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海啸避灾知识问答

2011-11-11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发生在2011年3月的日本海啸已经吞噬了太多人的生命,让人类再次感到海啸的恐怖。其实,只要掌握必要的逃生知识,在海啸灾难中还是可以全身而退的。

    海啸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

    海啸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变形,致使从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体发生大的涌动,形成海啸袭击沿岸地区。

    受台风和低气压的影响,海面会掀起巨浪,虽然有时高达数米,但浪幅有限,由数米到数百米,因此冲击岸边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啸就不同了,虽然海啸在遥远的海面只有数厘米至数米高,但由于海面隆起的范围大,有时海啸的宽幅达数百公里,这种巨大的“水块”产生的破坏力非常惊人,严重危害岸上的建筑物和人的生命。据调查,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在泰国沿岸把一艘50吨重的船从海边推到岸上1.2公里远的地方。从有关数据来看,海啸高达2米,木制房屋会瞬间遭到破坏;海啸高达20米以上,钢筋水泥建筑物也难以招架。

    海啸传播到海岸时,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滨海、岛屿或海湾的海水出现反常退潮或河流没水现象,然后海水又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第二种是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伴随隆隆巨响滨海陆地涌来,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

    海啸的特征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形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海啸和喷气飞机速度差不多,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10米的地方,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由于前浪减速,后浪推过来发生重叠,因此海啸到岸边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啸掀起的海浪会更高。

    海啸在遥远的海面移动时并不为人注意,但它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陆地并达到海岸时会突然形成巨大的水墙,人们发现它时为时已晚,因此,一旦发生地震就要马上离开海岸,转移到高处安全的地方。

    海啸来临时如何逃生

    1.地震海啸发生的最早信号是地面强烈震动,地震波与海啸的到达有一个时间差,正好有利于人们预防。

    2.如果发现潮汐突然反常涨落,海平面显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

    3.海啸前海水异常退去时往往会把鱼虾等许多海生动物留在浅滩,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千万不要前去捡鱼或看热闹,应当迅速离开海岸,向内陆高处转移。

    4.发生海啸时,航行在海上的船只不可以回港或靠岸,应该马上驶向深海区,深海区相对于海岸更为安全。

    海啸的自救与互救

    1.如果在海啸时不幸落水,要尽量抓住木板等漂浮物,同时注意避免与其他硬物碰撞。

    2.在水中不要举手,也不要乱挣扎,尽量减少动作,能浮在水面随波漂流即可。这样既可以避免下沉,又能够减少体能的无谓消耗。

    3.如果海水温度偏低,不要脱衣服。

    4.尽量不要游泳,以防体内热量过快散失。

    5.不要喝海水。海水不仅不能解渴,反而会让人产生幻觉,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死亡。

    6.尽可能向其他落水者靠拢,既便于相互帮助和鼓励,又因为目标扩大而更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7.人在海水中长时间浸泡,热量散失会造成体温下降。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最好能放在温水里恢复体温,没有条件时也应尽量裹上被、毯、大衣等保温。注意不要采取局部加温或按摩的办法,更不能给落水者饮酒,饮酒只能使热量更快散失。让落水者适当喝一些糖水有好处,可以补充体内的水分和能量。

    8.如果落水者受伤,应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重伤员则要及时送医院救治。

    9.要记住及时清除落水者鼻腔、口腔和腹内的吸人物。具体方法是:将落水者的肚子放在你的大腿上,从后背按压,将海水等吸入物倒出。如心跳、呼吸停止,则应立即交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

    目前国际上有没有预防海啸的预警机制

    目前全球已建立了国际海啸预警系统。该系统是1965年开始启动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带海域发生了里氏9.2级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啸袭击了大半个阿拉斯加。海啸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开始启动这一研究。后来,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一些北美、亚洲、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

    据介绍,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大致判断出哪些地方会形成海啸,其规模和破坏性有多大。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