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其专网建设的研究

2008-06-05   来源: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时期,也是专家预测人均GDP2000美元~6000美元的事故高峰呈现期。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随处可见生产规模的扩大;设备运行速度的加快;人员聚集几率的提高;公共设施的巨型化。人口、财产密度的增加还使我们面临更大的城市化风险。这些趋向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复杂性的增加,一旦事故发生,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事故规模的扩大,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处在事故率高踞不下的状态,表现为突发性与非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如: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燃气泄漏、毒物泄漏、放射源丢失等等,还有往往因小事故引发的灾难性连锁反应,如火灾、爆炸、集体中毒、辐射危害等等。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容易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其中就有安全投入不足,生产设施本质安全度难以提高的原因。我们应该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从大安全的角度重新考虑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地监控。

  一、危险源与事故隐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安全投入的逐步重视,提高设备、装置本质安全度的条件正在优化。但杜绝一切事故不符合自然规律。面对事故隐患,实施有效监控并做好应急准备,才是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和强度的最好途径。

  隐患是事故的导火索,追本溯源,隐患的必要条件是危险源。危险能量理论强调: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中,物质能量的转换失控,可以造成事故。这种破坏性能量的存在就是危险源。危险源有明显的静态特征,量化概念对应“固有危险度”。危险源可以定义为:有失去控制可能的突变能量(或有害物质)积聚。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增加了社会工程学的“人为干预”概念。综合两者关系: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防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度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

  各种危险源,处于各自的实际管理状态或监控状态。由于人为干预不同,即便是同一类的危险源,现实危险度也会截然不同。以核电站为例,从能量失控角度讲,核反应堆是极其重大的危险源。但是由于多重保护、预警、反馈技术,以及严密管理和有效控制,也可以不构成重大隐患。

  二、危险源监控和监控体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体现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危险源进行防范性技术干预的意识,以努力消除隐患和防范事故。通过技术干预使危险源在安全域值范围之内,是实现安全监控的过程。不同层面的监控都是为了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和减弱事故一旦发生后的破坏性。

  危险源监控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是过程安全监控(包括实时控制及预警)的微观管理层次。更高层次则是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减灾救援体系为主的宏观管理。两个层次的管理共同构成 “企业负责、行业管理、政府监察、社会监督、作业者遵章守纪” 的安全生产体系。

  宏观管理层次,具有可靠性检查,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是一种信息流系统。宏观管理依托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偏重软件技术,它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评估和行政许可,实行的是间接监控。宏观管理还关注社会监督、反馈、沟通、奖惩、培训和宣传教育等等,具有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项特征。在微观管理层次,其监控方式更多是对生产人员、设备实施实时控制,并在控制参数超过各级安全域值的临界状态时进行预警。它的现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突出。从作用范围看,系统的管理主体存在于企业工程运行实体之中。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环境条件发生了三个明显进步:1.市场经济体制在运作机制上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权层次;2.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数字监控”的技术基础;3.政府管理职能的明确改进更以利于社会共享、资源节约的整合。这些发展对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建立和监控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社会经济规模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双重推动下,提高企业现实安全度的意识空前提高,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多层次控制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市场经济新格局下,地方行政监管得到强化,地域监控基础逐渐形成。

  三、危险源、隐患和安全评价

  我国的危险源监控体系的首要问题如何定位重大危险源和确定分级监控的目标分解。要根据国家统一的重大危险源监控标准明确监控范围;获取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工程项目应该从建设之初就开始注重安全生产,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安全评价来摸清危险源,确保工程安全设计、设施的“三同时”。其中也涉及危险源的分级和监控目标的确定;从而制订出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等等。而现状评价重在隐患辨识,是危险源辨识的深化,是动态管理工作,涉及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

  基础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危险源普查、风险评估、“安全评价”方式,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0)和其他类型和临界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并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类进行分级,以便按危险源专项实施分级监控和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分类、分级管理是重大危险源监控的基础,危险源分级涉及面很广,以化工企业为例有很多类别:危险品库区、罐区、压力容器、管道、生产场所、危险道口、机动设备、辐射源等等。应该先分类再分级,基本分类可以是危险品贮存、运输、特种设备(包括部分生产装置),以及公共设施几大类。而分级完全是出于监控方面的考虑,我国幅员辽阔,行政监管层次多,必须分层次、分区域进行分级监控。

  危险、有害因素的数据库还要根据工艺、技术、产品、规模的改变而更新,监控绩效更需要跟踪进行,以做到持续改进。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重大危险源监控除事故预防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有助于对突发事故实施应急救援。目前这个领域存在应急救援机制、系统、预案等方面的协调问题,诸如应急救援力量调配、预案启动和运作机制;应急救援系统的构成极其组织结构;不同层次事故应急预案及其系统衔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与城市应急(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和其他灾害)的网络共建,以及资源共享的策划等。

  事故应急救援主要目的是限制事故扩大及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涉及地域管理,应该注重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紧急动员机制建设,以及加强群体抢救医疗、护理,及大规模转移等技术研究。高效的地域戒备体制包括动用国家机器、社会力量的应急动员机制。

  应急救援体系涉及与危险源管理有关的所有部门,涉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检查、修正、启动、关闭。必须在政府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框架下建立。

  应急预案体系带有紧急反应和长期戒备和安全系统工程的特点,必须注重减轻事故后果的措施有效性;具体包括应急准备和应急目标;对事故严重度的快速判别和分级实施;现场人员应急措施、防护、救护设备使用程序和灾害减缓的现场应急技术措施;向上级救援机构的报警和现场人员撤出,包括路线,防护、救护、转移措施等;应急救援设备待用检查、测试、维修计划和程序;危险品技术说明及应急处置方法和医疗急救;应急救援组织的动员、召集、指挥机制;以及应急救援人员、机构的协同训练、培训、考核、记录等。

  五、重大危险源监控的GIS平台

  政府转化职能的过程已经进入纵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赋予综合管理职能,从大安全的角度考虑重大危险源监控,涉及众多前所未有的领域;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承当地方政府宏观管理和执法监督的职能。首先要做到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控系统要求体现两个层次的功能。即一个与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层次,包括实时控制和事故预警,以设备系统、现场及其周边技术为明显特征的过程监控。而另一个层次是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减灾救援等,构成复杂体系的宏观监控,即安全目标管理层次。

  在过程安全监控(微观监控)层次,监控方式更多是对人员、设备运行施行实时控制,在临界状态,即控制参数超过安全域值时,启动安全应急程序,进行预警。它具有明显的现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系统构成和管理实施都偏重于硬件和工程技术。管理主体为企业或运营实体的组织。

  关于具有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的安全目标监控(宏观监管)系统,是一种社会管理的信息流系统。它有法制性、社会性的特点。它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评估,实施间接监控。系统依托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法规体系;偏重于软件技术和宏观管理;偏重于安全生产培训和对社会公众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关注社会监督、反馈信息。

  由于监控系统必然存在两个层次,有比较明显的界限,为保证高效运行必须有良好的衔接。其联接界面要有一定的交互功能。根据现代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条件,数字化技术监管很容易实现。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理想的信息承载平台。在隐患监控领域运用GIS开发可视化的危险源和隐患监控集成系统,可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监视各区域的多个重大危险源(如果再配套采用GPS技术,甚至可以监视诸如危险品运输罐车、船舶等流动危险源),同时,还可以响应、启动应急调控系统实施救援计划,以及其它应用程序,而不是仅仅孤立地监控单个危险源。

  多层重大危险源监控的地理信息系统结构要符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分级管理体制的构架,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综合安全监管。从大安全角度出发,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包括工业领域之外的安全生产,其中,不同行业的安全地理信息平台与对应的行业安全数据信息系统衔接,不同地区的安全地理信息平台与对应的地区安全数据信息系统衔接。而各行业、地区安全地理信息平台均与综合管理地理信息平台链接。各种安全数据信息(包括数据化的图像资料),经过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功能的处理,决策者可以在监管指挥中心的多媒体终端,迅速调阅、监视各地区、各行业重大隐患的动态资料,以及处理事件所需的相关信息,以便随时掌握最新情况。

  GIS的电子软件平台的技术差异不大,但是各行业、地区和其它功能块的数据信息可是千差万别,特别是各自的数据库、软件包功能不一,必须分别开发,逐步完善。图四所列为公共设施的安全数据信息系统结构组成梗概。与工业企业、商贸贮运不一样,必须根据行业特点专门设计,同时又要注意数据接口的一致性。

  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管理平台、使用人员组成。基础部分是硬件配置,均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联结必要的输入/输出设备,形成系统的骨架和规模。目前,价格低廉的微型机、小型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均已满足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常见的图形输出设备和彩色屏幕终端都能符合各级监管部门的监控工作要求。系统建立的软硬件基础都存在,技术关键在于各种安全信息、辨识信息等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各个功能软件模块的衔接。当然,这绝非商业化目标的研究,而是取决于行政需求的复杂工程,其实用化进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决心才能启动。

  六、结束语

  发展安全生产监管电子政务,重视建立链接动态数据库的重大危险源监控地理信息系统,是掌握安全生产的事前数据的重要环节。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开始用于重大危险源监控。在江苏省的无锡、常熟、泰兴等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都在进行有重大危险源监控GIS实用验证。但是采用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管理数据库构建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涉及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必须对监控体系的行政监控和生产过程监控两个层次的界面有清醒的认识。1.政府的宏观监控不能直接介入企业内部的微观控制活动,包括危险源辨识的动态更新和危险源的事故控制。否则将违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而事倍功半。2.当务之急要加紧分步认定分级监控的责任层面,确定目标范围,决不能全面开花而失去重点,甚至失去操作性。3.面临系统的实用性推广有必要立即着手制订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标准,其中尤其是信息平台、数据库接口等信息软件的统一更为重要。4.要特别关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并与之配套,以便在系统整合时的信息接口畅通。

  在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借助网络化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平台进行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可以界定分层监控职责范围,顺利实施动态危险源数据更新,促进安全管理手段的提升。大范围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控,其系统和信息平台设计应该按三种类型来考虑:一、企业型:直接面向重大危险源,上联中层系统:二、中层型:面向企业,面向特别重大危险源,并上联上层或中央系统;三、中央型:面向中层,面向极其重大危险源。

  总之。建立合理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将有利于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效率,更加有效地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