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用户

安全监管在基层 安全管理在现场

2021-06-02   |   浏览:    评论: 0    收藏
从事基层安全管理工作 30 多年,通过认真学习《意见》并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管理谈几点感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和任务要求。本人从事基层安全管理工作 30 多年,通过认真学习《意见》并进行深入思考,在此对安全生产的监管、管理谈几点感想。

一、所有事故都是管理问题

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死亡、火灾事故天天在发生,重大事故月月有发生,特大事故年年有发生。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下文件、发通知,出狠招,但各类事故依然在发生。为什么?关键是对安全生产事故的认识上有误区,监管上方法不当,管理上缺乏科学的方法。由于没有对安全生产事故的特性、事故的成因有正确的认识,偏离了安全监管、安全管理的现实方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对上级的安全巡查、督查都在应付、应对,导致了目前的安全生产的现状。

事故不是孤立发生的,事故是多种风险因素存在于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连锁反应的结果。

事故源于设备、设施、工艺、设计、制造、安装的不合理性和维护保养的缺陷。

事故在动态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失之于细节,事故失之于人的误操作。事故发生在现场,事故发生在车间、工地、道路上。

必须认识到:所有事故都是管理问题。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必亟待改革

安全生产监管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目前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监管方法,改变目前的安全生产现状。

1、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基层

事故发生在现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县、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等基层政府和部门。而目前乡镇的安全生产监管力量是最薄弱的,有的有机构,无人员;有人员,无专业。有的机构也没有,没有形成基层有效的监管体系。

《意见》中明确:要统筹加强安全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我感到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安全生产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就是“谁主管、谁负责”。重新定位各级政府、各行业、各部门的安全责任,在法律上明确各行业、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明确谁组织活动,谁承担安全职责。

(2)建立完善县级以下政府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全生产监管体系,配置专业监管人员。安全生产监管的重心在基层,在现场。

(3)各行各业要分析本行业、本专业的主要风险,制定符合实际的行业标准、规范。不以发通知替代标准。行业监管要系统化,规范化、实效化,避免那行出事查那行的被动局面。

(4)各级政府部门要对下级履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一级监督一级,层层落实监管职责,依法依规制定各行业、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问责。

(5)借助社会的安全技术、人才资源,弥补基层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力量和专业技术的不足。

2、摆脱形式主义的监管方法

安全生产监管,不能光喊“口号”,开展大检查、大督查、大巡查、大整治等等,更不能上级发了“通知”,下级发个“通知的通知”,这属于懒政行为。安全生产监管必须摆脱形式主义,各行业、各系统按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制定系统的、有效的监管措施。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安全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边缘科学,安全工作不仅是安全部门的职责,每一个部门必须围绕本地区的大安全承担本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委员会是本级政府的最高、最权威安全组织机构,要体现“党政同责”的原则,由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主任,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日常安全工作,研究本地区的大安全的工作,才能发挥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作用。

其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本辖区内的各行业的安全生产实时情况,通过大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找出簿弱点,制定防范措施。事故统计不仅仅统计生产过程中的事故和伤亡,要把所有工业、商贸及其它各类活动中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事故不是孤立发生的,要有大安全的思维。

其三,事故发生在现场,要减少事故的发生,就要管理好现场,就要像交通警察站马路,有交通警察的路口,再拥挤的车辆,交通也井然有序。政府部门不可能派人在现场进行实时监督,但对现场的监督要有手段,有方法。对危险行业,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场所,可通过技术手段,社会化服务等方式进行监督等等。

其四,事故发生在过程中,靠几次的走马观花式的大检查是控制不了现场、过程的。安全检查靠企业自己,靠行业专业检查。政府要对入驻企业,经营场所要依法规定健全危险操作、危险作业的操作程序。并对企业运行进行现状评估,对企业不能规范操作的,特别是对危险性高、管理落后,可能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企业,要暂停或关闭。

其五,要改革安全评价的方法。目前的安全评价只是合规性的评价,只要考个安全评价证书就可以做评价报告。事故往往不是发生在合规性上,而是发生在设备、设施缺陷、故障,设计的不合理性和人的误操作上。评价人员不可能对设备、设施的性能都了解,评价人员对生产运行过程见也没见过,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安全评价。安全评价应该是对设备设施、工艺过程、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提出控制风险的方法。安全评价要靠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他们才能识别这些风险,并有控制的方法。对高危行业,建立安全生产审计制度,组织行业的专业人员、一线人员每年和生产、工艺变更后进行审计,找出风险,控制风险。

其六,任何事情不要太复杂,太繁琐,太“高深”。“高深”了没人懂,复杂了没人做。没人懂、没人做,等于一纸空文。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要程序化。安全生产主要面对的是一线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各行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要转变观念,安全生产的重心在一线,在基层,在现场。

三、安全生产管理“八点体会”

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责任在生产经营单位,企业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来获得利润。安全生产关乎人的生命,不要凑上效益问题,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要换观念、换思维。安全管理就是现场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企业的设备安全、工艺安全和操作安全三驾“马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人员保证、资金保障、物资保障和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必须建立操作、作业程序,认识“所有操作要靠人,而人是会犯错的”这一基本事实,采取有效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对此本人有八个方面的体会:

1、安全管理是现场管理

事故发生在施工现场、车间现场、装置现场,要对现场的机械设备、设施、工艺过程、操作过程进行风险识别,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失控。对关键操作(切换流程、开停车等等)、危险作业(工程施工、吊装、登高、动火等作业)要制定专项程序,安排人与人的监督措施。

危化企业的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误操作,设备设施腐蚀、磨损、故障,工艺失控,仪表失效和现场作业措施缺失所引发。

工贸企业的事故主要是由于检维修,改扩建中的高处、起重、拆除、动火、受限空间、用电等作业措施不当而引发。

所以安全管理就是现场管理、所有的措施都服务于现场,安全管理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道理,但要做好实属不易,要做好一件大事容易,要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是伟人。

2、安全管理是过程管理

任何活动都有过程,过程是动态的,事故是在过程中发生的,管住过程,管好动态,事故就会减少。

一个装置、一台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到使用,就是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要从人—机工程、工艺工程、设备运行工程来研究各过程的风险与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小风险。

使用、操作是动态过程,风险会伴随着整个过程,控制过程要有系统的思维,如人力资源的安排、操作程序的执行、工艺指标的控制、技术措施的落实等等都是过程管理的要素。

3、安全管理是细节管理

实践证明,古今中外重特大事故都失控于某一个细节,一个小小的细节能酿成一场灾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被人忽视,而事故就失之于细节,细节管理最重要。我们往往把细节问题看成是偶然事件,事实是事故就失之于某一细节,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连锁反应的结果。对于细节管理我们还没有有效的办法,各行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有效的细节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4、安全管理要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

任何事都要人去操作、有人去完成。墨菲说: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可惜的是,在所有的企业管理的研究中都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人工成本的最小化,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营销、产品的升级、市场拓展等等为目标,从未研究人是会犯错的这一基本事实,企业不养闲人的观念充斥着企业的人事的安排,一个萝卜一个坑。企业的安全要靠人与人的监督、监护,来减少人为的失误。企业的人事安排要留出监护人这个关键“闲人”的岗位。

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出门忘带钥匙、手机等经历。每一个人都会有失误,都会犯错误,一线的操作员工,天天操作同一动作,肯定有失误的时候。但有的失误会是致命的,甚至是灾难性的。2016年某机场的二架载满旅客的飞机差一点相撞,酿成惨祸,其原因是塔台管制员遗忘飞机动态。

由于大家没有认识到人的失误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行为没有通过人与人的监督手段来避免人的失误,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我们提倡员工要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实践证明任何人在没有监督之下是不可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员工在没有监督下就会惰性泛滥,惰性是人的本性。关键操作、危险作业必须要在人与人的监督下去完成。

5、建立操作程序比建立制度更重要

我们都在强调企业要建立规章制度,事实上,所有企业都有制度,只是质量之分,但厚厚的一本制度有几个人在看?几个人在学?几个人在执行?也许老总都不会看。我的体会是,每一项操作要编制程序(作业指导书),程序比制度更重要,程序简单明了,一看就懂,复杂了没人会去执行。从设备性能、工艺要求、操作方便、安全平稳来设计操作程序。

通过操作程序的培训,使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操作程序。同时可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一有事故,往往归咎于员工的安全意识薄弱,可我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喊“口号”,搞一、二次的培训能提高的,安全意识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提高。

6、安全生产要靠班组

所有的生产、施工等任务都由班组来完成,企业的设备安全、工艺安全、操作安全最终都要落实在班组,班组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现场管理、过程管理、细节管理、人员管理都要由班组来执行。班组是控制事故的前沿阵地,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任何组织都替代不了班组在生产安全中的作用。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也是减少伤亡事故和各类灾害事故最切实、最有效的办法。

7、应急处置比应急预案更有效

根据现有的规定,要求企业编制应急预案,从总则、目的、依据、范围、体系、工作原则、事故风险描述、组织机构、职责、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等等要素。应急预案是在突发事件时应用,每一次的突发事件的形态千差万别,突发事件往往是在紧张的氛围中进行处置的。有谁会拿着一把厚厚的应急预案到现场去呢?再怎么培训、演练也记不住这些内容。作为企业来说,应当结合操作程序,制定意外事件处置程序。处置程序针对性强,具有可操性,实用性。应急预案、应急救援是应急专业部门的职责。

8、事故报告不是救援报告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明事故原因、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有一些事故报告用了大量的篇幅,歌颂领导怎么到现场指挥救援,把事故报告变味成了救援报告。领导到事故现场进行救援是领导的职责所在,本地区发生重特大事故,当地领导应该沉思,而不是歌颂。

各级政府的所有事故报告应以法全部向社会公布,目的是让所有人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