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下午,山东新泰市。
30岁出头的王新刚背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具包,走进华源煤矿一个狭长幽暗的通道检查设备,一条一米多粗的蓝色管道伸进通道深处。阴冷的风从井底深处吹过,他打了个寒战。
在“8·17”渗水事故之前,这个通道是煤矿的出风口之一,如今已变成一个抽水点,蓝色管道连接一个大功率的水泵正在运作,浑浊的洪水在机器轰鸣声中从矿井深处被抽走,排入厂区外面的柴汶河。
“都过去7天了,希望在进一步减少。”参与排水工作的王新刚红着眼圈说。“8·17”事件像一个沉重的感叹号压在王新刚这样的每一个矿工心上。
没逃命的都是老实人
从8月15日开始,在山东中部的这个小镇迎来了罕见的暴雨。这场来势汹汹的大雨引发了山洪,冲跨了河堤,洪水随即通过废弃砂井蔓延到山东华源集团的煤矿内,而当时井下756人,584人成功逃生,剩余172名矿工至今没有上来。
对这场事故,来自新泰市官方的解释是,雨量大、河坝防洪能力低是首要原因。
据山东华源煤矿事故抢险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水利工程专家尹长文介绍,8月17日2时至15时,柴汶河支流渭水河上游东周水库降雨量达到161毫米,为70年一遇,同时,两河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河坝的沙土土质和废弃的沙坑是造成河坝溃口的另一重要原因。
而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在此次天灾背后鲜为人知的若干种“人为因素”开始浮出水面。
“像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40岁的工人李群心有余悸。李群是成功逃出的584个工人中的一个,对于那天的情形,他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后怕。
事发当天,天一直下着雨,从上午开始李群就感到心里不大舒服,似乎感到有些事情要发生,“我不大想去,但是缺工要扣100多块钱,严重的还可能开除,所以最终还是去了。”
李群很早就下了井,他感觉今天的泥土比往日似乎湿润了很多,真正出现状况是在中午11点左右,李群和工友们发现煤矿开始渗水,脚底下已经开始变得湿漉漉的了,他似乎听到一丝微弱的水声。后来中午上井吃饭,工人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地面有关负责人,但他们并未有任何表示,而此时,李群听说柴汶河附近的一些小煤矿都停止作业了,但华源煤矿仍然坚持井下作业。
下午两点半的时候,井下的水已经淹到了工人的脚腕,他们立即将此消息电话告知地面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要向领导请示,此后便是漫长的等待。到了4点的时候水开始齐腰深了,李群仍然未接到撤退通知,但他已经不管那么多了,拼命向地势高的东都出口跑去,等他六点半逃出去的时候里面水已经淹到脖子处了。
“那时候,其实有矿工可以逃出去,就是没接到命令没敢上井怕被开除,还有一些新工人不熟悉地形,所以这172人中大部分是老实听话的人和新人。”李群说。
另一位死里逃生的矿工对记者说,“这5小时的缓冲期,没有人把它看做是救命的关键时刻。但如果公司能尽早让工人撤离,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而对此问题,华源集团宣传部人士均拒绝回答。
[NextPage]
隐患曾长期存在
“这已经是第三次渗水了。”在矿工小区,五十岁的老矿工王铁生对记者说。“去年和前年的夏天就是渗水导致了好几个工人受伤,但矿里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此,记者在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官方网站上看到一则关于《山东省2006年受水害威胁严重矿井重点监控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显示,在今年 4月6日,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曾组织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对2006年度受水害威胁严重的矿井进行了审定,确定了41处被列入重点监控范围的矿井名单。
这份名单中,华源煤矿赫然在列,此通知中也详细说明了各煤矿的隐患之处,其中,华源煤矿的隐患是“后组煤层露头区域受地表水、受相邻矿井采空区积水威胁。”
而据多位工人向记者反映,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未见华源煤矿大力治理过渗水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华源公司前身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张庄煤矿,是新矿集团百万吨大型主力矿井之一,于2003年 7月 16日实施政策性破产。通过实施破产重组和“两个置换”,由自愿参与重组的员工利用安置费或经济补偿金回购全部资产,改制重组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注册资金 7256万元,其中,高层出资占 10%,中层占 20%,员工占 70%。2004年3月28日在股东大会上,郑珍修当选公司董事长。
据悉,郑珍修在2000年来到华源公司担任领导工作,此前为新泰华丰煤矿的负责人之一。在改制之后,郑珍修在公司推行“军事化管理”。据多位矿工向记者反映,工人平时行走要二人成排,三人成行,否则要罚款50元,见了领导不立正敬礼的也要罚款50元,旷工的要罚款100元~200元,甚至被开除。
“在这种情况下,井下的工人哪敢自己行动?怕被开除嘛,结果连命都丢掉了。”李群说。
张云对记者说,虽然说公司是有员工持股,但至今普通员工没有分到一分钱红利。据了解,按照国家规定,矿下作业工人一个月不应该超过22个工作日,但华源公司为了争创效益,规定不满26个工作日要扣工资,少一个扣10%,而普通工人一个月收入在千元左右。
“比较怀念以前已退休的老矿长,他下雨天就亲自下矿视察,然后停工,也比较尊重工人。”王铁生唏嘘不已。
缺位的预警机制
“8·17”事故被专家们称为70年一遇的大雨造成的自然灾害。但是在这种破坏力极强的恶劣天气前,当地政府和企业为什么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机制来应对?问题出现在哪个环节?
事实上,国家安监总局曾在2003年、2005年两度对汛期煤矿防治水害工作提出过要求,在今年8月初还曾经对河南陕县的煤炭因洪灾引发的渗水事故而提出各地要确保汛期安全生产的要求,但话音刚落这起灾难又已酿成。
而此前,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也对“8·17”事件表示,7月以来,全国煤矿已经发生由于降雨量增大导致的透水溃井事故15起,这反映出对自然灾害容易引发的事故应对不足、一些单位存在麻痹心理、有关方面的预警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
山东华源煤矿事故抢险指挥部专家组成员、水利工程专家尹长文表示,灾难的原因是连续的暴雨,据悉,新泰市常年年平均降雨量745毫米,而今年1月1日~8月19日12时,新泰市降雨730毫米,已接近常年全年降雨量,比去年同期多35%,比常年同期多39%。到了8月份雨量继续增大。
来自新泰市气象部门的数字显示,而从8月16日8时起,金斗水库开始异常起涨,入库流量37.5立方米/小时,到8月17日达到了153.3立方米/小时,超过了蓄水水位1.65米。为历史之最;到了8月17日,东周水库的水位也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于是在泄洪后,加上柴汶河三条支流山洪暴发,造成下游柴汶河洪峰流量达到1800立方米/秒。下游的柴汶河终于决堤。
据记者了解,柴汶河决口之处在去年就曾出现过一个50米长的口子,但由于没有造成损失,所以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而另据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8月16日,即“8·17”事故前一天,山东省煤矿水害防治现场会议就在新泰市的华恒矿业公司召开。当时华源的上级安全管理单位新矿集团公司、华恒矿业公司、淄矿集团埠村煤矿等都参加了会议,山东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领导亲自出席,会议对山东省煤矿的防水工作进行了讨论,但讨论结果以及具体落实措施不得而知。
注:应要求文中所有工人均为化名。截至发稿,抢险工作仍在进行,172名井下矿工仍无信息。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