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打磨作业中应加强振动危害的预防

2014-04-29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各种运输工具、建筑施工机械、工矿企业设备都使人们处在噪声环境之中,同时又使人们处在振动环境当中,对噪声的影响和危害,人们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而对振动的影响和危害,则远不如噪声认识深刻。自2009年以来,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各种运输工具、建筑施工机械、工矿企业设备都使人们处在噪声环境之中,同时又使人们处在振动环境当中,对噪声的影响和危害,人们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而对振动的影响和危害,则远不如噪声认识深刻。自2009年以来,东莞某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先后有多名工人被确诊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多地高尔夫球厂工人也屡屡被查出患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这些工人从事打磨工作,用双手压持工件在高速转动的砂轮、铝轮、麻布轮、海绵轮上打磨,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没有穿戴任何防护用具。几年后有工人出现手指麻木、变冷、感觉迟钝,被诊断为职业性手臂振动病,严重影响了其健康和生活。因此,了解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发病原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对打磨工人的健康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振动病的定义及产业分布

  振动病是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受外界振动的影响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按振动对人体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主要是手)两种。振动病一般是对局部病而言,称职业性手臂振动病,也称职业性雷诺现象、振动性血管神经病、气锤病和振动性白指病等。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也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振动病的发现已有70多年的历史,我国于1957年已将振动病列为法定职业病之一,但各国所使用的名称仍不统一。英国称为“职业性雷诺氏性白指”,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称为振动病,日本称为白蜡病或振动障碍,欧美则称为振动症候群或振动综合症等等,我国称为振动病。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职业接触主要是使用振动工具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常用的振动工具有:(1)活塞式锤打工具,多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气锤、筛选机、风铲机、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2)固定轮转工具,多为固定装置,工人通过操作被加工的物体而接触振动,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和电锯等;(3)手持转动工具,如手持研磨机、风钻、电钻、喷砂机、振动破碎机、金刚砂抛光机和钻孔机等;(4)驾驶交通运输车辆与使用农业机械,如驾驶汽车、使用脱粒机。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振动本身的特性。振动是导致振动病发生的基本因素,振动的物理特性不同,引起生物学效应也不同。(1)振动频率对人体的影响很重要。1~1000Hz的振动给人以振动感受。频率1000Hz以上的振动,难以被人体主观感受。当发生共振时,振动强度加大,器官损伤加重。(2)频率一定时,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3)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率越高;从接触振动到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

  接振时间。接振时间可用接振工龄和每个工作日纯接振时间(一般以小时计)表示。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振动病的患病率随接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严重程度随接振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显然为保证作业人员健康,持续作业时间就不能超过安全作业时间限值。

  环境温度和噪声。作业场所的温度在振动病的致病因素中起重要作用,作业环境寒冷,气温低也是振动病的重要致病条件。振动作业往往伴有噪声,其强度多在85dB以上,两者有协同作用。

  体位和操作方式。人体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体位有关。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操作时,手掌把持工具过紧,由于静力紧张使血管受压,血液循环不畅,促使振动病的发生。

  重量负荷和个体因素。工具的重量、加工件的硬度等均能影响机体的负担和静力紧张。男女性别末梢循环机能有很大不同。女性对寒冷、振动等因素有更高的敏感性。末梢循环机能、运动机能等均与年龄有关。有报道说,高龄工人更易引起振动危害并且治疗恢复更困难。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

  长期受低频、大振幅的振动时,由于振动加速度的作用,一般会引起以肢端血管痉挛,上肢骨及关节骨质改变和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方面的病症。早期可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主要症状有手麻、手胀、手凉、手掌多汗,发僵、疼痛、四肢无力,关节痛,手对寒冷敏感,遇冷手指出现明显的缺血发白,表现为白指白手、手冷水试验阳性,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并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和入睡困难等神经衰弱综合症。重症可见手指及关节变性,甚至累及下肢、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引起阵发性眩晕和半晕厥状态,以及引起心机能改变,导致节律与传导系方面的异常,出现心动过缓,并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等病变。

  振动对听觉构成的损伤以低频125~250Hz为主。长时期的振动耳蜗顶部容易受到损伤,致使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萎缩性病变,导致语言听力下降。振动能引起人体机能障碍。一般以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较为多见。妇女表现为子宫下垂、流产及异常分娩等。

  由以上可知,手持振动工具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主要是振动频率、振幅、振动加速度、接振时间、作业环境等结合。目前,我国振动工具使用的范围很广,并有增加的趋势,而且振动作业大多为特种作业,从业人员相对固定,所以要积极防止和降低职业性手臂振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1.改进工艺。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研究和设计减少振动向手臂传递的结构,如振动工具与手臂接触部位采用有效的减振器、环、套、圈、把手等,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改革工艺,从根本上取消和减少手持风动工具的作用。采用无振动危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代替手持工具作业,如凿岩采用液压凿岩台车代替手持凿岩机作业,金属加工作业中将铆接工艺改为焊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等。减轻工具重量,制造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振动频率,减小振幅。对振动工具定期维护保养和检测,防止由于螺丝松动和润滑不良而改变振动幅度和频率。防止凿岩机漏风、漏水,以免增加作业人员手部温度失散,这也是预防振动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个体防护。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凿岩机一般都是2-3人作业,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交替轮换作业,可使单人持续作业时间不超过安全作业时间,有人建议,使用振动工具的时间每周不应超过40个小时。做好人-机系统管理工作,指导作业人员采用正确的作业方法和操作姿势,操作时穿戴好防护手套等必备的防振保护用品,注意保暖,减少手部温度和身体其它部位温度的失散,上、下班前后应进行肢体温水浴,保持体温。注意环境和工具保温。有人试验,振动工具把柄的温度保持在60℃,工人很少出现振动病,把柄在40℃也能达到较好效果。如果气温降至10℃,则容易诱发振动性白指。另外,操作工人应熟练地掌握振动工具,以减少振动;同时加强营养和体格锻炼,以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振动病是逐步发展的,对使用振动工具的从业人员,做好健康监护,定期进行职业病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严格规定就业禁忌症,对新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凡有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痉挛性疾病、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肌炎、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等人均不能从事振动作业。妇女对振动危害有很高的敏感性,应限制妇女从事某些振动作业。

  3.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振动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并加强对企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手持工具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他们重视振动病危害,做好行业管理和个体防护工作,从而积极防止和降低职业性手臂振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