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评论



分享

火灾、爆炸、泄露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2016-08-28   作者:郑研   安全管理 > 管理交流 > 正文
火灾、爆炸、泄露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火灾的分类、特点与一般规律  1.火灾分类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火灾实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燃烧对象进行分类、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等。  (1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火灾、爆炸、泄露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一、火灾的分类、特点与一般规律

  1.火灾分类

  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对火灾实行不同的分类,如按燃烧对象进行分类、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等。

  (1)按燃烧对象分类

  按照燃烧对象,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1985)。

  ①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②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③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④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2)按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类

  ①特大火灾。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重伤20人以上;死亡、重伤20人以上;受灾5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100万元以上。

  ②重大火灾。死亡三人以上;受伤10人以上;死亡、重伤10人以上;受灾30户以上;烧毁财物损失30万元以上。

  ③一般火灾。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火灾。

  (3)按起火直接原因分类

  ①放火;

  ②违反电气安装安全规定;

  ③违反电气使用安全规定;

  ④违反安全操作规定;

  ⑤吸烟;

  ⑥生活用火不慎;

  ⑦玩火;

  ⑧自燃;

  ⑨自然灾害;

  ⑩不属于以上九类的其他原因。

  2.火灾成因及其特点

  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将火灾原因分为电气火灾、违章操作火灾、吸烟火灾、玩火火灾、放火火灾、自燃火灾、雷击火灾、其他火灾等类别。

  (1)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是指违反电气安装和使用规定及因伪劣电气产品引起的火灾。这类火灾发生率较高,约占火灾总数的25%。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我国电气火灾所占的比例升至第一位,而且其火灾损失也占最大比例。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城乡生产、生活用电量的增加,电气火灾仍将保持相当大的比例。造成电气火灾的主要原因是,在电气使用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乱拉乱接电线,不按使用要求随意加大负荷,电线绝缘老化,不安全更换电线,长时间超负荷用电导致温度失控等。因此,加强安全用电教育和加强电气安全管理,经常进行电气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对所有企业、事业单位都是十分必要的。

  (2)违章操作火灾

  违章操作火灾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等过程中违反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造成的火灾,如违章指挥、冒险作业、违章动火、焊接切割中违反操作规程等。这类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12%。目前在中小企业火灾中,违章操作造成的火灾往往最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都是由于企业领导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消防安全,职工思想麻痹,劳动纪律松弛,缺乏安全规程,安全制度执行不严造成的。此外,新工人多,未经培训上岗,缺乏专业生产技术知识和安全技术知识,发生事故不知如何处理,也是重要的成灾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应特别加强防火防爆安全管理。

  (3)吸烟火灾

  吸烟火灾是指由于吸烟入睡、醉酒吸烟、随地乱扔烟头和火柴棍,以及在有爆炸危险场所违章吸烟等引起的火灾,这类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10%。吸烟引起的火灾一直是造成火灾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吸烟人员的安全教育,是今后消防宣传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4)自燃火灾

  自燃火灾包括易燃易爆危险化学物品自燃,以及煤、稻草麦秸、涂油物、鱼粉等自燃引起的火灾。从统计分析看,自燃火灾多集中在第二三季度,因此只要有针对性地对存放有自燃物质的单位或部位加强防范,就可减少此类火灾。

  3.火灾的一般规律

  火灾在本质上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一些自然因素有关,如地域、气候、气象等因素,但同时它也与社会因素有关,许多火灾事故的发生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如电气火灾、违章操作火灾、吸烟火灾、玩火火灾等。所以说,火灾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对火灾的分析,找出火灾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采取积极对策,有效地预防火灾和战胜火灾。

  (1)火灾的季节变化规律

  在我国,冬季(12月—次年2月)火灾起数最多,春季(3~5月)次之,秋季(9~11月)又次之,夏季(6~8月)火灾起数最少。

  (2)火灾昼夜变化规律

  火灾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发生规律是:10时至22时为起火高峰期,22时至次日8时为起火低谷期,其中凌晨4时至8时起火风险最小。但是20时至早晨6时火灾成灾率较高,损失较大。

  二、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危险化学品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但不同的化学品及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火灾时,其扑救方法差异很大,若处置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扑灭火灾,反而会使灾情进一步扩大。此外,由于化学品本身及其燃烧产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毒害性和腐蚀性,极易造成人员中毒、灼伤。因此,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危险的工作。

  从事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的人员和消防救护人员应熟悉和掌握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及其相应的灭火措施,并定期进行防火演习,加强紧急事态时的应变能力。

  一旦发生火灾,每个职工都应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作用和职责,掌握有关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人员的疏散程序和危险化学品灭火的特殊要求等内容。

  1.灭火对策

  (1)扑救初期火灾

  ①迅速关闭火灾部位的上下游阀门,切断进入火灾事故地点的一切物料;

  ②在火灾尚未扩大到不可控制之前,应使用移动式灭火器,或现场其他各种消防设备、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和控制火源。

  (2)采取保护措施

  为防止火灾危及相邻设施,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①对周围设施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

  ②迅速疏散受火势威胁的物资;

  ③有的火灾可能造成易燃液体外流,这时可用沙袋或其他材料筑堤拦截飘散流淌的液体,或挖沟导流将物料导向安全地点;

  ④用毛毡、海草帘堵住下水井、阴井口等处,防止火焰蔓延。

  (3)火灾扑救

  扑救危险化学品火灾决不可盲目行动,应针对每一类化学品,选择正确的灭火剂和灭火方法来安全地控制火灾。化学品火灾的扑救应由专业消防队来进行,其他人员不可盲目行动,待消防队到达后,介绍物料介质,配合扑救。

  2.扑救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的基本对策。

  压缩或液化气体总是被贮存在不同的容器内,或通过管道输送。其中贮存在较小钢瓶内的气体压力较高,受热或受火焰熏烤容易发生爆裂。气体泄漏后遇火源已形成稳定燃烧时,其发生爆炸或再次爆炸的危险性与可燃气体泄漏未燃时相比要小得多。遇压缩或液化气体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1)扑救气体火灾切忌盲目扑灭火势,在没有采取堵漏措施的情况下,必须保持稳定燃烧。否则,大量可燃气体泄漏出来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就会发生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

  (2)首先应扑灭外围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

  (3)如果火势中有压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辐射热威胁的压力容器,能疏散的应尽量在水枪的掩护下疏散到安全地带,不能疏散的应部署足够的水枪进行冷却保护。为防止容器爆裂伤人,进行冷却的人员应尽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现场坚实的掩蔽体防护。对卧式贮罐,冷却人员应选择贮罐四侧角作为射水阵地。

  (4)如果是输气管道泄漏着火,应设法找到气源阀门。阀门完好时,只要关闭气体的进出阀门,火势就会自动熄灭。

  (5)贮罐或管道泄漏关阀无效时,应根据火势判断气体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准备好相应的堵漏材料(如软木塞、橡皮塞、气囊塞、黏合剂、弯管工具等)。

  (6)堵漏工作准备就绪后,即可用水扑救火势,也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灭火,但仍需用水冷却烧烫的罐或管壁。火扑灭后,应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和驱散泄漏出来的气体。如果确认泄漏口非常大,根本无法堵漏,只需冷却着火容器及其周围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直到燃气燃尽,火势自动熄灭。

  (7)现场指挥应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火势熄灭后较长时间未能恢复稳定燃烧或受热辐射的容器安全阀火焰变亮耀眼、尖叫、晃动等爆裂征兆时,指挥员必须适时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带。

  3.扑救易燃液体的基本对策

  易燃液体通常是贮存在容器内或管道输送。与气体不同的是,液体容器有的密闭,有的敞开,一般都是常压,只有反应锅(炉、釜)及输送管道内的液体压力较高。液体不管是否着火,如果发生泄漏或溢出,都将顺着地面(或水面)漂散流淌,而且,易燃液体还有密度和水溶性等涉及能否用水和普通泡沫扑救的问题,以及危险性很大的沸溢和喷溅问题,因此,扑救易燃液体火灾往往也是一场艰难的战斗。遇易燃液体火灾,一般应采用以下基本对策。

  (1)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的途径,冷却和疏散受火势威胁的压力及密闭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或用围油栏)拦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

  (2)及时了解和掌握着火液体的品名、密度、水溶性,以及有无毒害、腐蚀、沸溢、喷溅等危险性,以便采取相应的灭火和防护措施。

  (3)对较大的贮罐或流淌火灾,应准确判断着火面积。

  (4)小面积(一般50m2以内)液体火灾,一般可用雾状水扑灭。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1211,1301)灭火一般更有效。

  (5)大面积液体火灾则必须根据其相对密度、水溶性和燃烧面积大小,选择正确的灭火剂扑救。

  (6)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如汽油、苯等),用直流水、雾状水灭火往往无效。可用普通蛋白泡沫或轻水泡沫灭火。用干粉、卤代烷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却罐壁。

  (7)比水重又不溶于水的液体(如二氧化碳)起火时可用水扑救,水能覆盖在液面上灭火,用泡沫也有效。干粉、卤代烷扑救,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最好用水冷却罐壁。

  (8)具有水溶性的液体(如醇类、酮类等),虽然从理论上讲能用水稀释扑救,但用此法要使液体闪点消失,水必须在溶液中占很大的比例。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水,也容易使液体溢出流淌,而普通泡沫又会受到水溶性液体的破坏(如果普通泡沫强度加大,可以减弱火势),因此,最好用抗溶性泡沫扑救。用干粉或卤代烷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也需用水冷却罐壁。

  (9)扑救毒害性、腐蚀性或燃烧产物毒害性较强的易燃液体火灾,扑救人员必须佩戴防护面具,采取防护措施。

  (10)扑救原油和重油等具有沸溢和喷溅危险的液体火灾,如有条件,可采用取放水、搅拌等防止发生沸溢和喷溅的措施,在灭火同时必须注意计算可能发生沸溢、喷溅的时间和观察是否有沸溢、喷溅的征兆。指挥员发现危险征兆时应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扑救人员看到或听到统一撤退信号后,应立即撤至安全地带。

  (11)遇易燃液体管道或贮罐泄漏着火,在切断蔓延把火势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同时,对输送管道应设法找到并关闭进、出阀门,如果管道阀门已损坏或是贮罐泄漏,应迅速准备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雾状水等扑灭地上的流淌火焰,为堵漏扫清障碍,然后再扑灭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与气体堵漏不同的是,液体一次堵漏失败,可连续堵几次,只要用泡沫覆盖地面,并堵住液体流淌和控制好周围着火源,不必点燃泄漏口的液体。

  4.扑救爆炸物品火灾的基本对策

  爆炸物品一般都有专门或临时的储存仓库。这类物品由于内部结构含有爆炸性基因,受摩擦、撞击、振动、高温等外界因素激发,极易发生爆炸,遇明火则更危险。遇爆炸物品火灾时,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1)迅速判断和查明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紧紧抓住爆炸后和再次发生爆炸之前的有利时机,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力制止再次爆炸的发生。

  (2)切忌用沙土盖压,以免增强爆炸物品爆炸时的威力。

  (3)如果有疏散可能,在人身安全确有可靠保障的条件下,应立即组织力量及时疏散着火区域周围的爆炸物品,使着火区周围形成一个隔离带。

  (4)扑救爆炸物品堆垛时,水流应采用吊射,避免强力水流直接冲击堆垛,以免堆垛倒塌引起再次爆炸。

  (5)灭火人员应尽量利用现场现成的掩蔽体或尽量采用卧姿等低姿射水,尽可能地采取自我保护措施。消防车辆不要停靠离爆炸物品太近的水源。

  (6)灭火人员发现有发生再次爆炸的危险时,应立即向现场指挥报告,现场指挥应迅即作出准确判断,确有发生再次爆炸征兆或危险时,应立即下达撤退命令。灭火人员看到或听到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至安全地带,来不及撤退时,应就地卧倒。

  5.扑救遇湿易燃物品火灾的基本对策

  遇湿易燃物品能与潮湿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有时即使没有明火也能自动着火或爆炸,如金属钾、钠及三乙基铝(液态)等。因此,这类物品有一定数量时,绝对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灭火器等湿性灭火剂扑救。这类物品的这一特殊性给其火灾的扑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常情况下,遇湿易燃物品由于其发生火灾时的灭火措施特殊,在储存时要求分库或隔离分堆单独储存,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往往很难完全做到,尤其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更难以做到,如铝制品厂往往遍地积有铝粉。对包装坚固、封口严密、数量又少的遇湿易燃物品,在储存规定上允许同室分堆或同柜分格储存。这就给其火灾扑救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灭火人员在扑救中应谨慎处置。对遇湿易燃物品火灾一般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1)首先应了解清楚遇湿易燃物品的品名、数量,是否与其他物品混存,燃烧范围,火势蔓延途径。

  (2)如果只有极少量(一般50g以内)遇湿易燃物品,则不管是否与其他物品混存,仍可用大量的水或泡沫扑救。水或泡沫刚接触着火点时,短时间内可能会使火势增大,但少量遇湿易燃物品燃尽后,火势很快就会熄灭或减小。

  (3)如果遇湿易燃物品数量较多,且未与其他物品混存,则绝对禁止用水或泡沫、酸碱等湿性灭火剂扑救。遇湿易燃物品应用干粉、二氧化碳、卤代烷扑救,只有金属钾、钠、铝、镁等个别物品用二氧化碳、卤代烷无效。固体遇湿易燃物品应用水泥、干沙、干粉、硅藻土和蛭石等覆盖。水泥是扑救固体遇湿易燃物品火灾比较容易得到的灭火剂。对遇湿易燃物品中的粉尘如镁粉、铝粉等,切忌喷射有压力的灭火剂,以防止将粉尘吹扬起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导致爆炸发生。

  (4)如果有较多的遇湿易燃物品与其他物品混存,则应先查明是哪类物品着火,遇湿易燃物品的包装是否损坏。可先用开关水枪向着火点吊射少量的水进行试探,如未见火势明显增大,证明遇湿物品尚未着火,包装也未损坏,应立即用大量水或泡沫扑救,扑灭火势后立即组织力量将淋过水或仍在潮湿区域的遇湿易燃物品疏散到安全地带分散开来。如射水试探后火势明显增大,则证明遇湿易燃物品已经着火或包装已经损坏,应禁止用水、泡沫、酸碱灭火器扑救。若是液体应用干粉等灭火剂扑救;若是固体应用水泥、干沙等覆盖;如遇钾、钠、铝、镁轻金属发生火灾,最好用石墨粉、氯化钠及专用的轻金属灭火剂扑救。

  (5)如果其他物品火灾威胁到相邻的较多遇湿易燃物品,应先用油布或塑料膜等其他防水布将遇湿易燃物品遮盖好,然后再在上面盖上棉被并淋上水。如果遇湿易燃物品堆放处地势不太高,可在其周围用土筑一道防水堤。在用水或泡沫扑救火灾时,对相邻的遇湿易燃物品应留一定的力量监护。

  由于遇湿易燃物品性能特殊,又不能用常用的水和泡沫灭火剂扑救,从事这类物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的人员及消防人员平时应了解和熟悉其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

  6.扑救毒害品、腐蚀品火灾的基本对策

  毒害品和腐蚀品对人体都有一定危害。毒害品主要经口或吸人蒸气或通过皮肤接触引起人体中毒的。腐蚀品是通过皮肤接触使人体形成化学灼伤。毒害品、腐蚀品有些本身能着火,有的本身并不着火,但与其他可燃物品接触后能着火。这类物品发生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1)灭火人员必须穿防护服,佩戴防护面具。一般情况下采取全身防护即可,对有特殊要求的物品火灾,应使用专用防护服。考虑到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范围的局限性,在扑救毒害品火灾时应尽量使用隔绝式氧气或空气面具。为了在火场上能正确使用和适应,平时应进行严格的适应性训练。

  (2)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限制燃烧范围。毒害品、腐蚀品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灭火人员在采取防护措施后,应立即投入寻找和抢救受伤、被困人员的工作,并努力限制燃烧范围。

  (3)扑救时应尽量使用低压水流或雾状水,避免腐蚀晶、毒害品溅出。遇酸类或碱类腐蚀品最好调制相应的中和剂稀释中和。

  (4)遇毒害品、腐蚀品容器泄漏,在扑灭火势后应采取堵漏措施。腐蚀品需用防腐材料堵漏。

  (5)浓硫酸遇水能放出大量的热,会导致沸腾飞溅,需特别注意防护。扑救浓硫酸与其他可燃物品接触发生的火灾,浓硫酸数量不多时,可用大量低压水快速扑救。如果浓硫酸量很大,应先用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等灭火,然后再把着火物品与浓硫酸分开。

  7.扑救易燃固体、易燃物品火灾的基本对策

  易燃固体、易燃物品一般都可用水或泡沫扑救,相对于其他种类的化学危险物品而言是比较容易扑救的,只要控制住燃烧范围,逐步扑灭即可。但也有少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的扑救方法比较特殊,如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黄磷等。

  (1)2,4-二硝基苯甲醚、二硝基萘、萘等是能升华的易燃固体,受热发出易燃蒸气。火灾时可用雾状水、泡沫扑救并切断火势蔓延途径,但应注意,不能以为明火焰扑灭即已完成灭火工作,因为受热以后升华的易燃蒸气能在不知不觉中飘逸,在上层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尤其是在室内,易发生爆燃。因此,扑救这类物品火灾千万不能被假像所迷惑。在扑救过程中应不时向燃烧区域上空及周围喷射雾状水,并用水浇灭燃烧区域及其周围的一切火源。

  (2)黄磷是自燃点很低、在空气中能很快氧化升温并自燃的自燃物品。遇黄磷火灾时,首先应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对着火的黄磷应用低压水或雾状水扑救。高压直流水冲击能引起黄磷飞溅,导致灾害扩大。黄磷熔融液体流淌时应用泥土、沙袋等筑堤拦截并用雾状水冷却,对磷块和冷却后已固化的黄磷,应用钳子钳入贮水容器中。来不及钳时可先用沙土掩盖,但应做好标记,等火势扑灭后,再逐步集中到贮水容器中。

  (3)少数易燃固体和自燃物品不能用水和泡沫扑救,如三硫化二磷、铝粉、烷基铝、保险粉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宜选用干沙和不用压力喷射的干粉扑救。

  8.扑救放射性物品火灾的基本对策

  放射性物品是一类发射出人类肉眼看不见但却能严重损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α、β、γ射线和中子流的特殊物品。扑救这类物品火灾必须采取特殊的能防护射线照射的措施。平时生产、经营、储存和运输时,以及使用这类物品的单位及消防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防护装备和放射性测试仪器。遇这类物品火灾一般应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1)先派出精干人员携带放射性测试仪器,测试辐射(剂)量和范围。测试人员应尽可能地采取防护措施。

  ①对辐射(剂)量超过0.0387C/kg的区域,应设置写有“危及生命、禁止进入”的文字说明警告标志牌。

  ②对辐射(剂)量小于0.0387C/kg的区域,应设置写有“辐射危险、请勿接近”警告标志牌。测试人员还应进行不间断巡回监测。

  (2)对辐射(剂)量大于0.0387C/kg的区域,灭火人员不能深入辐射源纵深灭火进攻。对辐射(剂)量小于0.0387C/kg的区域,可快速出水灭火或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卤代烷扑救,并积极抢救受伤人员。

  (3)对燃烧现场包装没有被破坏的放射性物品,可在水枪的掩护下佩戴防护装备,设法疏散,无法疏散时,应就地冷却保护,防止造成新的破损,增加辐射(剂)量。对已破损的容器切忌搬动或用水流冲击,以防止放射性污染范围扩大。

  三、爆炸事故种类及特征

  爆炸是指大量能量(物理或化学)在瞬间迅速释放或急剧转化成机械、光、热等能量形态的现象。物质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同时产生巨大声响的现象称为爆炸。

  爆炸事故是指人们对爆炸失控并给人们带来生命和健康的损害及财产的损失。多数情况下是指突然发生伴随爆炸声响、空气冲击波及火焰而导致设备设施、产品等物质财富破坏和人员生命与健康受到损害的预料之外现象而言的。

  1.爆炸事故种类

  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1)物理性爆炸

  这种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物质因状态或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爆炸的现象称为物理性爆炸。例如,容器内液体过热气化引起的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等。物理性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2)化学性爆炸

  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称为化学性爆炸。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学爆炸按爆炸时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可分成三类。

  ①简单分解爆炸

  引起简单分解爆炸的爆炸物,在爆炸时并不一定发生燃烧反应,爆炸所需的热量,是由于爆炸物质本身分解时产生的。属于这一类的有叠氮铅、乙炔银、乙炔酮、碘化氮、氯化氮等。这类物质是非常危险的,受轻微振动即引起爆炸。

  ②复杂分解爆炸

  这类爆炸性物质的危险性较简单分解爆炸物低,所有**均属之。这类物质爆炸时伴有燃烧现象。燃烧所需的氧由本身分解时供给。各种氮及氯的氧化物、苦味酸等都属于这一类。

  ③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所有可燃气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而形成的混合物的爆炸均属于此类。这类物质爆炸需要一定条件,如爆炸性物质的含量、氧气含量及激发能源等。因此,其危险性虽较前两类低,但极普遍,造成的危害性也较大。

  2.爆炸事故的特点

  爆炸事故通常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爆炸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常常难以预料,隐患在未爆发之前,人们容易麻痹大意,一旦发生则又措手不及。

  (2)复杂性——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灾害范围及后果各异,相差悬殊。

  (3)严重性——爆炸事故对受灾单位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会造成人员和财产诸方面的重大损失。

  爆炸事故都是意外的、突发的、猝不及防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极其严重,而且是多人同时遇难,需要全体动员紧急救护,减少伤亡和损失。

  根据爆炸事故发生的特点,防爆工作的重点可以在爆炸条件成熟之前,就应采取加强通风以降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可能性,降低爆炸场所的危险等级;合理配备防爆设备,加强检测、检验,及时发出警报等安全措施来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3.常见爆炸事故类型

  (1)气体燃爆:从管道或设备中泄漏出来的可燃气体,遇火源而发生的燃烧爆炸。

  (2)油品爆炸:如重油、煤油、汽油、苯、酒精等易燃、可燃液体所发生的爆炸。

  (3)粉尘、纤维爆炸:煤尘、木屑粉、面粉及铝、镁、碳化钙等生产场所的爆炸。

  4.爆炸事故的伤害特点

  根据爆炸的性质不同,造成的伤害形式多样,严重的多发伤害占较大的比例。

 (1)爆震伤

  又称为冲击伤,距爆炸中心0.5~1.Om以外受伤,是爆炸伤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损伤。

  受伤原理:爆炸物在爆炸的瞬间产生高速高压,形成冲击波,作用于人体生成冲击伤。冲击波比正常大气压大若干倍,作用于人体造成全身多个器官损伤,同时又因高速气流形成的动压,使人跌倒受伤,甚至肢体断离。

  ①爆震伤的常见伤型

  a.听器冲击伤:发生率为3.1%~55%;

  b.肺冲击伤:发生率为8.2%~47%;

  c.腹部冲击伤;

  d.颅脑冲击伤。

  ②识别爆震伤

  a.耳鸣、耳聋、耳痛、头痛、眩晕;

  b.伤后出现胸闷、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窒息;

  c.伤后表现腹痛、恶心、呕吐、肝脾破裂大出血导致休克;

  d.伤后神志不清或嗜睡、失眠、记忆力下降,伴有剧烈头痛、呕吐、呼吸不规则。

  (2)爆烧伤

  爆烧伤实质上是烧伤和冲击伤的复合伤,发生在距爆炸中心1~2m范围内,由爆炸时产生的高温气体和火焰造成,严重程度取决于烧伤的程度。

  (3)爆碎伤

  爆炸物爆炸后直接作用于人体或由于人体靠近爆炸中心,造成人体组织破裂、内脏破裂、肢体破裂、血肉横飞,失去完整形态。

  还有一些是由于爆炸物穿透体腔,形成穿通伤,导致大出血、骨折。

  (4)有害气体中毒

  爆炸后的烟雾及有害气体会造成人体中毒。常见的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

  识别有害气体中毒主要有:

  ①由于某些有害气体对眼、呼吸道强烈的刺激,爆炸后眼、呼吸道有异常感觉;

  ②急性缺氧、呼吸困难、口唇发绀;

  ③发生休克或肺水肿早期死亡。

  四、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1.气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爆炸燃烧气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2。

  (2)询情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等情况。

  ④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燃烧部位、形式、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

  ③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④生产装置、控制路线、建(构)筑物损坏程度。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合理设置出人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④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冷却燃烧罐(瓶)及与其相邻的容器,重点应是受火势威胁的一面。

  ②冷却要均匀、不间断。

  ③冷却尽可能使用固定式水炮、带架水枪、自动摇摆水枪(炮)和遥控移动炮。

  ④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m2)。

  ⑤启用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

  (7)排险

  ①外围灭火。

  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之前,应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

  ②堵漏。

  a.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b.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c.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d.根据泄漏对象,对不溶于水的液化气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e.堵漏方法,见表5-3。

  ③输转。

  a.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排空;

  b.转移受火势威胁的瓶(罐)。

  ④点燃。

  当罐内气压减小,火焰自动熄灭,或火焰被冷却水流扑灭,但还有气体扩散且无法实施堵漏,仍能造成危害时,要果断采取措施点燃。

  (8)灭火

  ①灭火条件。

  a.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

  b.外围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

  c.着火罐已得到充分冷却;

  d.兵力、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

  e.物料源已被切断,且内部压力明显下降;

  f.堵漏准备就绪,并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

  ②灭火方法。

  a.关阀断气法:关闭阀门,切断气源,自行熄灭。

  b.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

  c.水流切封法:采用多支水枪并排或交叉形成密集水流面,集中对准火焰根部下方射水,同时向火头方向逐渐移动,隔断火焰与空气的接触使火熄灭。

  d.泡沫覆盖法:对流淌火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

  e.旁通注入法:将惰性气体等灭火剂在喷口前的管道旁通处注入灭火。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

  b.有条件时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人染毒;

  c.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②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

  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①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

  ②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③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不准盲目灭火,防止引发再次爆炸。

  ③冷却时严禁向火焰喷射口射水,防止燃烧加剧。

  ④当贮罐火灾现场出现罐体振颤、啸叫、火焰由黄变白、温度急剧升高等爆炸征兆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紧急避险命令,参战人员应迅速撤出或隐蔽。

  ⑤严禁处置人员在泄漏区域内下水道等地下空间顶部、井口处滞留。

  ⑥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⑦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⑧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2.液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爆炸燃烧液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4。

  (2)询情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等情况。

  ④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燃烧部位、形式、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

  ③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④生产装置、控制系统、建(构)筑物损坏程度。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④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冷却燃烧罐(桶)及其邻近容器,重点应是受火势威胁的一面。

  ②冷却要均匀、不间断。

  ③冷却尽可能利用带架水枪或自动摇摆水枪(炮)。

  ④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m2)。

  ⑤启用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或半固定消防设施。

  ⑥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等围堵或导流,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流散。

  (7)排险

  ①外围灭火。

  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之前,应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

  ②堵漏。

  a.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b.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c.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d.根据泄漏对象,对非溶于水且比水轻的易燃液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e.堵漏方法,见表5-3。

  ③输转。

  a.利用工艺措施导流或倒罐;

  b.转移受火势威胁的瓶(罐、桶)。

  (8)灭火

  ①灭火条件。

  a.外围火点已彻底扑灭,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

  b.堵漏准备就绪;

  c.着火罐(桶)已得到充分冷却;

  d.兵力、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

  ②灭火方法。

  a.关阀断料法:关阀断料,熄灭火源;

  b.泡沫覆盖法:对燃烧罐(桶)和地面流淌火喷射泡沫覆盖灭火;

  c.沙土覆盖法:使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石墨等覆盖灭火;

  d.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

  b.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人染毒;

  c.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②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

  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①少量残液,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附,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况倒人空旷地方掩埋。

  ②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

  ③在污染地面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

  ④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⑤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严密监视液体流淌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③扑灭流淌火灾时,泡沫覆盖要充分到位,并防止回火或复燃。

  ④着火贮罐或装置出现爆炸征兆时,参战人员应果断撤离。

  ⑤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⑥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3.固体类危险化学品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爆炸燃烧固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4。

  (2)询情

  ①被困人员情况。

  ②燃烧物质、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供电等情况。

  ④单位的消防组织、水源、设施。

  ⑤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察

  ①搜寻被困人员。

  ②确定燃烧物质、范围、蔓延方向、火势阶段、对邻近的威胁程度。

  ③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

  ④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设立隔离带。

  ③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标识。

  ④将需要救治人员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启用单位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

  ②占领水源,铺设干线,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7)输转

  转移受火势威胁的桶、箱、瓶、袋等。

  (8)灭火

  ①沙土覆盖法:使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石墨等覆盖灭火。

  ②干粉抑制法:使用车载干粉炮(枪)或干粉灭火器灭火。

  ③泡沫覆盖法:对不与水反应物品,使用泡沫覆盖灭火。

  ④用水强攻灭疏结合法:对与水反应物品,如保险粉火灾,一般不能用水直接扑救,但在有限空间内(如货运船),桶装堆垛中因固体泄漏引发火灾,在使用干粉、沙土等灭火剂灭火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可直接出水强攻,边灭火,边冷却,边疏散,加快泄漏物反应,直至火灾熄灭。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迅速将遇险者救离危险区域;

  b.注意呼吸道(戴防毒面具、面罩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皮肤(穿防护服)的防护;

  c.对昏迷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脱去污染服装,皮肤及眼污染用清水彻底冲洗,对易损伤呼吸道及黏膜的化合物应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防止窒息或阻塞,对消化道服入者应立即催吐。

  ②对症治疗。

  ③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11)清理

  ①火场残物,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附,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况倒人空旷地方掩埋。

  ②在污染地面上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物。

  ③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④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对大量泄漏并与水反应的物品火灾,不得使用水、泡沫扑救。

  ③对粉末状物品火灾,不得使用直流水冲击灭火。

  ④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⑤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4.爆炸事故急救措施

  (1)立即组织幸存者自救互救,并向120、110、119报警台呼救

  爆炸事故要求刑事侦察、医疗急救、消防等部门的协同救援。在这些人员到来之前保护现场,维持秩序,初步急救。

  (2)爆炸事故伤害的处理步骤

  ①检查伤员受伤情况,先救命、后治伤。

  ②迅速设法清除气管内的尘土、沙石,防止发生窒息。神志不清者头侧卧,体质呼吸道通畅。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已发生心脏和肺的损伤时,慎重应用心脏按压技术。

  ③就地取材,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伤员注意保持脊柱损伤病人的水平位置,以防止因移位而发生截瘫。

  五、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特点与一般规律

  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特点

  重大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特点是:危险性大、危害性大、突发性强、处置难度高。重大泄漏事故危险性大,随时可能出现火灾和爆炸,这就要求在弥漫有易燃易爆气体的场合,处置人员采用的装备必须是由无火花材料制成的;危害性大,是指时间就是财富,就是生命,早一秒处置少一分损失,这就要求采用的堵漏技术必须迅速有效;突发性强,就是说泄漏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意想不到的环境下发生,这就要求所采用的堵漏技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能在复杂的几何约束和恶劣的理化环境中进行有效堵漏;处置难度高,是指要边漏边堵,技术比较复杂,但就堵漏技术本身而言,为了方便推广使用,也应尽可能简化操作、一目了然。因此,安全、迅速有效、适用面广、操作方便,是处置危险化学品泄漏时所选用堵漏技术装备的基本要求。

  2.造成危化品泄漏的主要原因

  造成危化品泄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七种。

  (1)自然灾害。自然界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龙卷风、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雷击,以及太阳黑子周期性的爆发,引起地球大气环流变化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化工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由此导致的停电、停水,使化学反应失控而发生火灾、爆炸,导致危化品泄漏。

  (2)勘测、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如选址不当,安全间距不足,等等。

  (3)设备、技术方面存在问题。如设备质量达不到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防爆炸、防火灾、防雷击、防污染等设施不齐全、不合理,维护管理不落实等;设备老化、带故障运行。化工生产流程中,一般都有一定的压力、温度,甚至高温、高压,不少原料、中间体和产品都具有腐蚀性等特点,极易导致设备老化、故障,使各种管、阀、泵、室、塔、釜、罐等产生跑、冒、滴、漏。

  (4)违反操作规程。不少化工企业,尤其是私营化工企业急剧增多,许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又未经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加之规章制度不落实,劳动纪律涣散,也会导致危化品泄漏事故发生。如2004年4月20日,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京都黄金冶炼厂,因两名当班工人违反规定,同时离岗用餐,导致20余吨含氰化物的液体泄漏,造成3人死亡、8人中毒受伤的严重后果。

  (5)交通运输事故引发危化品泄漏。运输单位不按规定申办准运手续,驾驶员、押运员未经专门培训,运输车辆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超限超载、混装混运,不按规定路线、时段运行,甚至违章驾驶等,都极易引发交通运输事故而导致危化品泄漏。据统计,近几年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危化品泄漏事故已约占事故总次数的30%。

  (6)人为破坏。举世震惊的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就是由日本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所为,此次事件共造成10人死亡,75人严重中毒,5500余人被分送到234家医院抢救。需特别注意的是,恐怖分子随时都可能制造危化品泄漏事件,残害人民群众,破坏社会稳定。

  (7)战争导致危化品泄漏。战争中,交战双方往往也会将对方的危化品生产、储存场所作为攻击和敌对破坏的目标,致使危化品泄漏。还有些被联合国裁军委员会称之为“双用途毒剂”的化合物,如氢氰酸、光气、氯气、磷酰囟类等,和平时期是化工原料,战时即可迅速转化为军工生产而作为军用毒剂用于战争,这类化学物质一旦泄漏,其杀伤威力不低于使用化学武器。

  3.危化品泄漏的危害

  危化品泄漏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1)危化品泄漏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当危化品泄漏,有毒物质进入人的机体后,即能与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如酶、蛋白质、核酸等作用,从而改变细胞内组分的含量及结构,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机体功能紊乱,造成中毒。而且,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状态不同,中毒的途径也不同。如受污染的空气可经呼吸道吸人和皮肤吸收中毒;毒物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如沙林液滴落到皮肤上即很容易渗入皮肤之中;误食、误饮染毒食物、水,即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再则,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不同,能产生不同的中毒症状,造成不同的伤害效应。如沙林、苯、有机磷农约、氯代烃等神经性毒物,可经呼吸道、皮肤毒害神经系统;氯气、二氧化硫、氨气、光气、硫化氢、硫酸酯类、氮氧化物、异氰酸酯类等毒物,经呼吸道(酯类毒物还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导致呼吸系统中毒;一氧化碳、苯胺、硝基苯、氢氰酸吸人人体后会造成血液系统毒害(即全身性中毒)。2004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高桥镇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事故,由于喷泄出的天然气中剧毒的硫化氢气体浓度过高,造成243人中毒死亡,2142人不同程度中毒住院治疗。还有不少危化品泄漏后,遇引火源发生爆炸、火灾,也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如1998年3月5日,我国西安市液化石油气管理所液化气泄漏后,遇电火花引起爆炸、燃烧,导致现场七名消防官兵和五名液化气管理所职工牺牲,10余名消防官兵重伤致残。

  (2)危化品泄漏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介绍,从1953年到1992年的40年间,全球竟发生一次损失超过一亿美元的危化品泄漏事故数千起。

  (3)危化品泄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1991年的海湾战争导致有关国家的油井、储油设施及化工企业遭到破坏,大量外泄的原油严重污染附近海域及岸上设施,导致大批海鸟和鱼类死亡,油井、储油及炼油等设施发生火灾后的浓烟笼罩了大片城市及乡村上空,污染的烟云飘移至南欧,甚至喜马拉雅山南麓也下了黑色油水混合雨,给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六、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置措施

  1、气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根据泄漏气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防护等级划分标准、防护标准见表5-1、表5-2

表5-1 防护等级划分标准

毒性/危险区

重度危险区

中度危险区

轻度危险区

剧毒

一级

一级

二级

高毒

一级

一级

二级

中毒

一级

二级

二级

低毒

二级

三级

三级

微毒

二级

三级

三级

表5-2 防护标准

级别

形式

防化服

防护服

防护面具

一级

全身

内置式重型防化服

全棉防静电内外衣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
全防型滤毒罐

二级

全身

封闭式防化服

全棉防静电内外衣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
全防型滤毒罐

三级

呼吸

简易防化服

战斗服

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2)询情

  ①遇险人员情况。

  ②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

  ③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

  ④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检

  ①搜寻遇险人员。

  ②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扩散范围。

  ③测定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④确定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

  ⑤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⑥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⑦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④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

  ②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③设置水幕或屏封水枪,稀释、降解泄漏物浓度,或设置蒸气幕。

  ④采用雾状射流形成水幕墙,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扩散。

  (7)堵漏

  ①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②若易燃气体泄漏,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③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④根据泄漏对象,对不溶于水的液化气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堵漏方法见表5-3。

  (8)输转

  ①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放空。

  ②转移较危险的瓶(罐)。

部位

形式

方法

罐体

砂眼

使用螺丝加黏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

孔洞

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

裂口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管道

砂眼

使用螺丝加黏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

孔洞

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裂口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阀门

 

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法兰

 

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

  b.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人染毒;

 c.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跳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

  d.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②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以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止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①用喷雾水、蒸气、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气(液)。

  ②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③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易燃气体泄漏时。

  a.应严格控制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火源;

  b.应严格控制进入重危区内实施抢险作业的人员数量;

  c.严禁处置人员在泄漏区域内下水道等地下空间顶部、井口处滞留。

  ③谨慎使用点火方法。

  a.点火原则

  遇到下列情况时点火:

  泄漏扩散将会引起更严重灾害性后果时;

  顶部受损泄漏,堵漏无效时;

  槽车在人员密集区泄漏,无法转移和堵漏时;

  泄漏浓度有限(浓度小于爆炸下限30%)、范围较小时。

  b.点火准备

  确认危险区域内人员撤离时;

  灭火、掩护、冷却等防范措施准备就绪时;

  现场设有或安装排空火炬时。

  c.点火方法

  铺设导火索(绳)点燃(在安全区内操作);

  使用长竿点燃(在上风方向,穿着避火服,水枪掩护等,仅适用于放空点燃);

  抛射火种点燃(在上风方向,安全区内使用信号枪、曳光弹等操作);

  使用电打火器点燃(安全区内操作)。

  ④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⑤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⑥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2、液体类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泄漏液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2。

  (2)询情

  ①遇险人员情况。

  ②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扩散范围。

  ③周边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

  ④单位的消防组织与设施。

  ⑤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检

  ①搜寻遇险人员。

  ②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蒸气浓度、扩散范围。

  ③确认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

  ④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

  ⑤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⑥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质,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

  ④将需要救治人员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半固定消防设施。

  ②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③外围设置水幕或屏封水枪,稀释、降解泄漏物蒸气浓度或设置蒸气幕。

  ④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等围堵或导流,防止泄漏物向重要目标或危险源流散。

  ⑤视情况使用移动式泡沫管枪(炮)或高倍数泡沫发生器喷射泡沫,充分覆盖泄漏液面。

  (7)堵漏

  ①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②若易燃液体泄漏,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③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④根据泄漏对象,对非溶于水且比水轻的易燃液体,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⑤堵漏方法,见表5-3。

  (8)输转

  ①利用工艺措施导流或倒罐。

  ②转移较危险的瓶(罐、桶)。

  (9)救护

  ①现场救护。

  a.将染毒者迅速撤离现场,转移到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空气无污染地区;

  b.有条件时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及全身防护,防止继续吸人染毒;

  c.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给输氧气;

  d.立即脱去被污染者的服装,皮肤污染者,用流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冲洗,眼睛污染者,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

  ②使用特效药物治疗。

  ③对症治疗。

  ④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10)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1)清理

  ①少量残液,用干沙土、水泥粉、煤灰、干粉等吸附,收集后作技术处理或视情况倒至空旷地方掩埋;对与水反应或溶于水的也可视情况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放人废水系统。

  ②大量残液,用防爆泵抽吸或使用无火花盛器收集,集中处理。

  ③在污染地面上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液。

  ④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⑤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2)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易燃液体泄漏,一切处置行动自始至终必须严防引发爆炸。

  ③严密监视液体流淌情况,防止灾情扩大。

  ④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⑤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3.固体类危险化学晶泄漏事故现场处置基本程序

  (1)防护

  ①根据泄漏固体的毒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

  ②防护等级划分标准,见表5-1。

  ③防护标准,见表5-2。

  (2)询情

  ①遇险人员情况。

  ②物质泄漏的时间、部位、形式、已散落范围。

  ③单位的消防组织与设施。

  ④工艺处置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

  (3)侦检

  ①搜寻遇险人员。

  ②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及扩散范围。

  ③确定攻防路线、阵地。

  ④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

  (4)警戒

  ①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

  ②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

  ③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并逐一登记。

  (5)救生

  ①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

  ②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③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和标识。

  ④将需要救治人员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

  (6)控险

  ①占领水源,铺设干线,设置阵地,有序展开。

  ②做好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及沙土灭火进攻的准备,以防万一。

  (7)排险

  ①少量物品泄漏,小心扫起,收集于专用密封桶或干净、有盖的容器中;对与水反应或溶于水的物品可视情况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放人废水系统。

  ②大量物品泄漏,先用塑料布、帆布等覆盖,减少飞散,然后尽可能回收,恢复原状,若完全回收有困难,可收集后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8)救护

  ①现场救护。

  a.迅速将遇险者救离危险区域;

  b.注意呼吸道(戴防毒面具、面罩或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和皮肤(穿防护服)的防护;

  c.对昏迷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

  d.脱去污染服装,肤及眼污染用清水彻底冲洗,对易损伤呼吸道及黏膜的化合物应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防止窒息或阻塞,对消化道服人者应立即催吐。

  ②对症治疗。

  ③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

  (9)洗消

  ①在危险区与安全区交界处设立洗消站。

  ②洗消的对象。

  a.轻度中毒的人员;

  b.重度中毒人员在送医院治疗之前;

  c.现场医务人员;

  d.消防和其他抢险人员及群众互救人员;

  e.抢救及染毒器具。

  ③使用相应的洗消药剂。

  ④洗消污水的排放必须经过环保部门的检测,以防造成次生灾害。

  (10)清理

  ①在污染地面上洒上中和或洗涤剂浸洗,然后用大量直流水清扫现场,特别是低洼、沟渠等处,确保不留残物。

  ②清点人员、车辆及器材。

  ③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11)警示

  ①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

  ②可燃物泄漏时,应消除现场一切可能引发燃烧爆炸的点火源。

  ③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

  ④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