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我国须恶补地震天灾危机防御课

2009-03-27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一些人渐渐淡忘了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性,真切感受到自然的巨大威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面对现有技术无法准确预测地质灾害,面对人力不可扭转的地裂山崩的现实,我们的确有些无奈。地震发生一般很突然,之前的征兆一般人也很难察觉。而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发达国家也难以预测。那么,当地震发生时,该怎么办?

  将防御措施纳入应急预案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东瀛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从两方面入手防震减震。从硬件上看,日本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内部是石棉一类的填充物。对于老旧建筑,则采取钢筋牵拉框固定,“以力制力”牵引抗震。近年还运用“柔能克刚”原理,在建筑物地基部分加上硬质橡胶和钢板,使建筑物结构具有弹性,甚至能抵御7级地震。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神户当时仅有的2栋“免震建筑”毫发无损,可以证明此种技术的可靠性。

  从软件上看,日本十分重视防震教育。居民很清楚所住楼宇的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易倒易碎物品通常不会放在无遮挡的地方。家中无人时,日本人习惯关闭煤气总阀。每个家庭须准备维持2-3天的饮水和食物,并且定期更新。除了掌握地震中火里逃生的常识,家中灭火器常备常检查,未成年孩子也少不了被教授地震逃生术,学校不时组织地震演习。家长还会向孩子灌输一种信念:地震虽然可怕,怯懦更为可怕,地震中能够幸存的,往往是敢于面对厄运、顽强坚韧者。

  目前我国政府、企业的应急预案,往往比较注重防“人祸”,而对“天灾”的预防不够。据了解,日本企业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有着比较健全的应急机制,能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当洪水、雪灾、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安全停车并保证物料不外泄,这是中国政府、企业通过四川汶川地震应该好好总结的。

  因此,做好灾难教育,恶补一下地震等天灾危机防御知识课已成当务之急。如果平时做好大洪水、台风、地震等天灾造成的危害宣传,将应急防御措施充实、完善到已有的预案中,特别是地震频发区、沿海等天灾易发地区要制定详细的防御措施,做好物质、人员准备,定期进行预案演练,当地震、泥石流地质灾害等天灾突然来袭时,就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地震发生时,要迅速观察地形,如果是平房,要迅速猫腰冲出房子,如果是楼房,来不及的话,要迅速进入到厕所,厨房等房间,因为这些地方建筑应力强,相对安全。在室内应选择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点避震,如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墙根、墙角等处,还可以选择厨房、浴室、厕所等空间小,不容易塌落的地方避震。如果不幸被埋在建筑物下,也不要恐慌,要冷静自救。恐慌只会浪费你的能量,先观察一下,判断自己是否受伤及程度,如果出血要压迫出血处,防止出血过多,要确保呼吸畅通,深呼吸,等待救援。另外,要坚持就近躲避、保护头部和保护呼吸系统的原则,尽量增大生存的可能。发生灾害时如何有序地避难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课题。在日本随处可见的避难引导图,在引导有序避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个人应具有防灾意识更为重要

  日本很多大楼内都有避难引导图。一旦发生灾害,应该沿什么路线出去,实在出不去躲在什么地方等待救援,灭火器在什么位置,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引导图都能一清二楚。

  但细致的日本人还是时常发现防灾方面的疏漏。日本警视厅警备心理研究会不久前对地下街管理事务所和有关店铺的2300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尽管有76.7%的地下街管理事务所采取了防震措施,标明了避难路线,但相关店铺有58.2%的人回答不知道。警视厅认为,这种“不知道”很容易导致灾后拥挤甚至踩踏事故,因此有必要把避难路线指示得更清楚,以提高防灾的实效。

  据日本媒体报道,东京都的23个区都有自己的防灾计划,一旦出现地震灾害,在什么地方避难,什么地方有水源,走在哪条街上应注意上面可能落下破碎玻璃等,都在避难引导图上标示得清清楚楚。

  然而,东京灾害志愿者秘书处的福田信章次长也认为,虽然有避难引导图,但每个人出门不可能随时都带,因此自己平时具有防灾意识更为重要。心里要有一个避难引导图,发生地震时能掌握避难场所的位置和前往路线,知道什么地方有提供救灾食品的便利店,路边有多少安全的空地,这样才可以做到遇事不慌,冷静应对地震灾害。所有煤矿、非煤矿山、化工、冶金、有色等重点企业和商场、超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每年至少都要开展一次紧急情况下的人员撤离和逃生演习,检验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检验职工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检验在重大灾情、重大险情面前企业各部门的应急指挥、配合和协作能力。

  社会救助与保险机制也至关重要

  另外,社会救助与保险机制,对灾后重建、分担受灾损失也至关重要。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同样能在志愿救灾、帮困扶持中起到重要作用。其自发性、社区互助性,也是公民社会构建的重要环节。1992年“安德鲁”飓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令西方保险业分别“巨赔”155亿美元与250亿美元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投保人承担的灾害损失。

  在社会经济日益开放发展的时候,除了那些个人发展出来的社会网络和政府行政网络之外,也需要更多的基于公众利益团体与兴趣团体发展出来的非政府组织,政府行政往往是一种常备功能,而很多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预备功能,在灾害预防与对策这类问题上,正需要基于公共卫生、灾害教育、防灾建筑设计、灾害救助、青少年灾害对策培训等等方面的民间社会工作,他们可以在信息传播、知识共享、社会救助网络编织、日常灾害对抗的演习、应急预案设计支持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四川地震灾区救灾物资缺乏,即使能征集到的物资大多数并非基于有明确的防灾抗灾考虑的。最近笔者与建筑设计界相关朋友讨论地震灾民临时住所设计的问题,发现最现成的参照经验来自日本。日本大力开发防震抗灾用品产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日本现已研制出各种防震抗灾用品。例如,具有一定防火功能的紧急避难用品包,内有各类物品27件,其中包括矿泉水、饮用水装运桶、压缩饼干、手摇发光灯、防尘口罩、防滑手套、绳子、固体燃料、急用哨子、护创膏、药棉和绷带、灾害临时卫生设施、临时住所等。此外,还研发生产了压缩内衣、无水洗涤剂和手摇充电收音机等用品。作为一个产品制造能力居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作为一个各类灾害多发的国家,中国很多的一般化产品产能处在过剩的状态,而针对特定用途包括基于抗灾救灾需要而设计的产品,或者具有这方面考虑从而兼有这方面功能的产品其实少之又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灾害教训不可谓不多,但是转变成社会常规防御机制者尚少。社会具备灾害防御对策能力与事后反应能力一样重要,而且更加体现出社会管治的前瞻性。我们马后炮也许可以少放一点,但是由这次地震开始来说我们的灾害反应与对策机制的重新整治与建设,这个不算马后炮,而算马前炮。天将降大任于斯国也,这灾难的事情少不了,也跑不了。

  防灾减灾必然要增加相应的社会成本与投入。生命权利高于一切,某些价值的权衡取舍,安全与逃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每一次自然灾难,也都是对人性博爱、政府危机应对、社会整体协调、以至民族意志的考验。尽管谁都不愿经历灾难,但勇敢善良的炎黄子孙,已无数次地团结面对,取得过一次次的最后胜利。天灾,会令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