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隋鹏程系列讲座第七讲---多因素致因理论

2004-12-09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流行病学致因模型
  1949年葛登(Kden)论说了疾病与事故间的相似性,认为工伤事故的发生和易感性可以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的发生和感染一样,用同样的方式去理解。这种流行病学方法考虑当事人(事故受害者)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环境的特性,例如工作和生活区域、社会状况、季节等,还有媒介的特性,就如流行病学中的病毒、细菌,但在工伤事故中就不再是范围确定的生物学问题,而应把“媒介”理解为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构成伤害的来源,如机械、位能、电能、热能和辐射能等等。能量和病毒一样都是事故或疾病现象的瞬时原因。但是,疾病的媒介总是绝对有害的,只是有害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而能量在大多数时间里是有利的动力,是服务于生产的一种功能,只有当能量逆流于人体的偶然情况下,才是事故发生的源点和媒介。
  流行病学方法属于多因素事故致因理论,较之单因素和少因素等理论,其先进性在于它明确地承认原因因素间的关系特性。该理论认识到,事故是三组变量(当事人的特性、环境特性和媒介的能量特性)中某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是三类变量组包含大量需要研究的内容,众多的因素必须有大量的标本去统计、评价,但缺乏明确的指导。
  多因素致因论用系统模型从微观上测验人—机相互关系,达到深入理解构成事故发生的诸因素的因果关系。
  系统模型是说明人—机关系中的心理逻辑过程的,特别要辨证事故将要发生时的状态特性,最重要的是与感觉、记忆、理解、决策有关的心理逻辑过程。

系统理论的人因素模型
  系统模型可反应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查,并能指出促成事故的一系列事件。下述几个模型都属于系统理论。

S-O-R人的因素模型
  1969年,瑟利(Surry)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危险构成和显现危险的紧急时期),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在显现危险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人的因素即瑟利模型如图

图1:人因素模型

  操作过程S-O-R的人因素的综合模型
  1978年安德森(Andzen)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中应用了瑟利模型,发现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模型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周围环境的运行过程。通过在瑟利模型上增加一组前提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这一工作过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

图2:修正的人因素模型

海尔模型
  1970年海尔(Haier)认为,当人们对事件的真实情况不能做出适当响应时,事故就会发生,但并不一定造成伤害后果。海尔的模型集中于操作者与运行系统的相互作用。他的模型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把下列四大方面的相互关系清楚地显示了出来:(1)察觉情况,接受信息;(2)处理信息;(3)用行动改变形势;(4)新的察觉、处理、响应。
  操作者在运行系统中收到出现的信息,可能由于机械的故障而不正确,或因视力听不佳察觉不完整。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行动失误。预期的信息收集和选择根据过去经验预测。当疲劳、有压力负担过重,使操作者对收集信息的注意力消弱,以致不能保持对危险的警惕。
  行为的决策:根据察觉到的信息,经过处理,能否采取正确的行动,这取决于指导、培训以及固有的能力。决策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这包括生产班组群体的利益,原有的经验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危险的主观评估。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