能作用于人体。200~320nm波段的紫外线可被眼睛角膜和皮肤上皮层吸收。紫外线对人体有积极作用的方面,若长期得不到自然界紫外线照射(如井下工人),会发生机能障碍,抵抗力低下。自然界的紫外线在290nm以上,而生产条件下产生的紫外线,却含有人体不能适应的短波紫外线。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12以上时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波长变短,其强度也增大。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氢弧焊、等离子焊接等。波长为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作用最强,能引起红斑反应。波长大于320nm和小于240nm的紫外线,红斑作用非常弱。皮肤对紫外线的反应除与波长、频率有关外,还与其强度有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皮肤对紫外线的感受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除机体本身因素外,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使敏感性增加。例如,皮肤接触沥青后经紫外线照射,能发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长期受波长为340~280nm的紫外线作用可发生皮肤癌。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引起的职业病一一电光性眼炎。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光源。激光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用人激活某些活性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受激发光。激光也是电磁波,目前,使用各种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的波长已达150~774nm,属于非电离辐射。激光具有能量高度集中、单色性好、方向性强和良好相干性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产生激光的装置叫激光器,目前已研制成的激光器有数百种。按工作物质可分:勾固体激光器(如红宝石、石榴子石、钦玻璃等)、气体激光器(如氦一氖、二氧化碳等)、液体激光器(如有机染料溶液)。按波谱分类来看,现有激光器多属于可见光激光器和红外光激光器,也有为数不多的紫外光激光器。按工作方式又可分为连续式激光器和脉冲式激光器。

  (1)接触激光的机会

  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利用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在农业中应用于育种、杀虫。科学研究方面用于同位素分离、微量元素分析、全息术、大气污染监测、地质测量、激光计算技术。激光在医学上应用较广,主要用于外科手术,眼科治疗视网膜剥离、脉络膜炎、视网膜血管瘤,也用于某些皮肤病的治疗和一定范围的诊断技术等。

  (2)激光对健康的影响

  主要是激光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被机体吸收的激光能量转变成热能,在极短时间内(几毫秒)使机体组织局部温度升得很高(200~1000℃)。机体组织内的水分受热时骤然气化,局部压力剧增,使细胞和组织受冲击波作用,发生机械性损伤。

  光化学效应本是生物体生命过程必需的,但激光的频率单纯,有可能突出强化其中某一个光化学反应,从而导致不良后果。如引起机体内某些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活性降低或失活。

  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或眼前出现固定黑影,甚至视觉丧失。激光对视网膜的损伤是无痛的,易被忽视。如果长期经常受到小剂量或漫反射激光照射,工作人员一般不会发现自己视力损伤,常有工作后视觉疲劳、眼痛等症状。激光意外伤害,除个别人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外,多数经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激光对皮肤损伤的程度取决于激光强度、频率、肤色深浅、组织水分和角质层厚度等。大功率激光器在较大距离外发出的激光也能烧伤皮肤。皮肤烧伤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红斑、水泡、焦化等。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