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及抢险救援对策

2008-01-10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摘要:化学事故发生后,应由消防部队专勤人员或调集防化部队、环保、卫生防疫、化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毒气检测设备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尽快采样检测。在已知外泄毒物种类的情况下,应迅速查明有毒物污染的范围及在空气和水源中的浓度,根据实测结果标志出重点防护目标和事故区域的边界。在末知毒物种类时,应取样迅速送监测机构分析、确定。检测可采取固定点和巡回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检测的重点。检测工作应贯穿抢险救援始终。要及时将检测结果报告现场总指挥部。从而,为总指挥部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种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抢险总指挥部迅速调集公安、武警、民兵或驻军划出警戒区,并对警戒区边界安排岗哨或用插旗、洒石灰线、拉绳索等方法设置警戒线,切实对污染区严加控制、管理。以防污染区外的群众、车辆误入污染区而引起伤害。公安交警应对污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口设卡,控制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出,保抢险救援车辆通行。要维护好污染区及其附近地区社会秩序,及时将事故的有关情况及处置措施通告群众,搞好宣传教育,稳定群众情绪,严防由于群众惊慌和坏人造谣生事引起社会混乱。尤其对污染区内重要目标和部位更应加强警卫,严防敌人破坏。 

    内容提要:通过系统的论述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成因以及处置措施,从各种环节上探讨化学危险品处置的具体措施。  

    前言 

    近三十年来,世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化学工业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和化学工业品进入人类生活,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核电站已600多座,化学工厂更是不记其数化工产品可达600万种,其中70%具有不同的毒害作用。如作为无机基础产品的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许多有机化合物易燃易爆,如汽油、甲烷、乙醇、乙醚、苯等;有很多化学物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化学试剂、有机磷、砷农药、硫酸、烷基酷类、甲醇、酚类等;还有一氧化碳、氯气、光气、硫化氢、氰化氢等有毒气体。这四十年发生的化学事故中,一次经济损失超过3亿美元的特大事故就有近万起。如1984年12月2日子夜,位于印度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一个储存45吨剧毒液体--异氰酸甲酯的贮罐压力骤然升高,使阀门失灵,异氰酸甲酯外泄气化,致3150人死亡,5万多人失明,2万多人受到严重毒害,15万人接受治疗,受此事件影响的多达50余万人,约占博帕尔市总人门的一半,全市基本瘫痪,引起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善后处理长达5年之久。又如1992年3月25日,塞内加尔一家化肥厂氨水罐发生爆炸,当场死亡60多人,伤250人。海湾战争引起的综合证、北约对南联盟科索沃化学工业区轰炸次生的化学灾害事故等,造成的损失和危害都另人触目惊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我国化学事故发生的频率也不断增大。1985年全国即发生各种大小化工污染事故2700余起,后几年竟以每年500起左右的数字递增。1991年9月3日,我国江西上饶发生一起甲胺泄漏事故,造成900余人中毒,其中41人死亡。尤其是1993年8月5日,深圳罗湖区清水河安贸危险品仓库发生猛烈爆炸、燃烧,几公里外的房屋玻璃被震碎,致15人死亡,5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137人),直接经济损失2.4亿多元。广东消防部队百余辆消防战车,600余名消防官兵地4000余名军警的配合下,经十多个小时的艰苦战斗,才将大火扑灭。1987年哈尔滨亚麻厂包站事故,死49人。西安液化石油气公司的爆炸事故,死12人,伤32人。

    1996年3月20日上午发生的举世震惊的日本东京地"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1人死亡,75人昏迷不醒,5100余人分送234家医院抢救。共340个消防队,1363名消防队员到场。这次事件导致135名消防队员受伤,其中有34名是在地面,没有进入到地铁,主要是吸入了附着在衣服上的气体而中毒的。从这次事件付出的惨重代价,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到的报警是爆炸火灾和请求急救,所以没有去进行判断,采取的行动也是非常迟缓。消防队员对灾害现场的有毒一无所知,所以一开始对这种有毒气体的行动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了。二是当时的日本消防厅没有测出这种毒气是何种气体,只是测出可能含有乙腈,而这种气体只是一种低毒气体。三是规模非常大,同时16个地点出现,整个东京都内都有,东京消防厅手忙脚乱,而且,首先到场的大队长一到场就受伤,不能进行指挥,所以指挥相对比较混乱。四是由于洗消不够,导致中毒。其它方面的原因还很多。

    此次事件以后,中央对化学危险品事故的处置非常重视。1997年拨出1.6个亿用于特勤队伍的建设。1999年7月19日——28日共十天时间。天津中国消防高级警官学校。参加培训的有:全国消防部队各总队参谋长、战训处长和重点城市建立有特勤消防队伍的各消防支队长、参谋长或战训科长,共80人。主要研讨灭火工作的主要问题:与世界同行相比较,一是消防装备落后缺乏防化、洗消、防毒方面的器材,重型车较少,重型水车占10%左右,我们的重型车是190-240马力,外国的重型车在300马力以上,我们的重型车在国外是中型车。二是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多种任务和新任务的需要。三是队员的业务素质相对比较低。 

    一、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特点和成因 

     所谓化学事故,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由化学物质造成的人员、环境的伤(危)害事故。但从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的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与化学危险物品有关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某些意外的情况,突发性地发生;或人为的破坏,便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大量泄漏;或伴随火灾、爆炸次生大量有害气体,从而在较大范围内造成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灾害性事故。 

     (一)事故的特点 

    1、突发性强,毒害物泄漏量大。 

  化学事故一般都是瞬间突然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突然发生。这种突发性往往与化工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有关。因为,多数化工生产都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有的在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有的则需要吸收热量,且许多化工生产的原料、中间体及产品都易燃易爆。所以,如果在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的某一环节稍有疏忽,便会导致事故突然发生。再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由于诸多原因,社会的防范工作很难做到万无一失,敌人施放毒气、制造爆炸等破坏活动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上述情况,都必然导致化学物质大量泄漏,产生严重的后果。印度博帕而灾害性化学事故就发生在半夜零时,人们都在熟睡之中。如1995年7月4日,成都市化工总厂液氯年间发生氯气泄漏,当场死3人,伤6人,且仅约l小时,市区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都能闻到刺激性的氯气味。又如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一家属于山道士化学公司的赞多兹化工厂化危品仓库发生火灾,约30吨农药和化工原料流入了西欧著名的莱茵河使莱茵阿里很快成厂含有大最磷硫和汞化物的毒流,240多公里长的河道变成死水,河面漂起大量死鱼和生物,河水人畜无法饮用,较长时间都只能靠消防车和其它车辆从水库运水,供应居民。该河流沿岸的法国、联邦德国、荷兰等王同深受其害。 

  2、波及面广,毒害范围宽。 

  化学事故发生后,染毒气体迅速向下风方向扩散,有毒有害物质大都可严重污染空气、地面、道路和生产、生活设施,短时间内危害范围即可达数十甚至数百平方公里。如1995年12月25日,位于四川宣汉县境内的"渡1井"发生特大天然气井喷,井下压力80多兆帕,井口压力20多兆帕,日喷量600多万立方米,由于外喷天然气中含硫化氢过多(空气中硫化氢最大允许含量义每立方米10毫克,而实际含量超过每立方米HO毫克)。仅两天多时间,距井口1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都能嗅到硫化氢气体的臭味,l万多当地村民不同程度中毒(眼角膜红肿、咳嗽不止)。再如,前述的莱茵河污染事件,很快使污染水流长达800余公里,波及沿岸国家。 

  3、伤害形式特殊,对人员、环境危害极大。 

  (1)毒性伤害。火灾中,火焰高温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对人体皮肉的烧灼伤害。爆炸事故对人员的伤害主要是物理机械性伤害。而化学事故一旦发生。如近年来,我省广州、潮州、佛山等地的爆炸事件。当有毒物质进入机体后,即能与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如酶、蛋白质、核酸等作用。改变细胞内组分的含量及结构,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从而导致机体功能紊乱,造成中毒。由于有毒物质专门破坏维持生命的生理过程,所以,对化学事故中的被伤害者的救治亦更为复杂。 

  (2)多途径伤害。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危害状态不同,故中毒的途径也不同。如受污染的空气可经呼吸道吸入和皮肤吸收中毒;毒物液滴可经皮肤渗透中毒,如沙林液滴落到皮肤上即很容易渗入皮肤之中;误食、误饮染毒食物、饮水,即可经消化道吸收中毒。再则,由于各种有毒物质的理化特性不同,能产生不同的中毒症状,造成不同的伤害效应。如沙林、苯、有机磷农药、氯化烃等神经性毒物,可经呼吸道、皮肤毒害神经系统;氯气、二氧化硫、氨气、光气、硫化氢、硫酸酯类、氮氧化物、异氰酸酯类等毒物,经呼吸道(酯类毒物还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导致呼吸系统中毒;一氧化碳、苯胺、硝基苯、氢氰酸吸入人体后会造成血液系统毒害(即全身性中毒)。其中。有的中毒较快,有的则系慢性中毒(中毒症状几小时或凡人后出现)。需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很多化学事故都伴随有爆炸、燃烧等情况,所以,在事故伤害之中,既可能是单一伤,又可能是复合伤;既可能在污染区直接受到伤害,也可能因接触或误食从污染区出来的物品、食品受到间接伤害。 

  (3)流动性伤害。化学事故发生后,由于有毒物质在空间形白云团,会从事故发生区域向四周尤其是下风方向扩散,造成大范围空间的污染,使伤害效应大大增强。 

    (4)持续性伤害。因化学事故发生后,会对空气、地面、水源物体等造成污染,且这种污染能持续较长时间,少则几小时,多则数日、数月。这给事故的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前述及的发生于1986年11月1目的瑞士巴塞尔市赞多兹化工厂化危品仓库火灾,有关专家指出:该事故将使莱茵阿因污染治理工作而至少倒退15年,并对河流生态造成长期影响。 

    有毒气体对环境污染一般影响一般不大,进入室内、绿化区及低洼地区处的气体,通过风吹、日晒等可以很快消散,但有毒气体在高低、疏密不一的居民区、围墙内易滞留。还有可污染发生在江河,如1994年1月2日上午,长江主航道扬中二墩港江面,一艘1。4万吨级的“大庆423号”油轮与另一艘货轮相撞引起大火,由于江水涨潮,燃烧的油料满溢至江中,形成一条300米长的火带,现场周围地区被黑烟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烟味。江西上饶沙溪镇2。4吨一甲胺泄漏后,有毒气体所经之处,空气、水井、鱼塘均受污染,毒区内树林、稻叶等绿叶植物一片枯黄,大豆、瓜果不满黄斑,池塘一片浑浊,死鱼满塘漂浮。 

  4、救援困难,组织指挥任务艰巨。化学事故发生后,救援行动将围绕切断(控制)事故源、护制污染区、抢救中毒人员、采样检测、组织污染区居民防护或撤离、对污染区实施洗消等任务展开,难度大,要求高。同时,为了有效地实施救援,还必须对参加抢险救援的队伍实行统一的组织指挥,并认真搞好通信、交通、运输、急救、物资、气象、生活等各项保障。组织指挥难度很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如1997年5月4日,重庆市长寿化工总厂污水处理车间火灾发生后,由于该厂专职消防队末掌握污水处理池已于事故前排空以及池内仍有二甲苯等残液及其挥发的大量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情况,以致在扑灭回流槽的火焰时,火焰经回流管道窜至污水创理池,使污水处理池爆炸,7名消防指战员和5名该厂-技术人员当场牺牲。而且,对化学事故后果的消除也异常复杂。可以说,对化学事故的处理及后果的消除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从各级党委、政府到各有关部门、单位(包括军、警)都得紧急动员组织起来,并密切协同,才能有效地消除其后果。如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事故发生后,政府调动了4000余名警察帮助受害者撤离,并在市郊架设大片帐蓬,解决12.5万人的临时居住。还从新德里和孟买调来数百名医务人员参加抢救伤病员。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泄漏,印度中央联邦政府又于12月16日开始,组织大批技术人员将剩余的25吨异氰酸甲酯全部作销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政府采取了特别保安措施,该农药厂周围岗哨林立,沙袋墙高筑,并用大型褐色帆布包围,印度空军还派遣3架能装5000升水的直升飞机,在现场上空向下不停喷洒水雾,仅此一项即持续了7天时间。 

  (二)事故的成因 

  造成化学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l、自然原因。白然界的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龙卷风、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雷击,以及太阳黑子周期性的爆发,引起的地球大气环流变化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化工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由此导致的停电、停水,使化学反应失控而导致火灾、爆炸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外泄。1992年8月20日,美国德克萨斯州--个大型石化企业因雷击,引起贮罐连续爆炸,大量可燃有害物质外泄,仅火灾就持续了24小时以上,损失惨重。94年1月17日临晨,美国洛杉矶西部约40公里的圣费南多河谷发生6。6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整个地区发生100多起火灾,原因主要是地震造成底下煤气管道爆炸引起泄漏,整个城市到处都是浓烟、烈火和燃烧后散发的异味。另一类自然灾害(如台风、潮汛、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因素)虽然破坏力同样巨大,但目前已能预报,可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故其危害程度一起化学事故的土法性远较上述因素为小。 

    2.人为及技术上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技术因素一般指人类在化工生产、储存及运输等过程中,对从事的岗位工作为掌握客观规律,违章引起的化学事故。 

  (1)勘测、设计方面存在缺陷。如从地形、气象因素看,由于选址不当,将重要的化工设施建在居民稠密区、地震断裂带、易滑坡地带、雷击区、大风带区等;从生产、储运方面看,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的化危品生产车间与仓库或贮罐(槽)等在布局方面末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技术规范、规定,间距不足,还有混装、混存、混运等;从工艺设计上看,易发生跑、冒、滴、漏的设施(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或处于上风(上方)位置,且离电源、火源、高温源距离不足;从防范设施看,防爆炸、防火灾(包括固定或半固定灭火、冷却装置)、防雷击、防污染等设施不齐全,不合理,维护管理不落实等,都将增大化学事故发生的几率。据美国前不久对过去五年间化工事故原因分析的报告称:属于贮罐设计缺陷、阀门质量所造成的事故,分别占事故总数的36%和17%。 

  (2)设备老化。带故障运转。化工生产流程中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压力、温度乃至高温、高压,产品、原料和中间体不少都具有腐蚀性强等特点,极易导致设备老化、故障,使各种管、阀、泵、室、塔、罐跑、冒、滴、漏,若发现、抢修不及时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据有关资料介绍,1963年至1981年,日本研发生的110起较严重的化学事故中,50%年石是由于设备老化、管道破裂、阀门被腐蚀致物料跑、冒、滴、漏造成的。 

    (3)违反操作规程。化工单位虽比其他单位有更为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但由于麻痹大意、违章操作引起的事故仍时有发生。近三年,据有关资料介绍,由于违章操作而造成的化学事故,约占化学;故总数的30%。    

    (4)敌对分于破坏或战争引起化学事故。因内外敌对分子的蓄意破坏,或因企业经营机制转轨中出现的多种矛盾。加之处理方法不当,导致矛盾激化,而人为造成化学事故的可能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世人关注的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于1995年3月20日晨8时,正是人们乘车上班的高峰时间,东京日比谷、丸之内、千代田等3条线路的5列电午和16处车站同时出现毒气。据悉,此次毒气事件系由日本新兴宗教团体奥姆真理教有组织的破坏,3月22日,日本出动2500多名防暴警察和自卫队员对该教分布在全国的各处基地实施搜查,发现了与沙林毒气相关的物质;溶解沙林的乙腈氰甲烷、贮装沙林的密封容器等等。23日,千余名警察佩带防毒、侦毒装备,在该教上九一色村基地仓库里又发现了大批制造沙林毒气的原料-氟化钠、氟化钙、氯化磷等。特别是在战争中,不少化工单位,如炸药、石油等工业设施都具有重大的军事和经济价值,必然成为交战双方攻击和敌特破坏的目标,一旦遭破坏,即会造成重大的化学事故。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导致有关国家的油井、贮油设施及化工企业遭到破坏,大量外泄的原油严重污染附近海域及岸上设施,大批海马和鱼类死亡,油井、贮油及炼油等设施火灾的浓烟笼罩了大片城市及乡村上空,污染的烟云飘移至南欧,甚至喜马拉雅山南麓也不了黑色油水混合雨,给广大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报道,中东地区还出现丁轻度的"核冬天"效应。1997年7月24日,美国国防部承认:美国军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有98900多名美军士兵受到了因爆破伊拉克化学武器库后释放出的神经毒气的伤害。再如南斯拉夫内战中,1992年6月13日,波黑最大的化工厂波利海化学厂曾遭到导弹袭击而受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还有些被联合国裁军委员会称之为"双用途毒剂"的化合物,如氢氰酸、光气、氯气、磷酰卤类等,和平时期是化工原料,战时即可迅速转为军工生产而作为军用毒剂用于战争。这类化学物质一旦泄漏,其杀伤威力不亚于便用化学武器。侵华日军就曾多次使用毒气杀害我同胞。据1995年7月]5日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侵华日军从1938年春"徐州会战"、"安庆会战"起即使用厂名为"红筒"的毒气武器。之后,又在我国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多处研制毒气武器,给我国人民带来刻骨铭心的灾难。 

    3、战争因素。国家或政治集团之间发生战争,使该地区人类生存环境遭到化学毒剂或有毒化合物污染。也可因该地区化工企业设施遭到破坏,大量有毒有害的华工原料、产品发生燃烧、爆炸、造成灾害性化学事故。在1915年4月2日,德军在欧洲一泊尔地区首次使用180吨氯气进行攻击,揭开了人类战争史上首次使用 化学战机剂的先例,仅5分钟就造成英法联军15000人中毒,5000人死亡。51年,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用B29型轰炸机对朝鲜投掷了目前是重要工业原料的光气炸弹,造成1379人中毒,480人死亡。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使用了12万吨植物杀伤剂,造成130多万人中毒,三分之一地区遭受污染,遗传学的远期效应使该地区的畸胎率、癌变率大大增高。海湾战争更是导致了有关国家的褡裢油井 

    4、其它意外原因。不少化学危险品在生产、贮运过程中,也可因某些预料不到的原因,如车祸、飞机失事、海损事故、火灾殃及等而发生化学事故。如1995年底,一装运氰化钠的货车,行至四川省阿坝州境内附,因不慎翻于公路下的江河中,使河道严重污染,沿河两岸居民不能饮用该阿之水,为治理污染。省、州政府动用下人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事故的分类 

  对于化学事故的类型,国内外至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但通常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一)按有毒物质污染的主要对象分类。即将化学事故分为: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和地面(物体)污染三类。 

  (二)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分类。即可将化学事故分为特大、重大和一般化学事故。特大化学事故,是指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并迅速扩散,短时间内造成成百上千人员中毒伤亡,危害范围大并使城市(镇,的综合功能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必须进行社会动员,组织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救援的灾害性事故;重大化学事故,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周围居民,且造成数十人急性中毒伤亡的事故。这类事故比特大化学事故危害的范围要小(一般指危及城市、城镇的局部,不致于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城市(镇)功能破坏。但这类事故发生的几率比特大化学事故高,事故发生后也需动员有关方面的力量参与救援;一般性化学事故,是指由于工厂设备陈旧、故障或违反操作规程引起个别人中毒,事故危害范围一般限于厂区内,且通常只需事故单位自己处理的事故。 

  (三)按有毒物释放形式,可分为直接外泄型和次生释放型两类。直接外泄型化学事故,即由于某种原因使生产、使用、储存或运输中的有毒物直接向外释放而造成的事故;次生释放型化学事故,是指某些本来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品,在燃烧、爆炸后次生出有毒有害物质并向四周释放而造成的化学事故。 

  除上述三种分类方法外,还呵按事故的毒物对人员的危害龙式分为呼吸系统中毒型、神经系统中毒型和血液系统中毒型化学事故;按化学事故中是否件有火灾、爆炸事故,又可分为混合型化学事故和单纯泄漏型化学事故,等等。 

  三、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救援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一)关阀堵漏,切断事故源。 

  在消防部队到场后,毒物仍在外泄的情况下,应及时向事故单位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了解泄漏毒物的名称、理化性质、毒害类型、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等,并在仔细研究关阀、堵漏的实施方案后,积极配合事故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和业务技术熟练的工人在严密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切断事故源。在实施关阀堵漏、切断事故源的处置措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抢险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前必须穿防化服(在已发生燃烧.高温的情况下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隔热服或避火服),穿戴前,应认真检查其完好状况,有专人监护(记载空气呼吸器的气瓶压力、进出人员姓名、进入时间等等),必要时,对进入现场人员可出开花或雾状水流掩护,以确保抢险人员的安全。 

    2、若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泄漏事故,消防人员可与事故单位熟悉情况的人员一道,由消防人员出开花或喷雾水流跟进掩护、协助他们关闭输送物料的管道阀门和切断有关的电源、火源,一定要严防关错、漏阀门。如2000年8月江门谦信化工厂火灾扑救。 

    3、对容器壁、管道壁堵漏,可使用专用的软橡胶封堵物(圆椎状、楔子状等多种形状和规格的塞子)、木塞子、胶泥、棉沙和肥皂封堵,对于较大的孔洞,还可用湿棉絮封堵、捆扎。需要注意的是,在化工工艺流程中的容器泄漏处直接堵漏时,一般不要先轻易关闭阀门或开关,而应先根据具体情况,在事故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确地采取降温降压措施(我们消防部队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实施均匀的开花水流冷却),然后再关闭阀门、开关止漏,以防因容器内压力和温度突然升高而发生爆炸。 

    4、对不能立即止漏而继续外泄的有毒有害物质,可根据其性质,与水或相应的溶液混合,使其迅速解毒或稀释。如1995年7月6日凌晨,空军成都某部医院,污水处理房氯气大量泄漏,水池中投放大量生石灰,成功处置了事故。 

    5、泄漏物正在燃烧时,只要是稳定型燃烧,一般不要急于灭火,而应首先出水枪对泄漏燃烧的容器、管道及其周围的容器、管道、阀门等设备以及受到火焰、高温威胁的建、构筑物进行冷却保护,在充分准备并确有把握处置事故的情况下,方才灭火。 

    6、对事故现场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行转移或采取保护措施,必须按有关要求和程序谨慎从事,严防因盲目蛮干而使事故扩大。 

  (二)认真检测,严密控制污染区。 

  化学事故发生后,应由消防部队专勤人员或调集防化部队、环保、卫生防疫、化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毒气检测设备对事故现场及周围尽快采样检测。在已知外泄毒物种类的情况下,应迅速查明有毒物污染的范围及在空气和水源中的浓度,根据实测结果标志出重点防护目标和事故区域的边界。在末知毒物种类时,应取样迅速送监测机构分析、确定。检测可采取固定点和巡回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检测的重点。检测工作应贯穿抢险救援始终。要及时将检测结果报告现场总指挥部。从而,为总指挥部有效地组织开展各种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由抢险总指挥部迅速调集公安、武警、民兵或驻军划出警戒区,并对警戒区边界安排岗哨或用插旗、洒石灰线、拉绳索等方法设置警戒线,切实对污染区严加控制、管理。以防污染区外的群众、车辆误入污染区而引起伤害。公安交警应对污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路口设卡,控制无关车辆和人员进出,保抢险救援车辆通行。要维护好污染区及其附近地区社会秩序,及时将事故的有关情况及处置措施通告群众,搞好宣传教育,稳定群众情绪,严防由于群众惊慌和坏人造谣生事引起社会混乱。尤其对污染区内重要目标和部位更应加强警卫,严防敌人破坏。 

  (三)抢救中毒人员,疏散和保护群众。 

    化学事故发生,消防部队接警到场后,应在事故发生单位及有关方面的配合下,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迅速抢救中毒人员、疏散和保护污染区群众。 

    1、担任抢救中毒人员的突击队(组),应在切实搞好自身防护(穿防化服,穿作训服或战斗服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需要接近污染源抢救中毒人员时,还应据情出开花水流掩护)的情况下速将中毒人员从污染区抬、背、抱出(距离较远时,可采用接力传送的方法),转移到安全地带,让其呼吸到新鲜空气,脱去其染有污物的衣服。当其眼内溅入毒物时,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由于毒物的伤害,往往造成人体机能的严重障碍,如呼吸衰竭、休克、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现场医疗救护组应及时对中毒人员抢救和治疗。并尽量使用特效解毒药解毒,以及灌肠、洗目.水冲洗等辅助手段,抓紧解毒和排毒。对现场难以急救的重伤在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后,应及时组织力量,送有关医院救治护送过程中应注意对伤员病情的观察,不间断地采取救护措施。 

    2、在积极抢救中毒人员的同时,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应通过电话、广播、电视或派出若干疏散组(由消防部队、驻军、卫生防疫及医务人员组成),通知污染区内的单位和群众,在疏散组的组织引导下迅速、有序地撤离污染区。组织撤离前,检测组(分队)应将检测的情况及时、准确地报告现场总指挥部,以制定最佳的撤离方案,确定最佳的撤离路线。若检测条件受限,可组织污染区内的群众尽量向上风或侧风方向撤离。也可利用附近的人防工事或密闭建筑物进行掩蔽。在紧急情况下,可组织一时不能撤离的室内人员暂时紧闭门窗,并尽可能地停留在房屋的背风一端和门窗孔洞、缝隙较少的房间。室外人员或行人可戴上口罩或湿将衣服、毛巾、手帕等织物浸湿(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小便)捂住口鼻,若能在捂盖物外面抹上肥皂液防毒效果会更好。如1995年12月25日至1996年元月5日,四川宣汉县境内的"渡1井"发生的特大大然气井喷,由于外喷气柱中硫化氢含量太高,在石油职工和周围群众大量中毒的情况下,我们四川消防部队官兵每人戴两、三层口罩,用水浸湿后在外面两层涂抹肥皂液,因此,消防官兵呼吸系统无一受到伤害。 

    (四)实施洗消,控制并消除毒物污染 

    化学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及周围的道路、水源可能会受到严重污染,若不及时进行洗消,污染会迅速蔓延,造成更大的危害。这一任务主要由消防队伍、防化部队担任。洗消时必须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受污染物体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方法和洗消剂。 

    1、洗消方法 

    一是化学消毒法。即用化学消毒剂与有毒物直接起氧化、氯化作用,便有毒物改变性质,成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消毒剂水溶液装于消防车水罐,经消防泵加压后通过水带、水枪以开花或喷雾水流喷洒。 

    二是燃烧消毒法。即用燃烧来破坏有毒物及其毒性。对价值不大或火烧后仍可使用的设施、物品可采用这种方法。但燃烧虽可破坏毒物,也可能使毒物挥发,造成邻近及下风方向空气污染,故在使用此法时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 

    三是物理消毒法。此法有三种方式:(1)吸附。即利用有较吸附性能的物质(如专用吸附垫、活性白土、活性炭等)吸附染毒物品表面或过滤空气、水中的有毒物,亦可用棉花、纱布等去人体皮肤上的可见有毒物液滴;(2)溶洗。即用棉花、纱布等以汽油、酒精、煤油等溶剂,将染毒物表面的毒物溶解擦洗掉;(3)机械转移。即利用切除、铲除或覆盖等机械(如破拆工具、铲车、推土机等),将有毒物移走或覆盖掉,使人员不与染毒的物品、设施直接接触。 

    2、洗消(消毒)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氧化氯化消毒剂。如次氯酸钙(也称漂白粉、氯化石灰)、次氯酸钠、三合二、氯胺、二氯胺、二氯异三聚氰酸钠等。这类消毒剂主要通过氧化、氯化作用来达到消毒目的。

    (2)碱性消毒剂。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等。

    (3)物理洗消剂。包括常用的溶剂,如水、酒精、汽油以及吸附剂等。    
  
    (4)简易洗消剂,如草木灰水、肥皂粉水等。因含有碱性成份,故也可用于洗消。 

  3、选择洗消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应根据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及状态选择洗消方法。如对毒性大且又较持久的油状液体毒物,一般应用氧化氯化消毒剂或碱性消毒剂消毒。消毒后还需用大量的清水冲洗;对气体毒物,一般可不作专门消毒,但可对污染区暂时封闭,依靠自然条件如日晒、通风等使毒气逸散消失,对高浓度染毒区,则可喷洒一些雾化消毒剂溶液,加速消毒。(2)根据染毒物品、设施的性质及染毒程度选择洗消方法。如对染毒的金属、水泥结构生产设施,可喷洒消毒剂实施消毒,对精密仪器、设备可用有机溶剂擦拭,但无论使用哪种洗消剂和洗消方法,都应遵循既要消毒及时、彻底有效,又要尽可能不损坏染毒物品,尽快恢复其使用价值的原则。 

  需特别注意的是,对参与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的消防车辆及其它车辆、装备、器材也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否则会成为扩散源。对参与抢险救援的人员除必须对其穿戴的防化服、战斗服、作训服和使用的防毒设施、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消毒外,还必须彻底地淋浴冲洗躯体、皮肤,并注意观察身体状况,进行健康检查。

  四、实施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应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特殊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准备工作和抢险救援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好决下问题: 

  (一)健全机构,建立队伍。 

  处置化学事故,除省、市、县(区)乃至化工企业单位都应有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并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外。作为抢险救援“突击队“、”主力军“的消防部队,还应组建能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专门队伍--消防部队特勤队。通常,每个大、中城市消防支队都应有1一2个特勤队,其它执勤中队每队应建一个特勤班。消防特勤队伍应由政治思想好、业务技术精、作风纪律硬、体能素质强的干战组成。人员编制应按有关规定落实。 

  (二)加大投入,落实装备。 

  人和武器装备的结合,才能形成战斗力。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没有必需的器材、装备,仅凭勇敢精神去处置化学事故,则非但不能成功,反而导致损兵折将的严重后果。各级政府应为消防部队特勤队伍配备防毒抢险专勤车辆,每车应能载一个特勤班的乘员,且应随车配备特勤队员的空气呼吸器(含备用钢瓶)、充气泵、防化服、隔热服(避火服)、毒气侦检分析器材、破拆工具、堵漏器材、关阀工具、通信器材、洗消药剂以及用于被伤害人员的防毒面具、担架、解毒急救药物、器械等应急抢救物品。1997年7月7日,公安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叉联合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强重点城市消防特勤队伍装备建设提高处置特种灾害事件能力的通知》,国家在财政暂时困难的情况下,拨巨资分年度为部分大城市消防特勤部队购置必备的特勤抢险救援器材,同时也要求各地政府对消防特勤部队的装备建设给予相应的投入,这对于落实消防特勤部队的装备建设,提高其灭火抢险救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消防部队应抓住机遇,多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宣传、汇报以加快消防特勤部队的装备建设。 

  (三)学习理论,强化训练。 

  在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救援刚刚起步,消防部队也刚担负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根据我国消防部队的特点,不仅要组织广大官兵学习有关的化学知识,学习化学危险物品的分类及危险特性,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化学危险物品泄漏及其火灾、爆炸时的处置方法。尤其是各级指挥员更应熟知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组织指挥的程序和方法。 

    在学习研究的同时,应大力开展相关的训练:--是抢险救援器材、装备的应用训练。如穿着防化服的训练,侦查监测及毒气分析设备的操作、使用训练,关阀、堵漏工具的操作训练,应急救护器材的操作训练等等;二是适应性训练。如穿着防化服后,实施对毒气的侦检监测训练、关阀堵漏作业训练、抢运中毒人员的训练等等。有条件时,可施放烟雾甚至在对参训人员和周围群众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施放一定数量和种类的毒气进行"实战"性的模拟训练,对提高消防特勤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实战能力无疑是大有好处的;三是战术、技术的训练。在适应性训练的基础上,加大训练难度,开展穿着防化服、隔热服(佩戴空气呼吸器)进行关阀堵漏、破拆、抢救人员、灭火、冷却保护等战术技术训练;四是协同训练。即报请当地政府批准,由化学事故处置指挥机构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开展多方面抢险救援力量参加的实战演练。参加实战演练的备方面力量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练协同、练配合、练组织指挥,以提高快速反应和协同配合的能力。 

    (四)调查研究,制定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制定预案,才能做到订有准备之仗,打有把握之仗,才能有效地处置化学事故。我们消防队伍开展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的单位的名称、地址、规模,生产(储存、使用)化学危险品的种类、危险特性、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危险源位置、数量,危险车间反应容器的数量、质量、容量、极限、化合物的名称,可引起爆炸、燃烧的因素等;2、化学危险源单位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的类型及危险程度,这些单位自有的消防设施、设备种类、性能状况,防护设施的种类、数量、性能状况,专(兼)职抢险救援队伍力量情况,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职责分工情况等;3、化学危险源单位内及其附近地理环境情况,如单位内部布局、与周围单位、居民住宅的间距、人口密度、疏散通道、消防水源(及其可能受污染的情况)等;4、突发性化学事故发生后,在最大事故危及的范围内需要重点保卫的目标及其实施保卫的方法;5、具有救援能力的单位,如环保监测、防疫、医疗救护、邮电、运输、气象、防化部队、化学危险物品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等的分布情况,以及通告联络方式,集结方法、地点等;6、危险目标区域的水文、气象资料;7、历年发生化学事故的时间、性质、原因、污染扩散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抢救措施、事故处理等情况。 

  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对本地区化工单位的化学事故潜在的危险度进行评估,通常采取把化学危险物品储量、毒性等级、居民密度、历年化学事故发生的频度及所造成的后果等指标分成若干等级,按等级评分,并以积分评定其危险度等级,而确定重点救援日标。再对重点目标可能发生事故的程度及危:进行预测分析,为制定预案提供依据。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应急救援的行动指南。预案除应包括目标单位的基本情况(同前述调查研究的内容)外,还应包括救援的组织领导、力量组成及其职责分工,事故的报警和响应程序、方法,现场救援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救援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现场保障的内容(应包括救援防护器材、工具、车辆装备的供应、维修、补充,车辆装备运转的燃料补充,专业维修供应机构的设立,医疗器材、药品、医护人员的调集及紧急救护消防用水及消毒剂的保障,饮食、饮水的供应,轮流休息场所白提供等等)和方法,信号、记号及各专业队伍的行动规定等。以及平时救援准备工作的内容、要求等。预案制定后应适时组织分散和综合应急救援演练,预案若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情况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改。 

  还需注意的足: 危险化学品成千上万种,加之,就具体某一支消防部队来说,参与处置化学事故的机会不很多,作为一名消防指战员,也不可能将每种化学危险物品的有关情况都记在脑子里。所以,在城市的消防调度括挥中心应建设有关化学危险物品及化学事故处置预案的数据库。在现场括挥车上应装设计算机,并有包括有关化学危险物品情况及化学书故处漳方法的车件,以供现场提取、使用。 

  (五)宣传教育,群防群治。

    欲减少或防止化学事故的发生,把化学事故的危害降到最化限度,只有大力开展群众性防范和防护知识的宜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对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单位的领导和职工、大中城市和化学工业比较集中的城市,更应认真普及化学事故防范和化学毒物伤害防护及中毒抢救等常识。可由消防部队专业技术人员或组织化工、卫生防疫、人防、环保监测等有关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职工、学生讲课,并呵进行疏散和简易防护器具佩戴使用训练。还可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图片、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对具有发生化学事故潜在危险单位周围的群众,要针对可能因泄漏而受到污染伤害的毒物的性质,开展防护知识教育,使群众懂得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和防护方法。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防护的能力。 

    化工企业单位建设的选址、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消防及化工专业安全规范、技术标准、规定。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单位必须完善并落实安全工作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各级领导逐级负责,职工对本岗位安全负责的制度,领导严格按章、规范管理,职工自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范于未然。要切实加强对设备的检查、维修、监控,这是预防化学事故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要教育职工遇有险情发生,应沉着、镇静,按预案和处置程序有条不紊地妥善处置。消防执法监督部门对化工单位应严格实施监督、检查,督促其及时消除隐患,对发生的化学事故,应接"三不放过"的原则,认真依法追究有关责任者和领导者的责任。对典型的案例可向社会公开宣传报道,以警醒大众,提高社会对化学事故的防护和处置能力。 

    (六)讲求科学,严防蛮干。 

    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救援,绝不同于一般的抢险救灾,专业技术性很强。各级抢险救援指挥机构和消防指战员平时应认真进行研究,掌握化学事故及救援行动的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指挥方法。执行抢险救援任务时,一定要尊重专家组和事故单位技术人员的意见,充分重视检测组检测报告的情况,周密计划,严密组织,量灾用兵,留有相应的预备队,严防打"人海战术"。遇到疑难问题或情况突变,应冷静分析,听取专家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严防鲁莽从事。 

    (七)统一指挥,密切协同。 

  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涉及到众多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较大的化学事故甚至需要全社会动员,故必须实行统一组织指挥,密切协同配合。根据我国一些城市的试点经验,在化学工业比较密集的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应成立由党委、政府领导为总指挥,公安、消防、驻军、化工、卫生、环保、民政、邮电、运输、气象、内贸、宣传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有关专家为成员的化学事故抢险救援总指挥部。总指挥部应定期分析研究本地化学事故预防工作形势及问题,制定应急抢险救援的程序,明确统一指挥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以及各抢险救援队伍,在化学事故发生后,既要按照总指挥部的命令,根据备目的分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行动,又要从抢险救援的全局出发,主动搞好协同配合。为有力地实施统一指挥,必须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