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论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中的风险管理

2010-07-05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摘 要】  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风险管理。全面认真做好危害识别,明确风险评价的范围和制定评价准则的依据,企业应该识别所有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应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四个方面进行危害识别评价。提出危害识别评价的方法,根据企业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危害识别。制定控制措施是风险管理的目的,选择控制措施要突出先进性、可行性、安全性、实用性。企业发生重大事项变更时应对风险信息进行更新、评价、分析,确保把风险完全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内,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

  【关键词】  安全标准化;风险管理

  引言

  为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双基”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国家安监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意见》(安监管政法字[2004]62号)[1]。开展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既是企业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又是做好日常企业安全管理的难点。

  1  风险管理的意义

  实施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类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2]。因些全面认清危害因素,准确评价风险,控制重大风险,是标准化建立和保持的基础,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是标准化运行的关键。通过事先分析、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管理关口前移,实现事前预防,达到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2  风险评价的范围[3]

  企业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应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范围,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成立评价组织,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2.1  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

  2.2  制定评价准则

  在制定评价准则时,应依据:

  (1)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

  (2)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合同规定;

  (5)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分析时机:常规活动每年一次,非常规活动开始之前。

  企业应该识别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生产活动,所有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危害因素,通过工程控制、行政管理和个人防护等措施,遏制事故,避免人身伤害、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

  2.3  评价的基本内容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地面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露的原因等。

  2.3.1  人的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主要表现在:(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使用的安全装置失效;(3)使用不安全设备;(4)手代替工具操作;(5)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10)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11)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12)不安全装束;(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2.3.2  物的不安全状态。

  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带病运行;(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产生有害噪声、振动等;(5)使用火灾、爆炸性物质;(6)使用化学危害、毒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物质等。

  2.3.3  作业环境缺陷。

  (1)无安全通道,间隔不足,配置、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2)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压力、温度不当;(3)外部噪声;(4)风、雷电、洪水等自然危害。

  2.3.4  管理缺陷。

  (1)对物理性能控制的缺陷,设计检测不符合处置方面的要求;(2)对人员控制的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超负荷,禁忌作业等;(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4)来自相关方面的风险管理缺陷,合同采购无安全要求;(5)违反工效学原理,所用机器不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3  危害识别(评价)方法

  3.1  常用危害识别(评价)方法[4]

  (1)工作危害分析(JHA);(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3)预危险性分析(PHA);(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6)故障树分析(FTA);(7)事件树分析(ETA)。

  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其中比较常用和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主要是工作危害分析(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3.2  工作危害分析(JHA)

  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制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第一步:分解工作步骤,把日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

  第二步:识别每一个步骤的主要危害和后果。识别思路:谁会受到伤害(人、财产、环境)?伤害的后果是什么?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

  第三步: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

  3.3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

  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程序:(1)确定人员,建立一个编制小组,其成员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2)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3)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4)判别危险源,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5)列入安全检查表,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经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列出表格。

  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之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

  4  控制措施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度[5]。

  4.1  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3)控制措施和经济合理性及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2  企业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4.3  企业制定控制措施应按危害--事件--结果的关系进行。

  先列出预防性措施,即防止危害导致事件或事故发生的措施;再列出事件一旦发生,防止事件发生产生的结果或减轻事件发生的后果严重性的措施,这些措施是恢复性措施(避免事件扩大,事件发生后经采取恢复性措施,恢复到原来的安全状态)或应急措施。应当注意,导致事件发生的危害有许多,每一项危害都应采取几项措施,有时一项措施可以同时控制几项危害或几个结果。

  5  风险信息更新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企业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4)有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6  结论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处理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6]。风险管理的机制是先确定分析的范围和目标,从我们从事的活动,使用的设备设施中选取分析对象,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作业场所等方面进行危害识别。继而按照风险评价的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划分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对于不可接受风险,企业可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分别规定整改的期限和整改措施。直至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程度。同时,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的控制措施,包括修订和新制定的操作规程,及时向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教育,以使从业人员熟悉其岗位和工作环境中的风险,应该采取的控制措施,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保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