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采掘业灾害预警管理对象与管理原理

2009-07-08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一、采掘业灾害预警管理对象

  采掘业灾害的发生,主要是人、物、环境三者因素不相适调而导致的,也就是说,采掘业灾害主要涉及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所以,在采掘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因素的不良,是采掘业灾害的管理对象。

  1.对人的管理

  人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事故,带来灾害的发生。人的不安全行为是灾害控制的主要方面。控制人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使之符合生产安全的规定,是灾害预警管理的重要环节。

  2.对物的管理

  物是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包含工具、设备、原材料等因素。工具、设备、原材料等因素的缺陷是生产过程中不安全的隐患。它的存在,对事故的发生有着极大的关联作用。控制物的管理工作,主要是从工具、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进行管理。

  3.对环境的管理

  环境是人、物在生产过程中共同面临的条件因素,环境因素的不良或突变,可以引起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工具、设备缺陷的显现。在采掘生产过程中,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环境中的毒、尘、声、围岩稳定性等环境因素来进行的。

  根据安全科学原理可知,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但也有它的必然性。人们在控制事故和灾害时,只能尽量降低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概率,使之发生率达到最小。

  灾害预警从逻辑上一般包括四个阶段: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与预报警度。明确警义就是明确监测预警的对象,警义就是指警的含义,一般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警素,即构成警情(灾害)的指标是什么;二是警度,即警情的程度;寻找警源,即是寻找警情发生的根源;分析警兆,即分析警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警情发生的预兆;预报警度即预报警情发生的程度。

  灾害预警主要是对预警对象的监测与评价,重点在于预警指标的建立和评价方面。而预警管理的重点在于获得的预警信息基础上,如何采用预控的管理手段防范灾害的发生以及发生后的应急管理措施。

  二、采掘业灾害预警管理原理

  灾害预警管理的基本思想与原理,是以系统论中的系统非优理论和系统控制论以及安全科学理论为基础的。

  系统非优理论:系统非优理论(systemnon-optimum throry,SNOT)是1985年提出来的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一切系统的实际状态都是由“优”和“非优”两状态组合而成的。“优”范畴包括最优和优,即成功的过程和结果;“非优”范畴包括失败和可以接受的不好过程的结果;系统非优理论指出,人类的认识和时间不仅表现在“优”范畴内探索和追求,而且大部分领域内始终在“非优”范畴内徘徊,即人类的现实中所面临的急迫问题,并不总是寻求最优模式或实现最优化目标,而更多的是面临如何有效地摆脱大量严重非优事件的困扰和对系统非优因素的控制能力的问题。

  系统非优理论给灾害预警管理提供了理论思想基础,系统非优思想表明,系统是由“优”和“非优”组成的,由于系统总是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也就是说系统会在“优”和“非优”之间运动,而灾害预警管理的功能在于,从系统“非优”的角度出发,在获得系统“非优”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反映系统“非优”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预警管理手段,使系统“非优”状态回复到“优”状态,尽量使系统处于“非优”状态缩短,减少灾害发生概率的管理过程。

  系统控制论:系统控制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的《控制论》一书为代表。控制论是自动调节、通信工程、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神经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在数学的联系下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在忽略了机器、生物以至社会的具体构造特征的前提下,研究它们作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共同规律和控制它们的方法。控制论跨越了机器与生命的局限,将自动机器和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研究信息在它们中传递、变换、处理的共性问题;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将自动工厂、学习机和智能机、经济、社会系统等均视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怎样使这些复杂的系统按照人们的期望去工作、运转。

  控制论认为,控制不论在哪个领域出现,作为一个过程都必须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作用者(施控主体)与被作用者(受控客体),以及将作用由施控主体向受控客体传递的介质,而这三个部门组成了相对于某种环境而具有控制功能与行为的控制系统。一般地,控制可被理解为“在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的基础上,控制主体使被控客体进行合乎目的的动作的过程”,它具有三个特征:控制是控制主体对被控客体的作用、控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控制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过程。控制的有效行使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必须能够为需要控制的可变因素规定标准、必须能够得到表示实际结果与标准结果间偏差的信息和必须能够采取措施纠正实际工作结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根据控制活动的重点,控制可分三种类型:

  (1)预先控制:预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是在对于可能出现的偏差有所估计并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展开的控制。

  (2)实时控制:实时控制是现场控制,监控实际正在进行的操作。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通过对已得结果的分析来纠正组织将来的行为,是一种立足于历史而对未来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控制。

  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少孤立地用某一种类型控制方法的情况,一般控制类型多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

  管理实质上是一个控制过程,是按照计划所确立的标准来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执行计划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最终保证计划目标的实施。预警管理实质上也是一个控制过程,只是预警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控制,在于预警管理是立足以防范发生危机为目标,从逆向角度防范不出错的情况下,使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况的管理行为。

  安全科学理论:安全科学(safety science)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国际产业界、科学界的合作探索中,才逐步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的独立科学,它以A•库尔曼教授的《安全科学导论》为学科成熟标志。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中的可能危险产生的安全问题。安全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应用现代技术所生产的任何损害后果控制在绝对的最低限度内,或者至少使其保持在可允许的限度内。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安全科学的独特功能是获取及总结有关知识,并将有关发现和获得的知识引入到安全工程中来。这些知识包括应用

  技术系统的安全状况和安全设计,以及预防技术系统内固有危险的各种可能性。

  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问题的,它必须尽其所能地回答技术安全问题,并且尽力满足预防技术灾害的要求。安全科学认为,事故的发生只能看成是人与机器以及二者在一定环境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机—环境系统”内出现异常状况的结果。人—机—环境系统分析必须揭示事故的原因,必须有可能对给定的允许危及度和实际危险进行评价比较。

  尽管灾害和事故发生是随机偶然的,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也遵循着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当人们掌握了这种必然性和规律性,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灾害以及事故的发生,把灾害和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或在允许的范围内。这是因为灾害和事故具有可预见性及可防性的特征。灾害和事故的可预见性,首先在于灾害和事故的发生背景及发生、发展过程可以被观测;其次灾害和事故的发生具有因果规律性,由于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规范性、规律性的活动过程,这种规范性、规律性的活动过程被破坏,必然就会产生灾害或事故,而这种与灾害、事故有直接关联的因果关系可以被发现、分析和观测。灾害和事故的可防性,是指在预见灾害和事故的基础上,可以实现预防措施或回避手段的可能性。

  灾害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预警管理人员依照灾害预警目标确定不同预警监测指标,确定预警监测指标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预警管理对象实施控制,信息通道是这个控制系统的反馈机制,通过预警机构或人员获得的监测信息,将预警管理人员的预警指标的实际状况反馈回去,为预警管理人员实施预控对策提供参照的依据。预警管理人员将反馈回来的实际效果信息与预警目标加以比较之后根据两者的差距,纠正标准,改善措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预警控制过程,通过这样一轮一轮连续不断地调整、控制,预警规律中的预先控制得以实现,最终使实际状况逼近计划预警目标,从而使管理对象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之中。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