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预测

2010-06-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一、作业环境的评定

  (一)作业环境评定的目的、意义

  1.通过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分析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2.估计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分析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提供依据;

  3.了解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评价劳动条件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4.检查预防措施效果;

  5.为进一步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制订、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二)接触评定的概念

  1.接触评定概念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是作业环境评定的核心。

  2.接触评定的目的

  是估测社会总体人群或不同亚群(如接触某化学物的职业人群)接触该有害因素的程度或可能程度,为危险度评定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和接触情况。

  3.接触评定的内容

  (1)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触人群的数量、性别、年龄分布;

  (2)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如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及接触的时间分布;

  (3)接触水平的估测,除了通过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资料来估算接触水平外,还应注意其他方式的接触,如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等。

  4.接触评定的主要作用

  是为评价接触-反应(效应)关系及危险度分析提供依据。

  二、接触评定的方法

  (一)询问调查

  是接触评定的最常用手段,也是接触评定的重要依据。询问的内容包括职业史、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等。

  (二)环境监测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

  可归纳为(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

  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

  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定监测方案。因为职业有害因素的多样性,确定合适的监测对象对接触评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下信息:

  (1)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

  (2)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序;

  (3)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

  (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详见实习部分第三章)。

  3.接触水平的估计

  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得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

  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

  监测资料应根据职业卫生标准和法规,参考有关文献,及时整理分析、评价,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

  (三)生物监测

  1.生物监测的定义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全面进行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其监测内容不仅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

  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

  (1)反应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2)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3)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4)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三、健康监护

  (一)健康监护定义

  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是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二)健康监护的目的意义

  健康监护基本属于第二级预防,结合生产环境监测和职业流行病学分析,可以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患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规律,接触—效应(反应)关系;评价防护措施的效果,并为制订、修订卫生标准及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

  (三)健康监护的内容

  传统的健康监护是指医学监护(medical surveillance),它以健康检查为主要手段,包括检出新病例、鉴定疾病等。但由于职业性危害的病因是外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因此,仅发现职业病患者不能达到控制病因和消除职业性疾病的目的。所以,职业性健康监护应该包括作业环境(前讲过)和机体两个方面,后者基本内容包括健康检查、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运用、健康状况分析及劳动能力鉴定。

  1.健康检查

  健康检查可分为就业前检查和定期检查两种情况。就业前检查的目的在于发现职业禁忌证和获得受检者的基础健康资料。

  定期检查是按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性质、程度,每个一定时间,对作业工人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内容的检查。目的在于草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时诊断和处理职业病,检出易感人群。属第二级防,是健康检和的重要内容。

  2.建立健康监护档案

  利用生产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资料,建立职工健康监护档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职业有害因素的评价、职业病诊断、职业流行病学研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3.健康状况分析

  对会地的健康监护资料,不仅是存档,更要及时整理、分析、评价和反馈,使之为职业卫生工作服务,为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措施的采取和评价提供依据。

  四、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方法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形成职业医学与流行病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职业流行病学(occupational epidemiology)。

  (一)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概念

  职业流行病学是以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关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对健康影响在人群、时间及空间的分布,分析接触与职业性损害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及预防措施的效果,以找出职业性损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病损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作用

  1.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健康有无影响、影响的程度;识别和鉴定新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作用条件;估测接触人群的危险度。

  2.研究职业性损害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描述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工伤在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并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应的卫生措施,指导职业卫生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3.为制订、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所的资料,结合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阐明接触水平-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修订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4.评价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措施效果

  通过某些预防措施实施前后的职业性病损发病情况的对比分析,评价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质量及预防措施效果。

  (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

  1.接触水平的观察与估计

  接触水平是通过职业环境中时空分布的实测结果分析计算出的平均值,是估算个体和群体接触剂量的依据。

  2.工人健康状况

  职工的健康资料包括门诊记录、职业病档案、既往史、家族史、生育史和个人嗜好等资料。

  3.人口统计资料

  (四)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设计要求

  参照流行病学调查设计要求,主要包括调查目的、对照人群选择、明确疾病和接触的含义、科学实用的表格等方面。

  (五)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类型

  一横断面调查和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对照、队列研究)为多用。

  (六)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首先检查设计是否合理、方法数据是否可靠、统计处理是否得当,并结合实际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接触与某种损害是否有联系及联系是否为因果关系。

  五、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系统,是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潜在作用的手段之一,常用于测试化学物的毒性和物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等,以预测对人体的危害,为制订和修订卫生标准提供依据。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

  六、职业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职业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是通过对工业毒理学测试、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认定和评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它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危险度评定的作用有:

  (1)估测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

  (2)估计这些健康损害发生的概率;

  (3)估算和推断它在多大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何种条件下可能造成损害;

  (4)提出可接受浓度(强度)的建议;

  (5)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的重点。

  目前在于寻求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sociality acceptable risk)水平,最大限度的减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也为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制订安全接触限值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

  危险度评定的内容包括:危害性鉴定、剂量—反应评定、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