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安全生产文化与安全科学

2009-09-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一、企业安全哲学及系统科学

  (一)安全哲学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是一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

  安全哲学又称安全观,包括安全世界观、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安全道德观,以及安全方法论。

  现代安全观是大安全、大环境观。所谓安全不仅仅指生产安全(人身不受伤害、财产不授损失),还包括生活安全、身心健康舒适、生态环境安全等。

  从总体上说,宏观世界表现出极大的有序性和规律性,天行有常,四季更替,昼夜轮换,生老病死等有都有规律可循,人类很早就把握了这些规律,所以能有效地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并使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另一方,外部世界又有人们能以完全预测的方面,“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尽管人们总是期望风调雨顺,期望在一个宁静、巡全、有序、可预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活,但是,无论自然界的运行,还是社会的运行,都会发生人们预料不到的例外,有时甚至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故和灾害。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类对这些意想不到的重大事件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安全世界观认为,安全是一种“天人合一、天人调谐”的境界。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认识、撑握、利用自然规律师事务,才能实现安全,维持安全;违背自然规律,以自我为中心,以“万物之灵”、自然界的征服得和最高主宰自居,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肆意掠夺、破坏自然,并过分陶醉于每一次对自然界作斗争的胜利,必然遭到自然界通过事故、灾害的形式给予的一次又一次残酷无情的报复。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必须作全面反省,实行根本的转变。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从自然的发展中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寻求人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类应把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社会各要素之间、自然界各要素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

  安全人生观认为,人类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而人身安全健康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利益,爱护生命、重视健康、珍惜人生,是每一个正常人正当追求。人类创造、积累的各种物质的安全也是人类利益所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物质拥有量成为生活水平的重要标专,但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则是最宝贵的财富,是生活质量的根本标志。人类不能仅仅关注物质的增长,更应当关注人自身的安全健康和全面发展。

  安全价值观是人们价值观中有关安全行为选择、判断、决策的观念总和,一方面,它涉及人与人的关系,认为凡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健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凡违章都是不对的;另一方面,又被用来判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可行,是滞符合人的意愿。

  安全首先观产经有两种观点:唯利主义和现性主义观点,前者局限于保障个人、局部的安全利益不考虑他人、全局的安全利益,往往不惜嫁祸于人、损人利己;后者以社会化共道德标准为准绳,以寻求人人都有理想的平等的生存空间为目的,对人类活动提出现想化要求,在一定限度内采取共同行动以维护公共安全。现代安全道德观主要是理性主义观点,既关心和保护个人、局部的安全,也更关心和保护全社会的安全,强调个人、局部都适应对方,服从集体、全局,达到一种协调和谐的状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作为一个系统运转,使系统运转处于正常、平稳的状态,实现安全。

  这九八王码方法论包括科不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前者是从事安全科学研究、认识和提示安全本制裁、安全规律的一般方法,包括科学抽象、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以及数学分析法等。后者是从事安全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所采用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的可操作性的规则和模式,包括本质安全化方法、人机匹配法、系统方法,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方法、安全教育方法,安全经济学方法等。

  安全逻辑思维方法也称为安全逻辑学,是运用普通逻辑学的原理,研究与安全问题有关的人的思维形式结构、思维基本规律,以及认识现实的简单逻辑方法的一门新兴的应用逻辑学。它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与安全有关的各种事物,提供了交流安全思想、安全工作体会和安全持术与方法的共享的逻辑工具,提供了发现、揭露和纠正安全工作中逻辑错误的分析手段,帮助人们正确分析事故原因,正确制定安全对策。

  (二)系统科学含义

  系统科学是一种具有横断性、综合性和一般方法论性质的现代科学群,主要包括相互联系十分密切的“三论”(即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率、突变论、模糊理率、混沌理论)等基础理论,以及系统工程、系统动力学等应用学科。它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和哲学思想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方法进步的结果。它建立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一般系统论,美国数学家维纳等创立控制论,美国数学家申农、维纳等创立狭义信息论。20世纪6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创立耗散结构率,美国科学家查德创立模糊理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创立混沌理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论,德国化学家艾根创立超循环理论,溘数学家托姆创立突变论。狭义信息论与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科学和情报学等相互渗透、结合,又形成广义信息论,或称为信息科学,同现代教材料科学、能量科学鼎足而方。控制论又逐步发展出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人口控制率、社会控制率、教育控制论、经济控制论以及模糊控制论、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等。

  1.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元素、部分、成分、单元、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特定的结构(组合方式、排列秩序)具有特定的功能(对外作用能力、效应),处于特定时空、环境中的有机整体。

  系统与要素、环境都是相对而言的。一切事物都可视为系统,都自成系统和互成系统。一个系统既包含若干要素即子系统,又从属于更大、更高层次的系统,即与其环境结合为一个新大系统。

  系统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人造)系统和复合系统;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生命系统和非生命系统;无人系统和有人系统;实体(物质)系统和概念(观念)系统;孤立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和开放系统(与外界逢由地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系统);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包括大系统、巨系统);严密系统和松散系统;并列系统(各要素同时存在于一定空间的系统)和时序系统(各要素按时间顺序出现的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平衡态(相对静态)系统和非平衡态(动态)系统;稳定系统和不稳定系统;确定性系统和不确定系统;控制系统和行为系统;黑色系统、白色系统和灰色系统(根据研究者对系统状态参数的不同认识程度,未知为“黑色”,确知为“白色”,非确知为“灰色”);等等。

  系统的一般性特性有:普遍性、集合性、关联性、有序性、层次性、整体性、动态性、相对性、与外部环境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性。生物系统还具有环境适应性,社会系统则还具有环境改造性。

  2.信息论

  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基本性质及度量方法,研究信息的获得、传递、存储、处理、变换、提取、利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信息论认为,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三个基本方面、基本属性。信息和时间、空间都属于物质的存大方式。信息是物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信息是额观事物的特性、状态、关系及其变化的客观描述、反映、表征,是过程变化和系统有序性的显示,是消除或减小不确定性的信号。它的传递、存储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以一定的能量为动力。

  信息的一般特政有:客观(事实)性、普遍性、可感知(可识别性、可复制性、可处理(可加工、叠加、扩充、压缩、干扰)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可扩散(流动)性,可分享(共享、非消耗)性以及可度量性。信息量以(“比特”(bit)为单位。

  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机器信息和社会信息、现时信息和未来(预测)信息;内源(系统内部)信息和外源(系统外部)信息;原始信息和加工(初加工、再加工)信息;常规(程序性)信息和偶然(非程序性)信息;固定(相对稳定)信息和流动(变动)信息;高频度信息和抵频度信息;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精确信息和非语言文字(声、光、色彩、符号、图象、实物、动作)信息;决策(计划)信息、控制信息和作业信息;等等。

  信息是人与客观世界联系的介质,是人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各类管理活动所涉及的信息是狭义的信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加工、传递、利用的,具有新内容、新情况、新知识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资讯、消息。它除了具有广义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目的性、时效性、滞后性、分散性、不完全性、有用性和价值性等特征。

  信息过程、信息流包括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转换)、输出、反馈。

  信源是信息的来源、发出信息的始眯、信息发送者。信宿是信息传送的预定终端、信息接收者。信道是信息传递的途径、媒介、通道。编码是把信息加工转换成可在信道上传递、可被信宿接收的信号,即信息“译出”的过程。解码又称译码,是信宿解释、破译传业的信号的本意,即信息“译入(译进)”的过程,也就是编码的反变称、逆过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来自系统内部或外部、造成非预期的信息扭曲、失真的干扰因素,称为“噪声”。

  现代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论观点,撇开系统对象的具体形态和构成,把系统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

  3.控制论

  控制论是研究动物、人类及机器内部乃一切系统的调节、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基础是信息论。按控制论的观点,控制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稳定地保持或达到某种特定状态,或者使系统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控制是为了改善对象的功能或发展,达到预期目标,通过信息的选择、获取、使用,加在对象上的一种积极防御干扰的作用。信息是控制过程赖以实现的基础。

  控制的一般过程是:确立控制标准;衡量活动绩效(实际结果);分析绩效与标准的差异,纠正偏差。

  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监控和司控)部分和被控(受控)部分,两者的联系包括信息双向流动的控制和反馈。反馈又称回馈、回输,就是将已施行的控制作用的效果作为决定下一步控制作用的依据。反馈控制也称为闭环控制,是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作用的结果返送到原输入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直接影响,直到控制作用,以达到预期目标。成功、高效的控制,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从对输入的影响看,凡是回输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作用,使总输出增大的,称之正反馈;反之,回输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作用,使总输出减少的,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对系统保持稳定状态有重要意义,是使系统达到稳定工作的方式之一。

  控制的类型,除了上述闭环(反馈)控制外,还有信息输出后不反馈、不影响控制系统的信息再输出的开环(初级控制,以及事前(前馈、预先)控制、实时(即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跟踪控制、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多级)控制等。

  人们对可观测的系统可采用“白箱”方法加以分析、控制。对不可观测的系统则可采用“黑箱”方法,通过对系统外部行为——输入和输出的分析来探求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从总体上把握系统、预测系统行为。

  4.系统科学的其他理论

  (1)耗消结构理论

  是研究耗散结构的性质及其形成、稳定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它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广到生物学和社会经济文化领域,使非物的退化规律和生物的进化规律在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得到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即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熵增大)状态转变为在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稳定有序(熵减小)的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需要耗散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这种自行产生的组织性称为自组现象。生命就是一种耗散结构,也是一种自组织过程。

  (2)协同理论

  又称协同学,它研究复杂系统的要素间的协同效应、系统的自组织行为,揭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和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规律,并把耗散结构理论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推广到平衡态的封闭系统。该理论认为,系统中通常存在着两种基本运动:一种是各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另一种是子系统间的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当子系统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工程独立运动的能量时,子系统便于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音质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服从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示出有序的特征。这一新有序结构是子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协同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无需从外界输入特殊的组织指令而自发进行。处于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呈现出有序结构,自组织过程既可以发生在非平衡态系统中,也可以发生在平衡态系统中。

  (3)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研究从无生命到生命的进化,认为超循环是由催化循环构成的更高级的循环,有更高程度的自我复制能力,是一种组织机构,其竞争比达尔文进化论所揭示的物种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4)突变论

  是研究突变现象的数学理论。突变现象在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动中比比皆是,它是指事物突然从一种状态跳跃到另一种状态,或事物经过一段连续变化后,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出现一种不连续的发散的强烈依赖于初始条件的变化。在突变论中,把那些作为突然变化的因子称为状态变量。当控制变量少于4个、状态变量少于2个时,各种突变过程可用折叠型、尖角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型、椭圆型、抛物型等数学模型描述。该理论不仅在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可应用于安全科学,因为安全系统的渐变可能孕育着事故,而突变则对应于灾害事故的启动,是致灾物质或能量的突然释放。

  (5)模糊理论

  是以模糊集合的概念为工具研究某些不明确、不分明现象的定量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论。

  (6)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发端于对大气湍流的研究。混沌运动是一种貌似混乱无序的运动状态,其特点有:内随机性,对初始条件的极其敏感性(如“蝴蝶效应”,在随时间的变化中会“差以毫厘,失之千里”),非周期性,整体稳定而局部不稳定,有一定的定常性和深层规律性。安全系统就是一种混沌系统。

  (7)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信息的不完全、非确知的关系和系统,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在必行的相似或相异程度,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通过数的累加生成、建立一种多准则、多解的灰色模型,用以进行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控制。

  5.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从逻辑上说是一般系统论的应用,而实际上在运筹学、模糊学等系统分析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现代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此管理技术于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首先提出,50—60年代迅速发展,到70年代基本形成。

  运筹学又称作业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后总结、推广,是一门运用数学工具使系统的规划和运用达到最优化的科学,包括规划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等)、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更新论、决策论、博弈论、图论、优选法、投入产出法、价值分析、预测技术等许多分支。

  模糊数学是处理非明确性即模糊性事物的数学方法,内容包括模糊型识别、模糊综合评判、模糊控制、模糊规划等方面。

  系统工程的“工程”比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硬”工程所涵盖的范围广泛得多,泛指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各项工作的总体,是指由人参加的,以改变系统某一特征为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其目标和对象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以“软件”为主。系统工程就是要运用系统方法来处理复杂大系统的实际问题,包括系统的规划、研究、分析、设计、制造、试验、建立、运行、评价、改进等,以实现其组织管理的合理化或最优化。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科学性、实践性。它具有三维结构;逻辑维——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过程;时间维——解决问题的工作阶段;知识维——解决问题所需的某些共性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20世纪60年代实施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是运用系统工程成功的典型范例。

  系统动力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福雷斯特创立的一种用计算机对社会系统进行模拟,研究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方法,它像流体力学那样描述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用计算机跟踪社会系统的发展变化,对其进行可重复的仿真实验,探索其运动规律,寻求改善其功能的机会和途径。

  以上所述系统科学的各种理论与方法,与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安全科学研究和安全活动中,形成了安全系统学、安全系统工程,以及安信息工程、安全监控技术等。

  安全系统学是应用系统科学的原理、方法、技术研究安全协安全系统的理论,包括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事故突变论、安全协调学、安全系统动力学等。

  安全系统工程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或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分析、评价、预测,并根据其结果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投资费用等因素,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系统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能得到消除或控制,使危险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怀能、时间、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内容包括:分析系统中不安全因素,评价安全,预测风险、设计、选用相应的安全措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评价实施效果。

  二、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概念

  1.安全文化的提出

  安全文化是1986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的概念,1988年在“核电安全的基本原则”中被确定为重要原则。1991年,《安全文化》小册子出版。1993年末,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提出要建立“安全文化”,1994年6月,他在《安全生产报》试刊上发表了“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一文。1994年末,《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之一)》出版。1995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安全文化高级研计会,出版了《安全文化论文集》《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丛书》。李伯勇为〈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系列丛书〉作序,指出:“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自然科学的诸多学科;它为安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提供孕育的胚胎;它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大有挖掘、弘扬、发展之必要。”“安全文化建设是人类安全保障的明者之措,智者之举,它必然成为推动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它必然伴随有一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深刻变革,其前景是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形成公众与社会自觉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联系得以实现。”从此,安全文化的概念和理论在我国迅速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问题并不是纯技术问题,从根本上看,它是人的素质问题,是社会的安全文化问题。

  2.安全文化的含义与作用

  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类、繁衍、发展的历程中,在其从事生产、生活的一切实践领域内,在同自然灾害和生产、生活中事故的长期斗争中,伴随着对事故灾害和安全的认识,追求自身安全、健康和舒适、高效地进行活动,预防、避免、抵御、控制、消除事故和灾害,建构并维持安全、可靠、和谐的环境,所涉及和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包括生产安全文化和生活安全文化;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和社会公众(大从)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也是一个系统,其结构从外表(表层)到内层(深层)可分为4种形态:

  ①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物质设施、器具、装置、生产、生活手段、用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安全环境、条件。

  ②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组织结构、机构、体系、安全管理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安全职责,安全标准,安全法规。

  ③安全行为文化。安全行为方式、形工、安全教育、安全礼仪,安全传统、风气、习惯,安全决策、安全设计,安全指挥、管理,安全操作等。

  ④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哲学、世界观,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安全审美观,安全态度,安全意识,安全伦理道德,安全科技知识。

  安全文化指导、规范人类安全活动,保护自己,安全地去创造、索取人类所需要的物质、精神财富,安全地生存、繁衍,实现稳定、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的文化。它具有导向、沟通、激励、规范、控制、协调、传播、凝集、约束、保护、推动等功能和作用。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于确保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

  3.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不能消极地等待其自发形成,而应积极地自觉进行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建构良好的安全文化并加以维持和不断完善的工作过程,它涉及安全物质、技术系统,安全社会(人际关系)系统,以及安全意识形态系统,是一项安全文化系统工程。

  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安全管理科学方法的升华,是一种高明的柔性管理艺术。它从提高人的安全素质上下功夫,为安全管理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形成长效管理机制,扭转那种外因强、内因弱的本末倒置的局面,潜移默化地左右决策者、管理者、执行得的安全思维和安全行为

  我国的安全文化建设也要面向现化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安全文化。要坚持开创性、坚韧性、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必须指导“以人为本”作为可核心理念和基本准则,视人的生命健康高于一切,尊重、保障人权、善待生命,珍惜人生,施仁爱,关心人,体恤人、爱护人。要大张旗鼓地确立每个个体生命的尊严,无条件地肯定个体生命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社会氛围,树立科学、完整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观念,从根本上建立并巩固安全生产、生活的制度保障。

  应要求社会每一成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做任何都必须考虑大众安全,视安全为第一要事,“安全高于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是权利也是义务”,“安全问题人人有责,酿成灾祸害人害已”,人人重视安全,事事注意安全,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努力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也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如果失去了生命健康,就失去了继续创造财富的根本条件,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担和损失。

  应要示一切社会群体、组织在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时时为大众安全着想,事事为大从安全服务,以有组织、有序的活动和社会行为来保障大众安全,促进大众安全水平提高;要求各级政府和组织注重大众安全,承担责任,尽全力保护大众安全生产和生活。

  安全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安全哲学及安全思维方法,它们是现代、未来人类认识自己、保护自己,创造安全环境的重要条件。无论是精神或物质上的安全需求还是安全目标的实现,都不仅要求公众具有安全减灾的技能,还要求(更重要)培养、锻炼安全文化的思维方法、逻辑方式、判断决策能力,塑造安全人格。“无知是最大的灾害”,要通过安全文化教育消灭无知,建立良知,培养全民安全意识,提高傲民安全文化素质,以科学治理愚昧,用法治驱除无序,从“你要安全”的外在强迫性措施转变为“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内在自激性的自保自救、互保互救行动,形成全民参与、政府决策、统一行动的全社会安全文化氛围,建立、维持可靠、和谐、协调的安全环境。

  安全是社会大众永不停息的追求,人人需要安全,所以安全文化是社会大众的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共建。大从安全文化一直是最基础的安全文化,它是存在于大众中有关林众安全的种种素质、态度、观念、行为、方法的总和,包括消防安全文化、交通安全文化、饮食安全文化、优闲娱乐安全文化、保健安全文化等。建设大众安全京广线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是安全宣传工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手段、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媒体进行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使安全宣传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大众的安全意识,创造安全文化环境氛围。为此,我国在1980——1984年,把每年5月定为“安全月”,在1991——2001年,改定每年中下旬为“安全生产周”,从2002年起,又改定每年6月为“全国安全生产月”,并从这一年起开展“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

  安全文化建设也应“从娃娃抓起”,要着眼于下一代,尽快改变我国儿童、学生安全教育相对滞后的状况。我国从1996年起,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定为全国中小生“安全教育日”。进入新世纪后,借鉴1987年成立的全美儿童安全组织通过与政付、企业、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利用多种媒体教育各界人士,引起社会对儿童意外伤害的关注,使14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大大降低成功经验,2003年4月,由共青团中央、公安部、教育部等共同组织的以“自我保护”为主题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启动。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全国少年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全社会都来关注和预防少年儿童意外伤害,营造全社会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良好氛围,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大破、大立”的过程,因为要克服来自以下两方面颇具我国特点的障碍:

  一是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文化影响,其表现如:迷信者众,或者一味求神保佑,或者信奉宿命论、听天由命,只图吉利和中彩(后者甚至概率小得多),人们往往对后者寄予厚望,积极主动博彩、撞大运,而对前者却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心存侥幸,不着力防范;许多劳动者习惯于小农经济、个体经济那样的小生产方式,自由散漫,马虎随便,缺乏规则意识,组织纪律性不强;人们普遍习惯于“人治”而不习惯于“法治”,守法意识淡薄,往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纵有法制也形同虚设。

  二是数十年传统计划经济影响,其表现如:人民对“统包统揽、无微不至”的“全能政府”过度依赖,缺乏自保意识、互救意识;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机关普遍习惯于应付上级,满足于完成指标、任务,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为了保全“位子、面子“,报喜不报优,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尤其在极“左”思潮影响下,一度把保护安全健康说成是“资产阶级贪生怕死的活命哲学”,把规章制度说成是“修正主义的管、卡、压”,重生产、轻生活,为了生产“放卫星”“大干快上”,违反额观规律,拼体力、拼设备,冒险蛮干,不顾安全卫生;重物、轻人,重视保护公家财产、轻视保护个人生命健康,缺乏人权观念,甚至用少量的金钱来衡量人的生命;把群众权益强调过了头,不自觉地否定了个人权益;片面宣传青少年舍已救人的献身精神,片面提倡鼓励青少年敢于斗争、见义勇为、牺牲自我,导致许多青少年简单的模仿英雄行为,不懂得在危险情况下如何加强自我保护,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骤然凋谢,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创痛和社会负担,没有体现社会对未成年人生命的尊重和保护(2003年,北京市教委对1987年起实施的《中小学生守则》重新修订,删除了鼓励中小学教师生“敢于斗争”的内容,改为“遇到侵害要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主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无视安全生产,要钱不要命,违章指挥;而一些职工为了多得报酬,也不注意自我保护,要钱不要命,违章操作;很多政府部门治政不严,执法随意性强,安全监管力度不大,心慈手软,罚则过轻,缺乏威慑力。

  不过,只要我国上下一心,坚决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狠抓不放,就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二)企业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种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通过对日本与美国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而首先提出的一种现代管理理论。它的日益普遍、深入的应用,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革命,把科学管理、行为管理、民主管理提升到“以人为中心”的更高阶段,使管理从外在强制性管理、受控式和理、有形管理、刚性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截然分开的管理,彻底转变为“无为而治”的内在自觉性管理、自控式管理、无形管理、柔性管理、素质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融为一体(人人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的管理。有专家说,5年寿命的企业靠运气,10年寿命的企业靠领导,15年寿命的企业靠管理,20年以上寿命的企业靠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组织、群众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营实践中,自发形成或自觉培育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信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经营宗旨、经营哲学、价值观、道德准则、作风风格、行为方式等精神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标兵)、文化仪式(习俗)和文化网络(信息沟通方式)五大要素。广义的企业文化则还包括企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企业成员的物质生活方式等物质文人形态。

  企业文化可分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硬文化和软文化;生产文化、技术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教育文化、;福利文化、安全文化等。企业文化综合体现为企业形象——企业内外公众对企业、企业行为、企业各种活动成果的概括性认识、印象和评价。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方面。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意识、安全作风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安全活动奋斗目标、安全进取精神、安全舒适的生产环境条件,安全设备措施、安全生产形象风貌、安全价值观、安全心理素质等企业内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的总和。

  例如:创立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已形成了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其领导人自豪地说:“对杜邦员工来说,最安全的就是去上班。安全记录显示,在杜邦的工厂里甚至比在家中还安全10倍,如果同美国的工业记录比较,我们也要比美平均水平安全10倍。”杜邦已从传统的化学公司转变为“创造科学奇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公司。从杜邦设在上海的企业看,杜邦公司把安全生产真正作为企业管理的第一件大事,人人身体力行。领导人上班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查问物质生产的情况,而是查问人在生产中执行安全纪律的情况。领导人身边关系最密切的,不是办公人员、秘书,而是安全员,他(或她)形影不离地跟在领导人身旁;抽有员工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安全学习。安全规则之严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如办公室区和工地区之间有一切工作条不可逾越的界线,它严格规定若干种类的人不得越界;甚至在办公楼内上下楼梯都有严格规定,有扶手而上下楼不用扶手者作违规论。预防和惩办措施也非常健全,若发生事故,哪怕是手指头碰破一点皮,甚至办公室打坏一个闹钟,都必须作为事故在一定范围通报,并予以惩处。杜邦还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人员出入管理制度。任何人必须凭“胸卡”进出厂区。根据工种不同领取颜色各异的胸卡,它规定各人的活动区域,不得随意乱串(《文汇报》2002年11月27日)。200年不衰的杜邦公司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有明确的目标: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文化水平、安全素质(尤其是领导者的安全管理素质),提高安全需求,强化安全意识(守法、遵章、守纪观念和自警、自律、自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心态、规范的安全行为、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和特有的安全文化景观,包括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手段、切实有效的安全卫生设施,达到生产经营与人的价值在安全取向上的有机统一;把“安全第一”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价值取向,把安全少灾视为企业最大效益;以实现生产的经营机制;树立人人重视、关心、参与安全生产,以企业安全为荣、发企业不安全为耻,在安全生产上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安全、卫生、文明、高效的企业形象,满足职工和企业对安全的需求,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对安全文化素质的要求分以下3个层次:

  对操作层即普通职工的要求是:安全需求——珍惜生命、爱护健康、自我保护;安全意识——不麻痹大意;安全知识较多;安全技能较熟练;遵章守纪;有应急能力——不临阵脱逃,能冷静判断、正确决策,果断采取应急措拖。

  对管理层的要求是:有关心职工安全健康的仁爱之心,体恤下属;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不违章指挥;有多学科的安全技术知识,有忧患意识;有适应安全工作需要的能力;有推动安全工作前进的方法。班组长应有强烈的班组安全需求,深刻的安全生产意识,较多的安全技术知识,熟练的安全操作技能,自觉的遵章守纪习惯,勤奋的履行职责态度,机敏的处置异常能力,高尚的舍已救人品德。

  对决策层即最高领导层的要求是:有优秀的安全思想素质,高尚的安全道德品质,扎实的工作作风,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有综合的安全管理素质,丰富的安全法规知识和雄厚的技术功底;善于用先进典型引导人,用事故案例警戒人,用规章制度规范人,用言传身教感化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一系列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但关键在企业领导者、领导班子。他们应当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倡导者、塑造者、宣传者、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要从最高领导层起一级抓一级地抓好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安全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群策群力。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包括如下步骤:提出(调研、倡议、动员),培育(灌输、传输、交流),形成(确认、服从、认同、内化),评价(检查、动析)反馈,调整(充实、修改、完善、重塑),提高、发展。

  因此,要从长计议,花大力气对安全文化进行投入;既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又要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适当超前发展;既要沿着社会文化主流发展,又要突出企业个性;要坚持长期、系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全员教育培训,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注重发挥领导和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将宣传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开展班组安全活动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应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内容。

  企业安全文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安全技术交流、反事故演练、事故报告会、事故图片展、事故现身说法、家访、参观访问、安全水平考试、安全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安全猜谜、安全书画展、安全征文比赛、企业安全口号警句征集评奖、企业安全报刊广播评比、安全贺年活动、安全人生祝贺、安全庆功会、安全信得过活动、安全献计献策活动、安全班组岗位评比、职工安全生产家庭评选、现场安全正计时、企业重大事故日反思活动,悼念亡友大会等。

  三、安全科学的含义

  (一)安全科滨产生及发展

  安全科学的形成是人类安全活动和对安全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安全活动的特殊性,人类在生产活动及科学实验中对安全的认识长期落后于对生产的认识。纵观人类发展史,对安全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从缩命论到经验论再到系统论和本质论的过程,也可分为以下5个发展阶段:

  (1)远古时代,是原始、本能的安全条件反射阶段。

  (2)产业革命前,是自发安全认识阶段。人类对安全的理解和追求是不自觉的、模糊的、被动的。

  (3)产业革命兴起后,进入局部安全认识阶段。人们针对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局部安全问题采用专门、单一的安全技术方法去解决,安全技术仅以附加技术的形式依附于生产;在不同产业的局部领域发展、应用的各种安全技术相互隔离,使人们对安全规律的认识长期停留在分散的、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的状态;建立在事故统计分析基础上的安全技术是经验型的,主要是纯反应式的“亡羊补牢”、就事论事、事后抢救整改的方法,安全理论主要以事故为研究对象,如事故分类、事故模型、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预测理论、事故预防理论等。

  (4)20世纪初,进入系统安全认识阶段。人们针对某个生产领域考虑实现全面、整体的安全,即系统安全,运用专业技术、管理手段实施科学型、超前防范型、综合防治型安全管理,把管理重点放在危险源控制的整体效应上。安全理论主要是以危险和隐患为研究对象的危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理论,包括系统分析、风险识别、安全评价(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理论和方法。

  (5)20世纪80年代,进入安全系统认识阶段。原来各学科内部产生的安全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更高层次的、研究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安全科学技术。对安全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从人的安全需要出发,针对由人物、物、人与物的关系三要素构成的动态安全系统,全方位、多层次、全员参怀、全过程、一体化地解决具体问题,积极地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条件,达到安全的自组织、良性循环的最佳状态。安全理论主要是以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安全学理论。

  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和专业,产生于20节纪后半期。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已有许多大学、学院开设工业卫生、职业安全、安全工程技术等专业。1973年,《安全科学文摘》在美国创刊,第一次出现“安全科学”一词。1981年德国库尔曼教授的专著《安全科学导论》(德文版)出版,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目的要求、学科体系、基本内容,以及专业术语、基础理论、方法手段。该书是标志着这门学科成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在安全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和实践意义。1990年9月,在德国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1991年5月,国际性刊物《职业事故杂志》在荷兰改名为《安全科学》。

  在我国,安全科学曾长期被狭隘地称为劳动保护科学。1958年,原北京劳动学院(现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建立劳动保护系,开设工业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本科专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院校先后创办“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安全工程”和“矿工通风与安全”“消防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安全技术管理”专科专业。1998年,国家科委综合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在《关于制定〈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的通知书》中,首次将“安全科学”作为一级学科列入工程与技术门类。1991年,原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现为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创办《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在1992年11月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3745—1995《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巡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在1997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T16835—1997《高等学校本科、专科专业名称代码》中,工学门类(08)管理工程类(0822)内,有安全工程(082206)、安全技术管理(082258)。1997年,我国确立安全工程师职称,X4灾害及其防治,X9为安全科学。2002年,确立注册安全式程师执业资格。2003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建议,将《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原来从属于工学门类一级学科“矿业工程”的二级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调整为一级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以扩大其适用范围。

  我国《巡全生产法》已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二)安全科学的性质及特点

  安全科学是一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和运动变化规律,以及安全保障条件,即消除或控制影响人的安全健康的客观因素和综合因素,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软”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的应用科学,它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因此也可称之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科学十分重视经验,但不局限于经验,也不只是经验的简单积累,它以相关的技术、管理、社会知识为基础,依据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对安全经验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科学提炼,是安全经验的升华。

  安全科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科学,由于它研究的一是种独特的“负效应”发生规律难度较高,不如其他绝大灵敏科学由于研究“正效应”发生规律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与其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相比,安全科学中的定量分析相对较少、模糊性较强。不过,安全科学将伴随着人类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对更健康、更舒适的环境的追求而不断发展、充实。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