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说明

注氮防灭火技术在火区控制中的应用

2009-02-23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分析了煤矿采空区自燃发火的原因,阐述了注氮技术的工作原理,有效地对采空区自燃发火进行了控制,保证了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关键词:注氮技术 防灭火 安全生产

  鹤壁中泰公司开采煤层为石炭二迭系山西组二1煤,煤层平均厚度8m,自燃发火期为6~12个月。工作面自1992年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工艺以来,基本上达到了高产、高效目的。但由于放顶煤回采工艺的特殊性,导致一系列防灭火问题,使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发火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工作面相邻采空区回采期间,由于隔离煤柱较薄,工作面采空区推过后,隔离煤柱被压碎,使后部采空区连成一片,形成漏风通道,导致采空区CO时有超限。于是,2005年以后不再推广全层放顶煤,采用顶分层分层采煤工艺,收到良好效益。

  21301工作面为顶分层采煤工作面,位于二水平一采区。该工作面东以21301下运输巷为界与4F37断层相邻,南以切眼为界与2118采空区相邻,西以31301上运输巷为界与21281采空区相邻,北以设计停采线为界与21301边切眼相邻。该工作面于2007年6月开始回采,工作面走向长278m,倾斜长59~71m,上运输巷拉长402m,下运输巷长371m,工作面煤尘爆炸指数为13.5%~16.7%,煤层自燃发火期为5~12个月。

  1 问题提出及原因分析

  2007年10月,21301工作面推进距停采线为15m时,发现上隅口CO有明显上升趋势,10月27日四点班测的CO达到0.008%,已超过《煤矿安全规程》0.0024%的规定值。分析认为,21301上运输巷刚采过上帮老巷,由于其密闭长期漏风,导致残煤氧化及后部采空区氧化,造成CO上升。

  2 防火方案

  采用注浆、注凝胶、均压灭火的同时,采取向21301采空区压注氮气进行灭火,使采空区自燃隐患得以有效治理。

  2.1 注氮及钻孔的选择

  通风区资料料显示,高温点位于21301上塘口以里20m上帮老巷及后部采空区开采切眼位置。为尽快灭火,同时在21282上、下运输巷分别向21301上塘口以里老巷和工作面开采切眼位置打钻,并立即向21301采空区及上塘口以里老巷注氮气。

  2.2 注氮设备与设施

  注氮设备采用地面DM移动式膜分离制氮机,该机采用了世界制氮领域的最新技术——中空纤维膜分离注氮技术,主要用于煤矿防灭火。该机注氮压力高,压力损失小,可满足氮气压力高用户。适合远距离输送,并可移动。主要技术指标:氮气产量:1000Nm3/h,氮气纯度≥97%,O2≤3%,氮气出口压力≥0.8MPa(可调)。

  2.3 移动式膜分离注氮机防灭火原理

  DM移动式膜分离注氮机是由空气压缩机、冷却器、电加热器、过滤器和膜分离器组成,其核心部分是膜分离器。膜分离器是由多束半渗透中空纤维组成,每个分离器含有数以万计的纤维丝,中空纤维膜分离气体的总过程,是由溶解和扩散两部分组成,即混合气体在膜的高压侧表面,以不同的溶解度溶于膜内,然后在膜中两侧压力差推动下,混合气体的分子以不同的速度向膜的低压扩散,渗透速率较快的气体,如水气、氧气等,透过膜后在透膜侧被富集,而渗透速率较慢的气体,如氮气、氩气等则在滞留侧被富集,从而达到混合气体分离的目的。

  2.4 注氮防灭火工艺流程

  首先,人工起动DM制氮机,制氮机生成的氮气由注氮管10压入21282上、下运输巷,然后通过2吋注氮管4、8到注氮孔5、6,最后进入采空区快速进行灭火。由图可知,其工作原理简单,并可根据管径调整出口压力,向封闭的采空区送气,就能达到防灭火的目的。

  3 效果分析

  从2007年10月27日四点班测得21301上塘口CO浓度为0.008%,连续不断向21301采空区注氮,每小时注氮500Nm3/h,每天注氮气20h,到11月10日止,共向采空区注130000Nm3/h,10日四点班测得CO浓度为0.0012%,以后连续监测到13日,基本稳定。注氮气能及时消灭高温火源,取得了显著效果,保证了21301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从21301采空区的使用情况看,注氮气防灭火技术能够有效防治采空区自燃发火,快速处理自燃带的火区。其中,判断高温区域范围,做到有的放矢,是快速治理高温火区的基础。使用氮气防灭火技术工艺简单,灭火迅速,节约材料及能源,经济可靠,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